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孔子简介-名丘-字仲尼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春秋-人物
孔子简介-名丘-字仲尼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春秋-人物
孔子,名___,字 , 家 学派创始人,被尊称为 ,思 想核心是 ,政治上主张 , 鼓励人们 ,即“出来做事”。
《论语》是 是 记录的
体散文, 的言行。
参考:丘、仲尼、儒、圣人、仁、礼治、 入世;语录、孔子门人及再传弟子、孔子 及其弟子。
区别
孔子
生活在春秋时代末期 封建制度没完全败坏 诸侯征伐仍以道德名义 战争是贵族竞技式 , 有“礼”的公认原 则 战国前中期 七雄已准备长期厮杀 军事动员,全民皆兵 战争方式,杀人盈野,草菅人命 毁灭式 彻底清除敌方
孔子讲学
他开创的私人学堂,各阶层的人都可以到他那里 学习。改变了过去教育被官府垄断,只有贵族子 弟可以受教育的情况。这在我国教育史上具有划 时代的意义。 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 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孔子还是一位古文献整 理家,曾修《诗》《书》,定《礼》、《乐》, 序《周易》,作《春秋》。孔子的思想及学说 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闵子侍侧,訚訚如也;子路,行行如也; 冉有、子贡,侃侃如也。子乐。“若由也,不 得其死然。” (《论语· 先进》) “孔子之宋,匡人简子以甲士围之。子路 怒,奋戟将与战” (《孔子家语》)
温和正直、刚强英武、安详从容
孔子为什么“与点”?
孔子的人生理想 治国平天下 、大济苍生
颜渊、季路待。子曰:“盍各方尔志?”子路 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 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 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 友信之,少者怀之。”
一、孔子格言
孔子论学习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 也。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做人格言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
与:同意
2、唯求则非邦也与 与:语气助词 复习学过的知识 1、失其所与,不知 与:结交、亲附
2、遂与外人隔绝 与:和
3、生三人,公与之母 与:给予
(六)词类活用。 1、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 2、鼓瑟希,铿尔 3、三子者出,曾皙后 4、浴乎沂,风乎舞雩 端章甫:名词作动词,穿着礼服,戴着帽子。 鼓:名词作动词,弹奏。 后:名词作动词,落在后面。 风:名词作动词,吹风
总结全文: 本文是以言志为线索,通过孔子和 四个学生的谈话,写出了学生的志 趣、性格,表达了孔子的思想和态 度。本文成功地运用了对话和人物 动作来塑造人物形象,文笔简练含 蓄、生动感人。
《论语》的特点 1、 言简意赅,富于哲理,言近旨远 2、在简单的对话描写中,展示人物不 同的性格。 3、有一种雍容和顺、迂徐含蓄的风格 。
语言现象: (一)宾语前置
1、不吾知也 2、毋吾以也 3、则何以哉?
翻译以前学过的句子,注意句式特点 1、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2、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 3、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 4、唯利是图(成语) 5、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规律和方法
1、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3、以结构助词“是”、“之”提前宾语。
有人认为,孔子虽为大教育家,但对
学生不能一视同仁,对直言的子路一味贬
斥,而对善于套近乎的曾点则备加宠爱,
你如何理解?
子路问:“闻斯行诸?” 子曰: “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 有问:“闻斯行诸?” 子曰:“闻斯行 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 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 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 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 也兼人,故退之。”
师生谈论的中心话题?本文的行文线索?
话
题:
“志”
行文线索:问志——述志——评志
说说四个弟子的“志”,即政治理想有何不 同?
子路:治理“千乘之国”“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冉有:治理“方六七十,如五六十”的小国,“可使足 民”,不过“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公西华:在“宗庙之事,如会同”时,“愿为小相”。 曾皙:“莫春者,春服既成——咏而归。”
翻译下面句子: A 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 B、好从事而亟失时, 可谓知乎? C、孔子曰:“诺,吾将仁矣。” D、日 月逝矣,岁不我与。
盍:“何不”的合音字。轻:衍文,没有意义。敝:动词, 用破,穿破。而:顺接连词,不译。伐:夸耀。善:好的方面、 言行。愿:希望。施:表白。劳:功劳。安:使……安逸。信: 使……信任。怀:使……怀念。
暮春咏归图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 五六人,童子 六七人,浴乎 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孔子为什么“与点”? 大同世界中,安详、自得的生活素描。 太平盛世的缩影、是礼治社会的结果 .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听其言而观其行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朝闻道,夕死可矣
二、孔子生平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 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 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曾 任鲁国大司寇。后周游列国。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不逾矩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孔子63岁时,曾这样形容自己:“发愤忘食, 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当时孔子已带领 弟子周游列国9个年头,历尽艰辛,不仅未得 到诸侯的任用,还险些丧命,但孔子并不灰心, 仍然乐观向上,坚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 其不可为而为之。
安贫乐道
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孔 子心目中,行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在贫富与道 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但 他的安贫乐道并不能看作是不求富贵,只求维护 道,这并不符合历史事实。孔子也曾说: “富而 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 吾所好。”
四、儒学的发展
孟子发挥了孔子的“仁”,创建了一套“仁政” 学说,孟子始终没能实现自己的主张。荀子继扬 了孔子的“礼”,又糅之以法家的某些主张,提 出了一套“礼法”学说。西汉的董仲舒终于使儒 学更加符合“国家的需要”。于是,儒学在汉武 帝时取得了独尊地位。到宋元明清时期,儒学已 经渗透到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及人们的心灵深处, 成为当时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历代皇帝给孔子和 他的高足门生以各种封号。明朝中叶以后,随着 “启蒙思潮”,对儒学作了批判。
1、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如果
2、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至于
3、宗庙之事,如会同。 或者
(四) “方”
1、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
计算面积的单位,纵横各一里
2、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正道,指是非准则 复习学过的知识 1、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方形 2、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正,才
(五) “与” 1、夫子喟然曰:吾与点也
(《论语·先进》)
“听说了就实行吗?”“求谦退,所以促进他;由好胜,所以抑制他。”
结合文中的言行、神态描写,分析孔子形象
文中的孔子是一个既热情而又严格的老师。开始用 “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的劝导打消弟子们 的思想顾虑,态度谦和、亲切,接着引用学生平时 发牢骚的话,既激发他们发言,又作含蓄的批评 (孔子主张“人不知而己不愠”),可见他了解学 生,注意引导;再者,虽对子路的“不让”有所不 满,但为使弟子能畅所欲言,但只微笑了,未加评 论;曾皙因与其他弟子志向不同,没有立刻说出自 己的志向,孔子也未加责备,仍耐心诱导、热情鼓 励。述志后,对曾皙的问题,孔子不厌其烦地答问 析疑。
善者而改之。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下
信乎?传不习乎?。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非礼勿听,非礼勿视,非礼勿言,非礼勿行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 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孔子时其亡也, 而往拜之。遇诸涂。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曰: “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曰:“不可。”“好 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曰:“不可。”“”孔子 曰:“诺,吾将仁矣。”
注释 阳货:人名,季氏家臣。归:同“馈”,赠送。豚:小 猪。时其亡:探听到阳货不在家。涂:同“途”。宝:比喻聪明 才智。迷:使混乱。知:同“智”。与:等待。
四个弟子的性格特征:
子路: 直率(有抱负,坦诚,性格较鲁莽、轻率)
冉有: 谦虚(谦虚谨慎,说话很有分寸) 公西华: 更谦虚(谦恭有礼,娴于辞令 ) 曾皙: 洒脱(从容稳健、谦恭)
弟子的性格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 其由与!”子路闻之喜。 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论语· 公冶长》)
人生有许多出于自然的享受,其 快乐远非虚名浮利可比,而享受它们 也并不需要太多的物质条件,我把这 类享受看作对生命本身的享受。现代 人享受的花样愈来愈多了,但是我深 信人世间最甜美的享受始终是那些最 古老的享受。
——周国平
孔子态度:
子路—— 哂之 冉有—— 赞之 公西华——赞之 曾皙—— 与之
(二) “乎” 1、以吾一日长乎尔 2、摄乎大国之间 3、异乎三子者之撰 4、浴乎沂,风乎舞雩 这四个句子中的“乎”都相当于“于”,可翻 译成比、在。
(三) “尔”“如”
1、子路率尔而对曰 2、鼓瑟希,铿尔 助词, 表状态 ,常放 在形容 词或拟 声后 , 相当于 “然”
3、尔何如?尔: 代词,你
孟子
宋朝宰相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
1998年诺贝尔奖得主共同发表《巴黎 宣言》,提出 “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继续 生存下去,必须回头两千五百多年,去吸 取孔子的智慧。”
走下“大成至圣” 神坛的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