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内涵及其培养机制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内涵及其培养机制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内涵及其培养机制研究姓名:朱庚尚学号:22131463 班级:机械13-2班得分:91摘要:社会责任感是大学生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品质与人格魅力。

现社会,社会责任感更是衡量大学生素质与人品高低的重要因素,尽管社会已经飞速发展,社会责任感仍不失其本身的价值与导向性。

笔者从分析社会责任感的内涵与社会责任感的机理与构成作为本文的逻辑起点,接着分析当代大学生个人社会责任感缺乏的原因。

个人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社会风气的败坏。

进而更进一步分析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马克思主义基础,最后点明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现实意义,对个人及社会的意义。

关键词:社会责任感;大学生;培养一﹑社会责任感的内涵及其机理研究(一)社会责任感的内涵社会责任感是指社会群体或个人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为了建立立美好社会而承担的相应责任,履行各种义务的自律意识和人格素质。

它是通过社会的价值观与行为规范内化而形成的,是社会群体或个人对其相应的社会人角色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的认识,情感和行为。

责任感是对自己职责的感知,也是促进道德行为完善的能力。

从德育角度看,社会责任感是情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自己在道德活动,道德任务的情况是否满足的点的判断。

尽管受历史文化背景和社会制度的影响,世界各国关于社会责任感的内容存在一定差异性,但各国都非常重视责任感教育。

从人的本质角度看,人的责任感反应的是人的价值问题,实质上反映的是个人和社会的关系问题,包括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

人的价值所在于承担各种社会责任而实现的。

个体越是深刻的认识到社会的客观要求和他人的具体需求,以及自己在满足这些需求中的作用,他就越有某种社会责任感,并表现出相应的责任行为,他就越能实现自我价值,并且体现出更大的社会价值。

(二)社会责任感的机理分析与构成1、自我责任感,提升自我内涵自我责任感包括对自我生存与发展的责任。

当代大学生的身体健康水平不容乐观,我们要热爱自己的生命,关心自己的身心健康,丰富自己的精神文明生活,有着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和高尚的人生奋斗目标。

提升自我内涵追求有价值的人生;对自己的言行负责,履行自己的义务。

2.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感,由小及大,肩负起历史使命○1对家庭的责任感当代的大学生活在父母与长辈的溺爱之下,认为被爱是理所当然。

我们大学生,应当在我们的大学生涯时期学会去爱,去爱我们的家人。

我们大学生要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孝敬父母,尊敬长辈,维护家庭团结,勤工俭学,努力减轻父母负担。

○2对他人和集体的责任感我们接触到的最小集体就是宿舍,其次是班级,专业,系,院。

我们能给予他人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关心他人,相互尊重,乐于助人,诚实守信,帮助他人改正自己的缺点和错误。

我们在集体中的正确表现是:个人服从于集体。

○3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感对国家,民族的责任感是一种公共责任,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每个公民的责任,是一个人对祖国的繁荣与进步,对民族的兴盛与强大,对国家的生存与发展所承担的职责与使命。

○4对世界,对人类的责任当今社会,全球变暖等众多问题一直出现,国际上还没有做出确切,实际,有效的举措。

我们当代大学生应该为人类更美好的生存与发展尽一份力所能及的责任。

二、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现状及原因分析(一)社会主人翁意识淡化,重个人前途,轻社会思想。

大学生兼顾社会在两者之间还是偏重于个人。

不可否认当代大学生是有理想的,尽管他们的理想不如庄子般圣洁,秦始皇一样的宏伟,他们希望自己成名成家,出人头地,但有的仅仅局限于实现个人理想的梦幻里,而没有将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紧密联系来。

相当一部分大学生认为理想太远,太大,太空,就如镜中月般可望而不可即,无法把握,虚幻缥缈,认为只有现实存在的才是具体存在。

正如在询问同学们“你的入党动机是什么?”大多数的人会说“为以后的发展提供政治基础。

”极少的同学会选择“为了共产主义而奋斗。

”这些大学生缺乏对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关系的认识,缺乏对自己负有历史使命的正确认识建立在这种认识基础上的对社会应具有的主人翁的严肃态度。

(二)缺乏人生奋斗目标,重自我价值,轻社会价值。

市场经济的发展,利益主体的多元化,使得个人的独立性、自主性地位逐渐得以确立。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从事经济活动的人们必然从自身的利益需求出发选择自己的行为,人们必须学会根据社会、市场的需求和动态进行自我设计、自我发展。

个人的个性和地位真正凸现出来了。

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正视并积极追求个人的价值尊严和利益要求,其自我意识、进取精神和成就欲望及自我责任明显增强。

(三)以“自我”为中心,重个人利益,轻社会利益。

这些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个人施展才干、大显身手提供了理的舞台,使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强烈地意识到个人在社会进步中的作用。

但同时又意识到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和无情,惟有坐上个人奋斗的舟才能游弋到功成名就的彼岸。

因此,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压力下,目光定格在个的努力、拼搏上,凡事从“我”出发,以“我”为中心,崇尚“追求自我实现、完善自价值”。

当集体与个人发生冲突时,只强调个体,并以“我”为主;当公众利益与个人利益矛盾时,则以个人利益为重;缺乏为社会和集体牲的精神;在选择职业时主要考虑的因素是高收入和自我实现并重,这种价值取向的错位值得我们深思。

(四)社会环境的影响人是社会的产物,社会的一切都在影响着孩子们的成长。

而在这些影响中,很多的表面的东西对孩子的影响非常大,而对这些现象的实质他们很难有正确的认识,不能整体地、全面地、客观地看问题。

由于对社会现实缺乏深入的感性经验与认识能力,大学生的认识往往较片面、容易走极端。

特别是当前的社会正处于激烈动荡的转型期,在市场经济的竞争中和社会制度存在的某些管理不完善中,诸如世风日下、权钱易、分配不公、假冒伪劣、人际关系扭曲等各种社会问题和矛盾正在商品经济大潮中不断暴露,这些腐败、不公、不平等往往在他们的心灵中留下深刻印象,这些不是简单地在课堂和家庭的教育中能够得到解决的。

有的人因为惰性太强而跟不上形势,有的人因为缺乏竞争而被淘汰,等等。

于是转型社会中的“不适应者”——失意者、失望者、失落者、失败者,在急剧的社会变迁面前,就感到突然失去了理想支柱和干劲,因而表现出一种对什么都“无兴趣、无所谓、无意义”的消极倾向。

此,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淡化与转型社会的剧烈冲击有很大关系。

(五)家庭教育的缺陷家人的溺爱和过度包容、父母离异或感情不和等家庭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对大学生的人格发展造成消极影响。

一些父母对子女的责任心呈现“超重”的趋势,他们承担了过多的责任,包办所有家务劳动,子女却相应地出现了责任“失重”现象,把本该由自己承担的责任推给父母,一些独生子女更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习惯于接受而不懂得付出。

这样的孩子自幼就很少有回报他人的意识,长大后更是缺乏基本的生存技能和自我负责、对他人、对社会尽责的精神。

因此可以说,当前部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不强,与其家庭没有从小对他们进行责任感教育不无关联。

(六)自身因素的制约作为一个客体的存在,大学生本身就有需求,有自己的社会意识,很多时候会导致大学生对社会现实认识偏差。

作为特殊的群体,大学生可能是从幼儿园、小学、中学、高中一路上走来,与社会实际接触不多,缺乏社会经验与社会实践,再加上心理发展尚未成熟,不能冷静、客观、全面地分析和看待各种社会问题,不能正确认识个人与他人、社会的关系,往往使他们缺乏对社会、他人的责任意识。

当代大学生他们从小学到中学的学习始终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其直接目标就是考大学。

至于考上大学后要干什么并不十分明确,往往只有一些美好的朦胧的想法。

所以上了大学后,对这些没有很好地适应心理转变、没有明确进入社会角色的大学生来说,社会责任感常常只能是外在的东西。

因此,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淡化与自身进入角色缓慢有很大关系。

三、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理论基础(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学说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社会化的,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

个人与社会相互依赖,互为前提,二者不可分割的联系在一起。

一方面,社会在一定意义上依赖于个人,因为个人是社会产生于存在的前提与基础,是社会发展的历史环节和链条,社会的变化与发展离不开个人的活动。

另一方面,个人也离不开社会。

个人的一切都具有社会性,个性的形成以及个体的发展都依赖于一定的社会条件,社会为个人的成长,发展和各种需求提供保障。

马克思曾说过“如果使这个我脱离他的全部经验生活关系,脱离他的活动,脱离他的生存条件,脱离作为他的基础世界,脱离他的肉体,那么他当然就不会有其他职责和其他使命。

个人与社会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二者有不可相互代替的关系,一方面,社会中的每个人都有着不同于他人的对社会的特殊需要,利益,和价值;另一方面,社会的集体利益所代表的是社会成员的共同利益。

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矛盾时,个人利益要服从于集体利益。

(二)马克思主义关于责任与自由的哲学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自由是社会存在的必要前提。

人是自由的,因而也是有责任的。

恩格斯提出“如果不谈谈所谓的意志,人的责任,和自由关系等问题,就不能很好的讨论道德和法的问题。

”责任和自由在西方的伦理中是一对基本的矛盾范畴,也是贯穿道德活动发展的一条主线。

马克思主义肯定了人的意志自由,认为道德意志自由是“主体在道德活动及其结果中,能够根据自身的意志或愿望任意做出选择,这是道德意志的终极目标。

”马克思明确说,个体行动对他人应负的责任,就是自由的“界标”。

当代大学生只有正确理解自由和责任的关系,树立科学的社会责任感,才能自觉地承担社会责任,做对社会负责的公民。

四、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一)用爱国情怀,激发社会责任感。

纵观历史,爱国主义历来是激励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推动人类社会历史前进的精神动力。

个人的前途和命运,总是同祖国民族的兴衰荣辱戚戚相关的。

作为当代大学生应该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了解中国国情,关爱祖国的前途和命运,不负时代重托,肩负历史使命,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同祖国的需要结合起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缩小贫富差距,服务西部是当代大学生义不容辞的义务,大学生应该在建设西部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这是社会责任感的集中而又具体的体现。

(二)用远大理想,培养社会责任感。

理想信念是人生的精神支柱,是社会责任感的源泉和精神动力,社会责任感是实现理想的条件。

理想与责任是互相联系的,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能激发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当代大学生只有树立伟大的共产主义理想,坚定共产主义信念,才能自觉的形成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三)用集体观念,增强社会责任感。

集体主义能够培养当代大学生的人生态度,能够激励人的社会责任意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