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培养小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摘要】:德育是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重点,但纵观时下,许多中国人的环保意识、道德示范意识、秩序意识、体面意识等都有待加强,其核心问题就是一些中国人缺乏社会责任感。
所以,培养小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显得十分重要。
【关键词】:小学教育;思想品德;德育
【正文】:
一场上海世博会,又一次把中国人的教养、礼仪展现在世界面前,用一个个活生生的事例提醒我们:许多中国人的环保意识、道德示范意识、秩序意识、体面意识等都有待加强,其核心问题就是一些中国人缺乏社会责任感。
那么培养小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就显得尤为重要。
我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很注重这方面的培养,具体做法如下:
一、培养学生的家庭荣誉感。
学生都是从家庭的小天地里走出来,开始体验学校集体生活的。
他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无不体现出家庭教育的缩影。
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我非常注重结合偶发事件、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对学生进行家庭荣誉感的教育,让他们认识到:他们的言行举止不止代表个人的品行修养,也体现出自己的家教,关乎父母的脸面,不能随便。
在我们班的一次颁奖活动中,一些学生接过奖品就走,而小环同学则很有礼貌地对老师鞠了一躬,说:“谢谢老师!”然后用双手接过老师递过来的奖品。
我抓住这一契机,对全体同学说:“老师发现小环同学的父母很注重对孩子的教育,把她培养成一个懂礼貌的孩子。
你们知道老师是怎么发现的吗?请小环同学把刚才领奖的过程再给同学们演示一遍。
”在学生看了小环同学的演示之后,我又说:“同学们要学会感恩,你取得的成绩固然和自己的努力分不开,但也离不开老师的教导和同学们的帮助,所以领奖之前要敬礼、道谢;同学们还要学会尊重别人,所以要用双手接过别人递过来的东西。
良好的言行不但能增加别人对你的好感,而且会为你的家庭增光。
”通过正反两方面的教育,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树立了家庭荣誉感,这也是自我教育的开始。
二、培养学生不推卸责任的品质。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我发现绝大多数学生犯了错喜欢推卸责任,针对这种现象,我注意抓住机会及时教育,使学生树立“自己的事自己做,对自己的生活负责”的意识。
例如:一天早上,小张同学上学迟到了,我问他迟到的原因,他说:“妈妈叫我起床晚
了。
”我先让他回到座位,然后问全班同学:“上学是谁的事情?”同学们回答:“是自己的事情。
”我又问:“今天,小张同学上学迟到了,谁应该负责?是妈妈,还是小张同学?”这下,同学们的意见就不一致了,有的说怪妈妈叫小张起床晚了,有的说怪小张自己睡过头了。
我笑着对全班同学说:“既然大家都认为上学是自己的事情,那么自己的事情就应该自己做,没有理由把责任推给妈妈。
要想上学不迟到,我们自己可以想出很多办法,看谁最聪明,想的办法最好!”我的话音刚落,就有好多学生迫不及待地举起了手,“可以自己设置闹钟!”“没有闹钟,可以用手机代替!”……经过一段时间的教育和引导,学生再遇到忘记带作业本、忘记让家长签通知的回执等事情,就不会找家长的理由来搪塞老师。
三、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如果学生没有树立正确的学习观,不认真完成学习任务,就不可能产生社会责任感。
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就是让他们明白学习是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引导学生刻苦学习,把认真完成每一项具体的学习任务看作是自己对家庭、对社会应尽的一种责任。
班级里总会有一些学生不爱学习,不认真完成作业,甚至不完成作业。
针对这些现象,我曾召开了一次班会,专门探讨“我们为什么要学习”这个话题。
我对全班同学说:“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不能只索取,不奉献。
从大的方面来说,从事各种正当职业的人们都是在为社会做贡献,正因为有了他们的辛勤劳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才不断进步,越来越美好,他们也从工作中得到了可以享受生活的报酬;从小的方面说,每个人长大后,都肩负着赡养老人和抚养下一代的重任,这是不可推卸的责任。
要担当起家庭和社会的责任,就需要具备一定的知识和技能,这些都必须通过学习才能获得。
所以,我们必须努力学习,对自己的学习负责。
”通过教育,使学生把努力学习同履行社会责任联系起来。
四、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这是培养和树立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手段。
要让学生心中有他人,对他人负责;努力维护集体荣誉,完成集体的任务,对集体负责。
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我注意引导学生树立群体意识,小到小组,大到班级、学校,使他们认识到:人不是孤立的个体,都生活在集体里,个人和集体的关系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我经常根据学生的个人表现给所在的小组加分或减分,采取小组间竞赛的形式来激发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学校每周一次的“夺金牌,争优秀”评比活动,
也是对学生进行集体荣誉感教育的良好契机,引导学生在纪律和卫生等方面进行自我管理。
五、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心。
社会责任感是一种高尚的感情,它要求个人处理任何事情都要考虑到对社会、对公共利益的影响,并自觉抵制违反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要求人们互相尊重、关心和帮助,而不能对别人的危难和不幸袖手旁观;要求每个人都要为社会的稳定与发展作贡献。
简单地说,就是要培养学生讲公德、守规则,对社会负责;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对自然负责。
1、让学生学有榜样。
著名社会学理论家班杜拉认为,“儿童通过观察榜样人物的行为,相应地会去模仿他们而习得一些社会行为。”所以,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我注意引导学生读好书,从中吸收榜样人物思想中的营养成分,学习他们的责任心,特别是学习他们高尚的社会责任感。我还引导学生注意那些发生在自己身边的、能体现责任感的好人好事, 并以此为契机让每位学生审视自己的思想行为。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唤醒、激励、鼓舞。”只有当学生在乎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时,才会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言行,自尊自律。
2、结合活动进行教育。
只有在各种活动中让学生亲自去实践和体会,才能引起他们心灵上的回应,培养起他们的责任感。我注意利用班级和学校组织开展的各种主题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活动前重视指导,向学生阐明自己的责任是什么;活动中重视点评,利用及时表扬来强化学生良好的言行;活动后重视总结,倡导具有责任感的良好风气。
例如:利用春游和秋游活动,加强学生同他人、集体之间的联系,也增进学生对他人、集体的理解和情感(关爱他人,团结合作……);利用学校每周的金牌评比活动,激发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利用学校组织的献爱心捐款活动,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爱他人……
3、与家长共同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要培养孩子的社会责任感,需要老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家校配合,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我非常重视家庭教育的影响,在平时教育工作中,我经常主动与家长联系,与家长互相配合,使家庭教育成为学校教育的助力。
4、重视学生的自我教育。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自我教育就是自我认识、自我管理、自我控制、自我评价的过程。因此,我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自己去意识到哪些是该去做的事情,哪些是不该去做的事情,增强他们的是非感和责任感。
总之,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需要老师的言传身教,需要家长的大力配合,更需要良好的社会风气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