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8课辛亥革命设计

第8课辛亥革命设计

第18 课收复台湾和抗击沙俄
【教材分析】辛亥革命是近代以来帝国主义侵略和封建主义压迫所导致的一次革命能量的大规模释放,是社会矛盾激化、内忧外患加重的必然结果,是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顶峰,是资产阶级三次救国方案中承上启下的行动,是20 世纪中国历史的第一次巨变。

但因中国资产阶级主观上的不成熟和客观条件的限制(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势力过于强大)而功败垂成,这是中国特殊国情所决定的。

本课主要以辛亥革命的发展历程和对辛亥革命的评价为中心。

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分析历史材料,理解革命爆发的背景和发展经过;要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促使学生主动探究辛亥革命的影响及评价。

【设计意图】遵循以“学生发展为本为主体”的教学理念,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不简单沿袭教材思路,而通过研究课标、考纲、教材、学生,找准四者的连接点,将教材内容作适当的增或减、强化或弱化,通过导学案和课件把有助于理解教学内容、促进学生认知的史料(含图片、地图、视频等)纳入教材之中,并
运用到教学中来。

选用情景教学、活动教学、合作探究、讨论谈话等教学方法,目的是改变过于强调接受性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促进学生自主性学习,引导学生在主动参与、积极探究中,培养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 1)兴中会与同盟会的成立;武昌起义;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袁世凯
篡夺革命果实的活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 2)通过分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的背景和条件,培养学生从政治、经济、阶级等角度完整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

(3)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会搜集资料并能从有关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指导学生阅读理解课文,概括提炼出基本的知识要点从而培养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

(2)指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运用已有的知识去分析现实中的问题。

(3)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并能大胆讲出自己的感受,提高学生主动学习历史的兴趣,让学生体验历史、思辨历史。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辛亥革命进行中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使学生认识到革命成果来之不易,应珍惜时间,勤奋学习。

(2)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辛亥革命推翻了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打开了中国社会进步的闸门,是20 世纪初中国社会的一次巨变。

(3)武昌起义的枪声,是辛亥革命志士不屈斗争精神的张扬,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重点:中国同盟会的建立和革命纲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难点:理解辛亥革命的成功和失败
【教学策略】
1.学生为主,教师引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双主”教学结构理论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教师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教学情境的创设者,探究问题的设计者,学生活动的引导者。

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在:进入历史情境,展开历史想象;参与问题探究,主动获取知识,进行深刻反思。

2.启发式方法:通过启发学生思考,探究问题,解决问题,训练学生的知识技能与创新能力。

3.问题解决式策略:通过给学生提供一系列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通过完成问题,从而获得知识。

4.自主探究与集体讨论策略:学生带着问题进入历史情境,展开历史想象,尝试提出问题并参与问题探究,通过自主探究与集体讨论得出问题的答案,从而获取知识。

5.信息技术与历史学科整合的方法:本节课信息技术成为教学辅助工具。

【教学准备】
1.学前准备:提前预习教师下发的复习材料,并制作幻灯片。

2.资源准备:人教版新课标教材《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专门为本课制作的PowerPoint 课件及下载的相关视频。

【教学过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