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汕头小公园开埠区修复改造工程设计方案

汕头小公园开埠区修复改造工程设计方案

目录一、项目概况1.1 前言 (1)1.2 历史概述 (1)1.3 气候水文 (1)1.4 价值评估 (1)1.5 建设规模.........................................................................二、现状勘察报告 (2)2.1规划建设范围及效果2.2 风貌建筑现状分析 (3)2.3 文物建筑现状分析 (6)四、保护工作目标和思路 .............................................................五、汕头小公园开埠区修复改造设计方案 (9)5.1 设计方案综述 (9)5.2 建筑文体施工工艺 (10)5.2 改造后效果...................................................................5.4 设计图纸 (14)一、项目概况1.1前言汕头小公园,汕头老市区的商业中心和文化中心,是汕头老城的核心地标和文化标志。

小公园片区的骑楼和街路呈扇形放射状分布,以小公园亭为核心,向升平、国平、安平路五向辐射,居平、永平、商平等道路环形连接,构成了完整系统的环形放射状的路网格局,东部的旧"盐埕头"、北面的红亭、南面的"汕头港",形成了具有20世纪30年代建筑特色的繁华商业区、居民区。

坐落在市区民族路的胡文虎大楼建于1927年,它曾是汕头老市区一座地标性建筑,曾是汕头第一高楼,以中西合璧的新颖造型和恢宏壮观的独特气势,成为当时汕头一大建筑景观。

片区内的百货大楼高7层,前身是1932年华侨集团集资创办的"南生公司",为解放前汕头第二高楼,是老汕头的标志性建筑及小公园的象征之一。

汕头小公园因年久失修和自然因素影响,现片区内个建筑建筑构建、灰塑艺术构件等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损坏和不同种类的病害。

为了历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需对其按文物保护的要求进行修复,以求恢复建筑原有的历史风貌,并逐一排查并更换不利于建筑延续的损坏构件。

1.2 历史概述汕头素有“百载商埠”之称,1858年(咸丰八年)4月,已经占领广州的英法联军进逼大沽口,美国驻华公使伙同英、法、俄三国公使联袂到达大沽外,照会清政府,提出侵略要求。

美国公使列卫廉与清政府直隶总督谭廷襄开始谈判,讨论了美国所提出的草约。

英法联军攻占大沽后,清政府派桂良、花沙纳等人与英、法谈判。

清朝官员并不信任美使,但还是一再恳求美使与俄使居中调停。

列卫廉以“调停人”的伪善面孔欺骗清政府。

6月7日,美使列卫廉恢复了与清朝官员的会谈,并同意就美方所提出的条约草案再度进行谈判。

6月18日,美国抢先英、法与清政府签订了《中美天津条约》。

其中增开潮州(后改汕头)、台南为通商口岸。

汕头在上个世纪20、30年代城市近代化的进程中形成了小公园。

小公园是汕头旧城繁华商业区的中心,是指国平路、升平路、安平路五向道路交接的街心广场,也泛指由国平、升平、安平、居平、永平等放射加环形商业街道组成的传统街区。

小公园是汕头“百载商埠”的历史见证,它在历史演变的过程中形成了环形放射状的路网格局,中西合璧的骑楼建筑群以及多元复合的潮汕地缘文化等三个主要特征,成为汕头这座近代城市的历史形象和地方特色,是富有魅力的城市个性和地方文化的重要遗产。

1929年国平路、安平路相继拆建后,当时在镇邦街营业的百货商南生公司抓住机遇于1932年在小公园中心位置建成了南生公司新址,其后不少资本家便围绕这一中心买地建商店,1934年12月在小公园的空地上建成了中山纪念亭,这里便逐渐形成热闹的商业街区。

小公园能够在20年代末到抗战前夕全面建成,汕头政治相对稳定,经济迅速发展是背景因素,而侨资在建设中起了主导作用,约占总投资的2/3,建侨房2000多幢,而且是成街成坊地进行建设,这是保证小公园能够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时代背景下高起点规划和高标准地进行建设的重要经济支柱。

从20年代至30年代中期,小小的汕头商埠共有19条街道崛起清一色的骑楼建筑。

沿街骑楼建筑层数多为3~4层,构成了整齐划一的天际轮廓线,骑楼开间多为4~5米,进深2~2.5米,形成了不间断、全天候的骑楼街。

连续不断的骑楼空间尤以小公园的安平路、国平路、居平路以及永泰路、商平路一带较为典型。

骑楼建筑是近代西学东渐,西方建筑形式、建筑技术与汕头地区气候及当时商业模式相结合的建筑形式,形成了将潮汕传统工艺特点与“洋楼”形式揉合为一体的多元复合骑楼。

当时骑楼的设计突出了商住合一、遮阳挡雨、保护店面的功能,为各商家所广泛接受,得到迅速发展。

这种中西合璧式骑楼,以其覆盖面广、装饰细腻、保护完整而称著于岭南,已成为汕头这座近代城市的历史见证和建筑文化特色。

图1-1 项目拟建地点图百货大楼建成于1932年,是汕头老城核心地带最为重要的建筑。

南生百货商号由梅州籍华侨李柏恒创建于1911年。

1932年,由李柏桓、李耀宗、李远波、李镜泉等梅州籍华侨集资50万大洋,在今小公园西侧安平路头,建成一座7层高的洋楼,商号称为“南生公司”。

其中,第一至二层经营苏广洋杂百货,第三至四层为中央酒楼,第五至七层为中央旅社。

员工达300多人,曾兴盛一时,但因管理不善,开业仅10个月便宣告倒闭。

1935年,经理李柏桓将南生“承赔”给旅居印度尼西亚的堂弟李海烈,留下中央旅社自己经营。

李海烈重新组合同乡李锦元、李洪、李镜泉等10人为股东,整顿经营管理,生意日旺,成为当时汕头市首屈一指的百货公司。

而曾在南洋经商的李柏桓很有生意头脑,当年,南生贸易公司率先在汕头实行“股份制”、“承包制”经营模式。

上世纪30年代,汕头埠便有电梯,这部“汕头第一梯”就是属于历史最悠久的南生公司,且使用了60年之久。

1956年,南生贸易公司与汕头市国营百货公司合营,改名为百货大楼。

1958年5月29日,汕头百货大楼在“南生公司”的基础上实行公私合营并隆重开业。

图1-2 百货公司现状图坐落在民族路的胡文虎大楼建于1927年,距今有-91年历史,曾是汕头老市区一座地标性建筑,以中西合璧的新颖造型和恢宏壮观的独特气势,成为当时汕头一大建筑景观。

建筑风格独特,是汕头早期建筑物的代表,同时,它还是南洋著名爱国华侨胡文虎先生热爱祖国的见证,承载着汕头百载商埠的深厚文化底蕴,留存着汕头人心中不可磨灭的记忆,是华侨爱国爱乡的感情产物。

图1-4胡文虎大楼图胡氏兄弟祖籍福建龙岩,父亲是侨居缅甸仰光的中医。

上世纪二十年代,胡氏兄弟决定到大陆来发展,把汕头定为创业的基地。

1927年在洄澜新溪南岸选址兴建了“永安堂制药厂”,建成了汕头市开埠初期第一座欧式高楼——胡文虎大楼。

这是胡氏开创的第一家制药厂,建筑有6层,是当时全市的最高建筑物。

胡文虎大楼的建筑造型独特,底层临街处形成骑楼,环状三层楼,三楼上是天面,天面中部突兀一筒形小楼,分成三层,汕头市民称之为“楼叠楼”。

胡文虎大楼是汕头市区目前保存较完整的欧陆式建筑风格骑楼,其窗棂、屋沿、望楼外壁等部位皆饰以浮雕图案,细腻精美,以其中西合璧式的新颖造型和恢宏气势。

图1-4 胡文虎和胡文豹两大楼位置图胡文豹大楼位于民权路2 号,是一座扇形的欧式骑楼,原星华日报社的旧址,楼、角楼。

胡文虎大楼和胡文豹大楼是迄今为止汕头旧城区为数不多的幸存旧建筑中的兄弟楼,它们以中西合璧的建筑造型和恢弘壮观的气势,成为旧汕头埠的标志性建筑物。

其中,胡文豹大楼可以说是汕头中西文化交融碰撞,新闻事业发达的鲜活见证。

1860 年汕头开埠,欧美等西方文化也随之传入,中西文化的交汇和碰撞,使汕头成为一个思想活跃、舆论多元的社会,新闻事业也发达起来。

在广东,就报业而言,汕头报业的发达程度仅次于广州。

至国民革命军北伐期间,为汕头报业大盛之时,小小的汕头埠就有报纸20 余家。

1931 年7 月10 日,南洋著名爱国华侨胡文虎在汕头独资创办《星华日报》,这也是胡文虎著名星系报纸在国内创办的首家报纸。

《星华日报》创办时,社址设于万安街44号,之后搬至新马路(即现民族路149 号)永安堂总部,1935 年才迁至韩堤路专为报社建造的新楼(该楼现编为民权路2 号,即俗称的胡文豹大楼),《星华日报》的报头由时任民国立法院院长的胡汉民题写。

《星华日报》创刊不久,正遇上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星华日报》,一方面不断宣传我抗日军民不畏强敌,英勇抗战,另一方面则以笔代枪,不断揭露日寇的狼子野心。

1939 年6 月,日军侵占汕头,《星华日报》被迫停刊并迁至大埔县,社址被日军占据并改办《粤东报》。

1945 年10 月29 日,《星华日报》复刊,至解放后,《星华日报》同胡文虎的关系断绝,1951 年春,《星华日报》申请停刊。

胡文豹大楼与《星华日报》经历了汕头历史的各个时期,有着丰富的历史研究价值。

胡文豹大楼的《星华日报》社旧址现为汕头印刷厂,在印刷厂政策性破产之后成为一处闲置空间。

图1-5 胡文豹大楼图胡文虎大楼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胡文豹大楼,其实是胡文虎大楼的“兄弟楼”。

胡文虎和胡文豹兄弟情深,携手共同创业,家产并没有分割,两座建筑各自得名为“胡文虎”和“胡文豹”,是因为两座大楼上各有一只虎和一只豹的雕塑,交相辉映,以中西合璧的建筑造型和恢弘壮观的气势,建筑物设计风格独特,是汕头市开埠后第一座最高洋楼,建筑物的型制基本得到保存。

对于研究汕头开埠史、建筑史、工业史和历史名人,胡文虎大楼都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1.3气候水文一、地理人文汕头位于东经116°14′至117°19′,北纬23°02′至23°38′之间,韩江三角洲南端,东北接潮州饶平,北邻潮州潮安,西邻揭阳、普宁,西南接揭阳惠来,东南濒临南海。

因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形成独特的地理人文。

一、汕头华侨众多,与海外交往密切,独特的人缘、地缘、亲缘优势,使汕头在对外开放方面具有特殊的优越条件和巨大潜力。

小公园的建设与海外华侨息息相关,潮汕人的出洋史、奋斗史、名人轶事、红头船漂游、潮人会馆等内容都可在小公园找到痕迹,产生了一种归属氛围,成为全球潮籍侨胞永久的向往。

二、汕头于1860年开埠,是近代中国最早对外开放的港口城市之一,商贸历来比较发达。

20世纪30年代,汕头港口吞吐量曾居全国第3位,商业之盛居全国第7位,是粤东、闽西南、赣东南的交通枢纽、进出港口和商品集散地。

三、潮汕话、潮剧、潮乐、潮州菜和工夫茶独特的文化的传承。

饮食在小公园店铺中占有重要地位,福合埕牛肉丸、老妈宫“粽球”,西天巷蚝烙声名在外,与制式考究的潮汕工夫茶、色香味具全的潮州菜构成了人间美食天堂。

四、潮汕宗教民俗化,建于1813年前后,1992年修复开光的升平路头老妈宫和关帝庙是我国沿海“以庙带市”民间商业发展的一个典型实例,成为汕头一个最重要的宗教旅游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