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装备制造业的SCP分析

装备制造业的SCP分析

我国装备制造业的SCP分析1前言1.1理论回顾哈佛学派的产业组织理论,以新古典经济学价格理论为基础的,在前人理论基础上,以实证研究的手段,把产业分解成特定的市场,并按结构、行为、绩效三个方面构建了一个既能深入具体环节又有系统逻辑体系的分析框架,简称SCP 框架,其基本理论特征为:利用结构-行为-绩效三分法(即S-C-P范式)对个别产业进行具体分析,指出行业的市场结构(市场集中度、产品差异性及规模经济效应等)影响企业的市场行为,进而影响企业的市场绩效。

本文将采用产业组织理论SCP分析框架,即市场结构(Structure)—企业行为(Conduct)—市场绩效(Performance)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来考察目前我国装备制造业的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1.2装备制造业介绍目前,世界其他国家包括国际组织并没有提出“装备制造业”这个概念。

”装备制造业”的概念可以说时我国所独有。

它的正式出现,见诸于199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的“要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

[1]装备制造业是指为国民经济各部门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提供技术装备的各制造工业的总称,其产业范围包括机械工业(含航空、航天、船舶和兵器等制造行业)和电子工业中的投资类产品。

包括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航空航天器制造业、铁路运输设备制造业、交通器材及其他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品制造业等。

装备制造业主要包含三个方面:[2]一是重大先进的基础机械,即制造装备的装备——工业“母机”,包括数控机床(NC)、柔性制造单兀(FMC)、柔性制造系统(FM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工业机器人、大规模集成电路及电子制造设备等;二是重要的机械、电子基础件,主要是先进的液压、气动、轴承、密封、模具、刀具、低压电器、微电子和电力电子器件、仪器仪表及自动化控制系统等;三是国民经济各部门的科学技术、军工生产所需的重大成套技术装备,如矿产资源的井采及露天开采设备,大型火电、水电、核电的成套设备,石油化工、煤化工、盐化工的成套设备,黑色和有色金属冶炼轧制成套设备,航空、铁路、公路及航运等所需的先进交通运输设备,污水、垃圾及大型烟道气净化处理等大型环保设备,大江大河治理、隧道挖掘、输水输气等大型工程所需的成套设备,工程机械成套设备等。

装备制造业主要具有以下特点:(1)装备制造业范围广,门类多,技术含量高,与其他的产业关联度大,带动性强。

装备制造业不仅涉及到机械加工业,还涉及到材料、电子和机械零配件加工等配套行业。

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将带动一大批相关产业的发展。

装备制造业可以为各行业提供现代化设备,从农业生产的机械化到国防使用的武器装备,各行各业都离不开装备制造业;(2)装备制造业是高就业、节省能(资)源、高附加值产业装备制造业虽为技术密集和资本密集工业,但它不同于流程工业,它是组装式工业,同时具有劳动密集性质,有较大的就业容量,可以提供大量就业机会。

装备制造业不仅直接吸纳大量劳动力,同时装备制造业前后关联度较高,对装备制造业投入也可带动其它工业的发展,增加相关工业的就业人数。

解决就业问题,缓解就业压力,对保持社会安定团结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资源日趋紧张,环保要求日趋严格的情况下,各国都致力于优化产业结构,发展省能源和省资源的高技术密集型和高附加价值型产业。

装备制造业作为技术密集工业,万元产值消耗的能源和资源在重工业中是最低的。

装备制造业是技术密集产业,产品技术含量高,附加价值大。

随着装备制造业不断吸纳高新技术,以及信息技术、软件技术和先进制造技术在装备制造业中的普及应用,技术装备日趋软件化,先进的装备制造业将有更多的产业及其产业进入高技术产业范畴。

(3)装备制造业是事关国家经济安全及综合国力的战略性产业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水平反映出一个国家在科学技术、工艺设计、材料、加工制造等方面的综合配套能力。

特别是一些技术难度大、成套性强,需跨行业配套制造的重大技术装备制造能力,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经济和技术实力。

因此,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有利于提高国民经济各行各业的技术水平和劳动生产率,从而提高国家竞争力。

许多工业化国家,在工业化成熟阶段都把装备制造业作为主导产业。

(4)装备制造业呈现出全球化的发展现状由于现代技术革命与高新技术的出现和信息网络技术的广泛运用,装备制造业所涉及的概念和领域正逐渐发生着巨大的转变和整合,装备制造业的技术研究、开发、生产以及销售的全球化合作日趋加强,装备制造业呈现出全球化的发展现状。

2装备制造业的市场结构分析产业组织中的市场结构是指“构成市场的卖者(企业)之间、买者(企业或消费者)之间、买者集团与卖者集团之间、以及市场上已有的买者和卖者与准备进入市场的潜在买者和卖者之间内在联系的特征及形式”。

决定市场结构的因素很多,主要有市场集中度、产品差异化程度、进入退出壁垒等。

这些因素之间相互影响,共同制约,最终形成了一定的市场结构。

当前,装备制造业的作用和地位日益突出。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了“振兴重大技术装配,提升汽车工业水平,壮大船舶工业实力,发展输变电设备产业,引导企业合理布局和集聚发展,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国民经济发展战略。

在当前开放的经济条件下,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必须构建产业竞争优势。

2.1市场集中度市场集中度指标通常用某行业规模最大的前几位公司的营业额占整个行业的营业额比重来表示,用公式CRn=∑Xi来表示。

其中CRn为市场集中度,Xi为单个公司营业额占全行业营业额的比重。

一般以市场集中度的高低来决定行业内企业之间的行为是垄断还是竞争。

产业集中度可以分为绝对集中度和相对集中度两种,本文采用绝对集中度指标CRn来考察装备制造业的市场结构,选取产品销售收入作为企业排名的度量值。

选取2003年中国装备制造业6个子行业中规模处于前8位的企业相关经济指标。

在计算得到产业集中度指标之后,就需要借此对产业所处市场的结构进行判断和分析。

市场结构的判断通常采用美国著名产业组织理论家贝恩和日本学者植草益所提出的判断标准。

产业集中度水平和市场结构判断结果如下:从表l中可以看出,我国装备制造业的6个子行业目前都处于竞争型的市场结构中,各子行业集中度水平都非常低,这足纺织品、妇女服装等行业才会有的集中度水平,这样的集中度距离寡占型市场结构所要求达到的水平还有着太大的差距。

总体来看,2003年6个行业CR4平均值为9.91%,CR8平均值14.59%。

可见,无论是装备制造业行业总体情况还是所属子行业具体情况,其产业集中度水平都已经低到了所谓的“原子型”竞争市场才具有的集中度水平,现有水平都无法达到竞争型市场结构下的低集中情形。

3.产品差异化所谓产品差异化就是同一产业内的不同企业,在其向顾客提供产品和服务时,通过某种方法引发顾客对其产品的特殊偏好,使顾客能够把它同其它同类产品有效地区分开来,说服顾客选择自己的产品,从而让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产品差别化形成的主要因素有产品的物理特性(如质量、外观、包装、品牌等)、销售服务差别和买方主观印象。

根据产品差异化的形成原因不同,产品差异手段主要包括产品主体差异、广告差异、营销手段差异、品牌差异等。

一般说来,产品的差异化手段是从产品主体差异开始,经过营销手段差异和广告差异阶段,最后向品牌差异演进。

其中广告差异化程度可以用广告密度(A/S)来衡4.进入壁垒和退出壁垒根据贝恩的定义,进入壁垒是指市场中现有企业和潜在的进入者相比享有的优势。

这些优势是通过现有企业维持高于竞争水平的价格却没有新企业进入来反映的。

构成进入壁垒的因素有两类。

一是在位者的绝对成本优势、规模经济、产品差别化、必要资本量等结构性因素;二是政策法规制度、阻止进入策略行为、掠夺性定价等行为性因素。

企业的进入壁垒程度一般用描述性的方式来度量,主要是通过对经济规模、技术优势、必要资本要求、行业进入扼制、交易和批准等方面政策法规来衡量。

退出壁垒是企业退出行业时遇到的阻碍。

主要包括资本专用性和沉没成本、解雇代价、结合生产壁垒和政策法律壁垒等。

构成退出壁垒的因素同进入壁垒密切相关,因此,在一般情况下,进入壁垒低的行业,退出壁垒也低;相反地,进入壁垒高的行业,退出壁垒也高。

但是并非所有产业的进入和退出壁垒都具有同向变动的关系,有的进入壁垒高的产业可能退出壁垒很低(比如我国政府主控下的金融、保险、邮电、传媒等行业),也有的进入壁垒低的产业,退出壁垒却很高(比如机械工业、化学工业、纺织工业等),要视具体行业和所处环境而定。

3装备制造业的市场行为分析市场行为又称企业行为,是指企业在市场上为了实现更多的利润和更大的市场占有率而采取的策略性行为。

总体说来,市场行为包括价格行为和非价格行为两大类。

其中价格行为是指企业一切同价格直接相关的行为,如定价、价格竞争、价格协调等;同价格无关或没有直接联系的种种行为,统称为非价格行为,如产品策略和组织调整策略等。

3.1价格行为装备制造业包括金属制品业、普通机械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武器弹药制造业、电气及器材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以及仪器仪表、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八个子行业,它所提供的产品包括系统、主机、零部件、元器件和技术服务。

由于其处于完全竞争市场状态,价格多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单个企业并无决定价格的权利,因此,价格竞争并不激烈。

3.2品牌策略我国的装备制造企业虽然数量很多,但是由于品牌意识淡薄,“名牌”很少。

品牌营销专家郑新安认为,我国制造业企业要牢固树立品牌意识,要走出制造业不需要品牌的误区。

有人说生产消费品企业的产品面向终端,企业品牌意识较强;而制造业是中间商企业,面对的是上、下游企业,大部分属于来料加工,不需要做品牌,这是错误的。

其实企业生存靠两条,一是质量,二是价格。

当这种中间商越来越多的时候,制造工厂之间的竞争加剧,就会有企业不断地被淘汰。

而且即使活下来的企业也做不大,因为他们永远在替别人“养孩子”。

因此要“养自己的孩子”企业才能长大,这就是造品牌。

我国的装备制造业需要自己的品牌,但创造品牌不能靠政府的行政手段,“靠市场创造品牌”,是许多经济学家给制造业开出的“一剂良药”。

中国市场学会会长俞晓松说,我国装备制造业要在市场中培育和创造自己的品牌,而不能靠地方保护和政府干预,地方保护和政府干预都会给品牌化之路带来阻力。

急于振兴或为政绩而由政府抓几个品牌只会回到老路上去,各省、市之间的地区分割也将使制造业的发展缺乏配合。

品牌营销专家郑新安说,树立品牌,要两大误区:一是依赖政府的误区。

东北的企业往往愿意找政府要钱、要政策,靠政府的扶持,甚至成为名牌了还要向政府要奖励。

而真正的知名品牌是经过市场认可,千锤百炼深入人心的,是从心灵感动消费者的结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