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7课 《汤姆·索亚历险记(节选)》(统编版)课件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7课 《汤姆·索亚历险记(节选)》(统编版)课件
理解词语
【寡妇】 【煞白】 【欣喜若狂】 【滔滔不绝】 【十全十美】
由于恐惧、愤怒、疾病等原因,面色极白,没 有血色。 像流水那样毫不间断。形容话一句接着一句, 说个不停。
死了丈夫的女人。
各方面都非常完美,毫无缺陷。
欢欣高兴得像发狂一样。形容高兴到了极点。
理解词语
【费尽口舌】 【卧床不起】 【衣衫褴褛】 【浩浩荡荡】
从哪里可以看出汤姆·索亚的淘气、可爱? 尽管汤姆能够平安归来,但是身体虚弱,浑身没有一点力气, 所以只能“躺在一张沙发上”。可是汤姆还是讲得栩栩如生, “ 同时还夸张地吹嘘了一番”,可见他的淘气、可爱和历险后 心理上获得的极大满足。
这句话说明贝琪根本不相信汤姆找到了出去的道 路,她已经完全绝望了,只有死路一条了。
7 汤姆·索亚历险记
助读 资料
初读 感知
品读 释疑
结构 主旨
课堂 拓展
当堂 检测
同学们,你们喜欢冒险吗?你有过冒险的经历吗?课文中有个男 孩的惊心动魄的历险连大人都称羡不已,今天,我们一同来认识他。
走进作者
马克·吐温 (1835-1910): 原名萨缪尔·兰亨·克莱门,美国杰出
的幽默讽刺作家,也是著名演说家。19世纪 后期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他 曾被誉为“ 美国文学史上的林肯”。
主题延伸
阅读《汤姆·索亚历险记》原著,全面了解汤姆的性格特点。 汤姆是个充满幻想的孩子,他像其他孩子一样非常调
皮,喜欢恶作剧,却又有好多优点,他善良、可爱、乐于 助人。他讨厌教堂里老师毫无趣味的说教,也不喜欢学校 里枯燥无味的生活,他喜欢海盗,喜欢过新鲜刺激的生活。 他总在危险时刻,做出其他孩子无法做出的正义行为,以 此来向别人展示自己的魅力。
她一面为自己的计谋落空而辩解,同时又为汤姆这一次竟能如 此温顺听话而欣慰。
可是这时,希德突然说:
“姨妈,我记得你好像是用白线给他缝的领子,可现在却是 黑线哪。”
“对哦,我上次的确是用的白线!汤姆!” 可汤姆还没等姨妈把话说完就跑开了。他跑出门的时候喊道: “希德,你给我等着!” 好不容易找到了一个隐蔽的地方,汤姆看了看别在上衣翻领 上的两枚针,针上还穿着线,一根白线,一根黑线。 “如果不是希德,姨妈永远不会注意到。姨妈有时用白线缝, 有时候又用黑线,真讨厌。 我真希望波莉姨妈总是用一种颜色的线,这样换来换去,鬼能记
练呢。这个新方法让口哨的声音变得很特别,流畅而委婉,就像 小鸟的叫声。在吹的时候,舌头需要断断续续地抵住上颚——亲 爱的读者,我们小时候大概都吹过这种口哨吧。汤姆很认真地一 遍一遍练习,很快就掌握了它的奥秘。于是他吹着这种独特的口 哨大步地沿街走着,心里得意极了,如同天文学家现了一颗新行 星一般,很是兴奋,甚至比那天文学家还兴奋。
住啊!不过,我发誓一定得揍希德一顿,我要好好教训教训这个 臭小子。”汤姆愤愤地说。
汤姆绝不是村里的模范男孩,他跟那位模范男孩很熟,但不 喜欢他。
还不到两分钟,他便将全部烦恼忘得一干二净。跟大人们的 烦恼一样,汤姆忘记烦恼并不是因为他的烦恼不怎么让他难受, 而是因为有一种新的、更强烈的兴趣会驱散他的烦闷——就像大 人们在接受新奇事物时,那种兴奋也会暂时使自己忘却自己的不 幸。汤姆刚从一个黑人小孩那儿学到了一种新的吹口哨方法,这 个新方法让汤姆暂时忘记刚才的不愉快,现在他正一心一意地练
推荐阅读
我们的汤姆
一丝不安和疑惑掠过汤姆的心头。他偷眼观察了一下波莉姨妈的
脸色,什么也没看出来。于是说:
“没有啊,姨妈,不太想去。”
波莉姨妈伸出手,摸了摸汤姆的衬衣,说道:
“可是你现在却并不怎么热,是吧?”她发现衬衣是干的,却 没有人知道她的真正用意,为此,她感到很得意。但是汤姆早猜透了
她的心思,所以他为防姨妈的下一招来了个先发制人。
这一夸张描写,表现了小镇上的人们为汤姆和贝琪的 归来而高兴的心情,与上文撒切尔太太和波莉姨妈的悲痛形 成鲜明对比,这样由悲转喜,充满了戏剧色彩。
除了这种喧器之外,还加上了洋铁盆子和号角的声音。村里的居民
聚集成一堆,向河边走去,迎接那两个坐在一辆敞篷车上回来的孩子,
车子由那些欢呼的居民拉着,前后左右还围着许多人。迎接的人也跟着
汤姆和贝奇不久就发现他们在洞里劳累和饥饿了三天三夜, 不是一下子就恢复得过来的。……星期六差不多完全恢复了原
状。……而且还好像是害过一场使人消瘦的大病一般。 侧面描写
侧面描写有什么作用?
“卧床不起”“越躺越难受”“没有一点儿力气”“像 刚得了一场大病”归来以后,他们是如此疲劳、难受。这里 运用侧面描写,表现了汤姆这次历险的惊心动魄。
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从中感受到什么?
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方法。从中感受到人们此时高兴的心情, 这种高兴、激动的心情 是 难 以 用 语 言表达的,所以他们 有话“想说又说不出”,只剩下喜悦的泪水了。
他叙述着这次稀奇的历险经过,同时还添了许多动人的情节, 大肆渲染一番。最后他描述了他怎样离开贝奇,独自去进行探险; 怎样两条通道一直走到他那根放风筝的绳子所能够得着的地方;
小组交流:
你怎样理解当有人用“嘲弄的口吻问他是否还想再 去那个山洞走一趟”时,汤姆说“他不会在意的”?
嘲弄汤姆的人认为,经历过这次危险之后,他一 定不敢再去做冒险的事情了。但汤姆却毫不在意,从这 里我们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勇敢、爱冒险的孩子,不会被 一次困难吓倒。
汤姆和贝奇不久就发现他们在洞里劳累和饥饿了三天三夜,
“汤姆的脸立刻变得煞白”说明什么?
这里运用了神态描写的方法,“脸立刻变得煞 白”说明汤姆的内心受到极大地震动。尽管印江• 乔埃是个杀人犯,汤姆还是为他的安全担心,说明 汤姆是个善良的孩子。
汤姆·索亚是一个机智勇敢,重情义, 爱冒险,同时又调皮捣蛋的孩子。
课文结构
汤姆·索亚历险记(节选)
冒险的天性
不是一下子就恢复得过来的。……星期六差不多完全恢复了原
状。……而且还好像是害过一场使人消瘦的大病一般。
侧面描写有什么作用?
侧面描写
“卧床不起”“越躺越难受”“没有一点儿力气”“像 刚得了一场大病”归来以后,他们是如此疲劳、难受。这里 运用侧面描写,表现了汤姆这次历险的惊心动魄。
汤姆马上变得脸色惨白。
孩子失踪 人们悲痛 脱险回家 全镇欢庆 讲述历险 夸张吹嘘 看望伙伴 山洞被封
敢于冒险 追求自由
课文主旨
这篇课文描写了两个孩子获救回家的精彩片 段,给我们展示了少年汤姆·索亚不安于现状、 积极追求自由的天性,赞扬了他敢于冒险,追求 自由的精神。
课堂小结
《汤姆索亚历险记》是美国大文豪马克·吐温以美 国少年生活为主体写成的。故事的主人公汤姆是个天真 活泼、富有幻想和冒险精神而又顽皮的典型美国少年, 勇敢有正义感。其实孩子的顽皮有时候正好体现了孩子 的天真烂漫。 这种童真过了孩童时代就很难再寻。
他又叙述了他怎样回去找贝奇,把这个好消息告诉她,她却叫他 不要拿这种胡说的话惹她心烦,因为她很疲倦,知道自己快死了,而 且也情愿死去。
为什么要具体描写贝琪的表现? 贝琪的表现反映出他们已经极度饥饿和疲乏,贝琪的意志已经 彻底垮掉了,所以“愿意死掉”。但是汤姆一直在想方设法鼓励她 要勇敢地活下去,如果没有汤姆,她真的会死掉。这也从侧面衬托 出汤姆 的坚强和勇敢。
因疾病、年老等原因躺在床上不能起来。
总的就是说完全的浪费,没有一点点的效果。 一般情况下指为劝说某人改变主意,或者让其 遵从自己的意见而用尽一切的方法。
原形容水势大的样子。后形容事物的广阔壮大, 或前进的人流声势浩大。
衣服破破烂烂。
检查自读情况
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 句子是否通顺。
再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
主要作品:《百万英镑》《哈克贝利· 费恩历险记》《汤姆·索亚历险记》等。
学习目标
1.理解“吹嘘、告诫、寡妇、煞白、欣喜若狂、滔滔不绝、衣 衫褴褛”等词语。
2. 通过故事内容分析汤姆的人物形象。 (重点) 3.根据文章内容联想生活实际中的类似人物或情节。 (难点)
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思考:这个故事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习题源于《点拨》“课堂跟踪练”第一、二题
朗读视频
自读提示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多音字
加点的字
读一读下面的句子,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是多音字!
有几个人怎样划着一只小艇由那儿经过,汤姆又
怎样招呼他们,给他们说明他俩. 的遭遇和饥饿的情况。
liǎ (俩人)
俩 liǎnɡ (伎俩)
注意加点字 的读音!
读)实在不高明,一下就被识
理解词语
【搜索】 【凄惨】 【吹嘘】 【摸索】 【告诫】
试着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
凄凉悲惨。
仔细寻找(隐藏的人或东西)。
试探着(行进)。 警告劝诫(多用于上级对下级或长辈对 晚辈)。 夸大地或无中生有地说自己或别人的优点, 夸张地宣扬。
“有人往大家头上洒水,你看看,现在我的头还是湿的呢!”
波莉姨妈很是懊恼,居然没注意到这个明摆着的事实,以至于
错过了一次好机会。可她马上灵机一动,计上心来: “汤姆,你往头上浇水的时候,拆掉我给你衬衫上缝的领子了
吗?把上衣的纽扣给我解开!”
汤姆心中的不安马上就消失了。他不慌不忙地解开上衣,上衣 的领子还是缝得好好的。“真奇怪。得,算了吧!其实我看见你旷 课去游泳了!你就像那俗话里说的烧焦毛的小猫——不像表面看起 来的那样坏。就这一次,下不为例。”
动作、神态外貌描写有什么作用?
通过对撒切尔太太的动作、神态描写和对波莉姨妈的外貌描 写,突出了她们失去孩子时悲痛绝望的心情。
那天半夜里,村里的大钟忽然哐啷哐啷地大响起来,片 刻之间,街上挤满了衣服还没有穿戴整齐的人,疯狂地大嚷 大叫:“快出来!快出来!找到他们了!找到他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