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科目考查卷
专业: 班级: 任课教师:
姓名:Kevin 学号: 成 绩:
两次国共合作的比较与启示
一、国共两次合作背景
第一次合作背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集中力量领导工人运动,掀起了中国工人运动的第一次高潮。
从1922年1月至1923年2月,全国罢工达180多次,其中主要的有香港海员大罢工和京汉铁路大罢工。
香港海员大罢工取得了胜利,但京汉铁路大罢工却遭到直系军阀吴佩孚的血腥镇压,造成了震惊中外的“二七惨案”。
中国共产党从“二七”血案中进一步认识到,要战胜强大的敌人需要强有力的同盟者。
第二次合作背景: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侵占中国东北后,中国共产党为建立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进行了长期不懈的努力。
1931年1月,中国共产党发表宣言,首次提出红军准备在三个条件下与任何武装部队订立共同对日作战的协定。
两次合作都是发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环境里,都面临共同的强大敌人。
但第一次合作的背景是是封建军阀割据,阶级矛盾尖锐,而第二次是中日民族矛盾已成为最主要的社会矛盾,中华民族处于亡国灭种的生死关头。
二、国共两次合作原因
在列强的操纵下,封建军阀割据、混战的局面愈演愈烈,“打倒列强,铲除军阀”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这样的革命形势和历史任务要求国共两党齐心掀起大革命。
共产党认为在中国当时的政党中,还只有国民党算得上是真的民主派。
而且孙中山及其领导的国民党在当时人们的心中,有崇高的威望。
孙中山在多次革命后也认识到依靠军阀搞革命是不行的。
所以国共合作也是两党共同的愿望,还有共产国际的帮助和推动,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引起了五四运动影响等。
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形成是中国社会基本矛盾发展变化的结果,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中国革命发展的必然产物。
日本帝国主义先后制造的九一八事变、一•二八事变和华北事变以后,国内形势日趋严峻,迫使中国社会各阶级、阶层和党派迅速作出抉择和反应,国共第二次合作形成原因是中共制定并实施了正确的统一战线政策,也是国民党政策转变的结果。
国共两
2
次合作都是在中共的推动下,共产国际的积极促成下实现的。
不过第一次合作是以孙中山为首的国民党,第二次合作是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亲英美派。
三、国共两次合作政治基础
第一次国共合作是为进行反帝反封建的国民革命,以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为合作的政治基础。
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是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第一次国共合作采取党内合作形式。
第二次国共合作没有具体形式:形式上为国民政府领导,实际上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保持着政治上、组织上的独立性。
第一次国共合作是建立在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的基础上,第二次国共合作包括一切赞成抗日的阶级和阶层,具有广泛的民族性。
四、 国共两次合作的建立
1923年6月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确定了全体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与国民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方针。
国民党的“一大”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建立。
以国共两党合作为特征的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加速了中国革命的进程,在中国革命历史上出现了轰轰烈烈的大革命。
第二次合作:1935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又发表了《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即《八一宣言》),再次明确表示只要国民党军队停止进攻苏区,实行对日作战,红军愿立刻与之携手,共同救国。
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爆发,中国共产党迅速确定了和平解决的方针,并应张学良、杨虎城的邀请,派周恩来、叶剑英等人赴西安谈判,迫使蒋介石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等6项条件。
7月15日,中共中央将《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送交蒋介石。
《宣言》提出发动全民族抗战、实行民主政治和改善人民生活等三项基本要求,重申中共为实现国共合作的四项保证。
1937年8月13日,日军大举进攻上海(八一三事变),扬言3个月灭亡中国。
由于国民党统治的中心地直接受到威胁,23日,蒋介石发表谈话,实际上承认了共产党的合法地位。
至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第二次国共合作开始。
五、 国共两次合作新局面
1924年,建立了黄埔军校,在大革命期间培养了大批军事人才,广东革命根据地得到巩固和统一,国共两党合作北伐,使革命势力从珠江流域发展到长江流域,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并收回了汉口、九江英租界,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
3
反动统治,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宣传共产党的纲领,扩大党在群众中的影响;党开始掌握部分革命武装;为中国革命继续前进奠定了基础。
抗日战争胜利,取得民主独立,捍卫主权独立。
六、 国共两次合作破裂
随着革命高潮的到来,统一战线内部争夺领导权的斗争日益加剧,特别是1925年3月孙中山逝世后,国民党右派篡夺领导权的活动,日益猖獗。
以蒋介石为代表的新右派和新军阀势力,在1927年后加紧反革命扩张。
7月15日,汪精卫集团在武汉“分共”,国共合作最后破裂,大革命遭到惨败。
失败原因:中外反动势力过于强大和联合剿杀;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国共合作遭到破坏。
主观上,年幼的中国共产党缺乏革命理论修养和实践经验;以陈独秀为代表的中共中央和共产国际代表对国民党右派妥协退让,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放弃了对革命和武装的领导权。
蒋介石玩弄惯用的两面手法,一方面与中共进行谈判,同时又不断地发动向解放区进攻导致第二次国共合作破裂,全面内战爆发。
七、 经验教训
建立国共合作统一战线是必要的、正确的,但必须坚持统一战线中的无产阶级领导权,对资产阶级实行又联合又斗争的政策,这是革命成败的关键。
农民是无产阶级的可靠同盟军,农民问题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中心问题,必须放手发动农民,坚决依靠农民,建立巩固的工农联盟。
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特点,必须重视武装斗争,建立党和人民直接掌握的革命军队。
八、 国共两次合作历史意义
第一次合作:加快了中国革命前进的步伐;北伐战争的迅猛发展,威慑了帝国主义列强;党大大地拓展了成员数量和组织,建立了一定数量的工农武装;合作失败后,使党开始成长成熟,懂得了进行土地革命和掌握革命武装的重要性。
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的实现和革命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后来,全国反帝反封的国民革命运动迅速开展起来,北伐战争就是其中之一。
国共合作团结了一切可团结的阶级,共同反帝反封,壮大了革命力量,但是,由于党的不成熟,轻易地放弃了武装,导致后来的反革命事变。
第二次合作: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独立自主原则﹐确保无产阶级在统一战线中的政治领导权﹔坚持放手发动群
4 众﹐开展敌后游击战争﹐扩大抗日人民武装和抗日根据地﹐并在根据地内建立“三三制”政权。
针对国民党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政策﹐中国共产党采取了“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总方针﹐执行“又团结又斗争﹐以斗争求团结”的政策﹐在与顽固派的斗争中﹐坚持“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从而克服了国民党当局制造的反共摩擦﹐发展和壮大了人民抗日力量﹐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保证了抗日战争的胜利.第二次国共合作无论在酝酿时期还是在合作期间,苏美等国都曾起过积极作用,并一直维持到抗日战争取得最后胜利,以后由于美国的扶蒋反共政策,使国共关系完全破裂。
第二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后,两党关系在曲折中发展,国民党先后掀起了三次反共高潮,使两党关系几至破裂。
九、 国共两次合作启示
国共两次合作向我们揭示了:一国之内是可以有两种政权、两种军队并存的合作形式,和平谈判是解决两党关系的重要合作途径,即当国共两党有矛盾时是可以通过和平谈判解决的。
“合则两利,分则两伤。
”国共两党是近代中国两个实力最强大的政党,中国之命运如何,两党的关系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通过国共两党合作是可以取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全面胜利,通过国共合作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地位发生了有利的变化。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参考文献
《中国近代史纲要》,2013年,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3.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