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语文】现代文阅读试题(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1.现代文阅读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全人类大脑知识共享,你支持吗?(辩题)假如让全人类大脑实现知识共享,你支持吗?(正方)说实话,一说到这个技术我就热血沸腾。
统计清华大学每年的入学人数和家庭背景,你会发现,越来越少的人出身于贫寒家庭和偏远落后山区,寒门再难出贵子,而知识共享能解决这个问题。
因为根据诺奖得主西奥多·舒尔茨的研究表明,当社会的平均受教育水平更高的时候,贫富差距会越来越小。
这意味着一旦共享知识了,人人变得更博学,贫富差距将会缩小,寒门将出更多的贵子。
这个技术真是太好了。
(反方)对方辩友乐得沸腾了,但有人会气得沸腾!因为这一技术会极大地破坏现有的公平格局,抹杀了个人努力。
这个技术,让那些没有付出努力的人躺在家里就可以获得知识。
设想你寒窗苦读12年,当终于收到了清华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广播里响起了激动人心的声音:全人类知识共享,清华大学解散了!凭什么呢?更让人觉得不公平的是,这一技术置各种专利于何地呢?发明专利的人发现自己的成果被人半路截胡了,人人都可以灵光一现申请个专利,那研究发明还有什么动力!(正方)我不同意对方辩友的看法,少努力一点儿有什么不好?就我个人而言,2006年我开始人工智能方向的研究,在此之前,我用了15年去学英语,又用了9年去学计算机,而最后我顶多能听懂一个生僻的网络关键词。
如果我7岁就能拥有27岁的知识储备,我的人生会不会是另一种样子?普通人穷极一生去学习,恐怕都学不到所有人掌握的所有知识。
知识共享,等于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当我们仰望星空,看到的不再只是一颗星星,而是无穷的宇宙奥秘。
“朝闻道,夕死可矣”。
全人类大脑知识共享,让我节省了学习时间,更接近真理与宇宙的尽头。
(反方)我看对方辩友确实是走到宇宙的尽头了。
大脑共享直接获得知识,显然省略的是学习和思考的过程。
这样真的好吗?就《西游记》而言,我们都知道这是佛祖安排的九九八十一难,佛祖不可以直接把经书给唐三藏吗?他可以,经书是完全可以共享的,但是取经的路是不可以的。
而使唐僧成为唐僧的,不是经书,是那条取经的路啊!我们活在一个资讯爆炸的时代,活在一个生产知识的速度超越储存它速度的时代,所以我们这个时代考验的恰恰是你从这些知识当中去挑选辨别排序的能力。
比匮乏知识更可怕的是,这些辛辛苦苦学了知识的人,发现付出的努力是个笑话,这不是在分享知识而是在毁灭知识!(节选自2018年11月16日《奇葩说》,有删改)(1)【思维导图】阅读双方辩词,完成思维导图。
(2)【辩之有据】下列材料中能够作为反方论据的是()A. 偏远地区的学生缺乏教学资源,当他们通过大脑共享获得知识,就拥有了更大发展空间。
B. 马克·吐温说:“没有专利局和完善专利法的国家就像一只螃蟹,这只螃蟹不能前进,而只能横行和倒退。
”C. 孟子说: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能与人分享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
D. 战国时期,赵括熟读兵书但不知道变通,结果在长平之战中惨败,贻笑大方。
(3)【辩之有法】请分析文中划线句在辩论中的表达效果。
(4)【试为辩手】假设你是正方辩手,请借鉴上文的论证方法,亦可参考第二小题的相关论据,写一段辩论词,50字左右。
【答案】(1)①知识共享会破坏公平,抹杀个人努力。
②知识共享可以节省时间,更加靠近真理和宇宙的尽头。
③《西游记》唐僧取经的故事。
(2)B(3)举唐僧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取得真经的例子,具体地论证了知识共享省略了学习和思考的过程,以此表明反对全人类知识共享的立场,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富有文学意味,具有说服力。
(4)示例一;我支持全人类知识共享。
知识共享可以让我们提高学习效率,轻松减负。
现在的孩子课业压力大,为了努力学得更多的知识,从小他们的时间就被各种补习班填满,知识共享以后可以用更少的时间获得更多的知识,从而提高学习效率,轻松减负,何乐而不为呢?示例二:我支持全人类知识共享。
知识共享可以打破专利垄断,造福全人类。
癌症是一种很容易让人倾家荡产的病,因为某些医药公司专利垄断,癌症药物价格高昂,实现知识共享之后就可以打破这种格局,使抗癌药物合理化,拯救更多生命。
示例三:我支持全人类知识共享。
知识共享可以打破教育不公平的局面。
现在城市里的孩子有非常优越的客观学习条件:多媒体、平板、雄厚的师资力量等,这是偏远地区的孩子无法相比的,这就好比田径赛他们输在了起跑线上,主观上要花费更多的心血去弥补客观条件的不足,这是教育的不公平,而知识共享可以轻松地解决这个问题。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考生议论文论点、论据知识的理解能力,考生要认真阅读正反双方的辩论。
论点位置有三处:题目、开头、结尾,论点的出现在文中往往有标志性词语,如:“可见”、“所以”、“总之”、“我觉得”、“我认为”等。
有些还需要根据文章内容去概括。
仔细阅读正、反方发言,抓住“因为这一技术会极大地破坏现有的公平格局,抹杀了个人努力”“全人类大脑知识共享,让我节省了学习时间,更接近真理与宇宙的尽头”“就《西游记》而言”概括。
(2)本题考查考生议论文论据的理解,考生要根据反方的论点来进行辨析。
论据有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之分,其作用主要是证明分论点或中心论点。
反方的观点是:①知识共享会破坏公平,抹杀个人努力。
②知识共享忽略是学习和思考的过程。
B项名言可以作为其论据。
故B符合题意。
(3)本题考查考生议论文论证方法的理解,常用的论证方法有四种: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首先要根据划线句判断所用的论证方法,而论证方法的作用的答题思路是:运用了________的论证方法,________地论证了________,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所论证的内容,一般是文章的中心论点或该段的中心句。
该句举唐僧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取得真经的例子,具体地论证了知识共享省略了学习和思考的过程,以此表明反对全人类知识共享的立场,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说服力强。
(4)此题属于辩论类考题,主要考查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
回答时需先找准对方观点,再予以反驳。
答题时要注意:观点明确,理由充分。
此题把握正方论点,选择合适的论据和论证方法,注意语句通顺。
如果支持全人类知识共享,可从“提高学习效率,轻松减负;造福全人类;打破教育不公平的局面”等方面阐述。
答案不唯一。
故答案为:⑴①知识共享会破坏公平,抹杀个人努力。
②知识共享可以节省时间,更加靠近真理和宇宙的尽头。
③《西游记》唐僧取经的故事。
⑵B;⑶举唐僧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取得真经的例子,具体地论证了知识共享省略了学习和思考的过程,以此表明反对全人类知识共享的立场,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说服力强。
⑷示例一;我支持全人类知识共享。
知识共享可以让我们提高学习效率,轻松减负。
现在的孩子课业压力大,为了努力学得更多的知识,从小他们的时间就被各种补习班填满,知识共享以后可以用更少的时间获得更多的知识,从而提高学习效率,轻松减负,何乐而不为呢?【点评】⑴考生在平时要注意议论文知识的积累,仔细阅读文本,根据思维图中给出的提示进行概括。
⑵考生要在阅读的基础上理解反方的论点,然后对选项进行辨析,找准适合的论据。
⑶考生在平时要积累议论文的论证方法,掌握各种方法的作用,在具体回答时要联系文段来回答。
⑷开放性的试题,考生要注意所阐述的观点要正确,要联系文本内容来进行阐述,理由要充分。
2.现代文阅读阅读议论文《精神拾荒三步曲》,回答下列小题。
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是孔子的名言。
意思是说:只读书不思考后果是糊涂;只思考不读书,后果是危险。
②孔子当然不是无的放矢,“学而不思”和“思而不学”是好些聪明人也容易犯的毛病。
有一种人,读书很多,称得上博学,但始终没有真正属于自己的见解,还有一种人酷爱构筑体体系,发现新的真理,但拿出的结果往往并无价值,即使有价值也是前人已经说过而且说得更好的。
一个人真正好读书就必定是有所领悟,真正爱思考就必定想知道别人在他所思问题上的见解,学和思怎么能分开呢?学和思是互相助兴的,读书引发思考,带着所思的问题读书,都是莫大的精神享受。
③如此看来,学和思不可偏废。
在这两者之外,我还要加上第三件也很重要的事——录。
常学常思,必有所得,但如果不及时录下来,便会流失,岂不可惜?不但可惜,如果任其流失,还必定会挫伤思的兴趣。
席勒曾说,任何天才都不可能孤立地发展,外界的激励,如一本好书,一次谈话,会比多年独自耕耘更有力地促进思考。
托尔斯泰据此发挥说,思想在与人交往中产生,而它的加工和表达则是在一个人独处之时。
这话说得非常好,但我要做一点修正。
根据我的经验,思想的产生不仅需要交往亦即外界的激发,而且也需要思想者自身的体贴和鼓励。
如果没有独处中的用心加工和表达,不但已经产生的思想材料会流失,而且新的思想也会难以产生了。
黄山谷说,三日不读书,便觉得自己语言无味,面目可憎。
我的体会是,三天不动笔,就必定会思维迟钝,头脑发空。
④灵感是思想者的贵宾,当灵感来临的时候,思想者要懂得待之以礼。
写作便是迎接灵感的仪式。
当你对较差的思想也肯勤于记录的时候,较好的思想就会纷纷投奔你的笔记本了。
就像孟尝君收留了鸡鸣狗盗之徒,齐国的人才就云集到了他的门下。
⑤所以,不但学和思是互相助兴的,录也是助兴行列中的一个重要角色。
学而思,思而录,是愉快的精神拾荒之三步曲。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A.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B. 学和思是互相助兴的,读书引发思考,带着所思的问题读书,都是莫大的精神享受。
C. 不但学和思是互相助兴的,录也是助兴行列中的一个重要角色。
D. 思想的产生不仅需要交往亦即外界的激发,而且也需要思想者自身的体贴和鼓励。
(2)对选文论证思路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第①②段先用孔子的名言引出话题,然后列出生活中好些聪明人也容易犯的毛病为例证,用以证明博学的人都是读书很多的。
B. 第③段开头“如此看来,学和思不可偏废”一句在文章中起承接上文的作用。
C. 第③④段是紧紧围绕“我还要加上第三件也很重要的事—录”这一观点展开论述的。
D. 第⑤段的作用在于:画龙点睛,既总结全文,又照应题目,使文章结构显得十分紧凑。
(3)对文章理解、品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第②段以“有一种人”“还有一种人”为例,从反面证明学和思是不能分开的。
B. 第③段中席勒与托尔斯泰都认为思想不能孤立地产生,需要与人交往等外界激励。
C. 第④段中“待之以礼”用得很生动,强调思想者在灵感面前,要显得有礼貌,有修养。
D. 第④段结尾以孟尝君为喻,证明“对较差的思想也肯勤于记录的时候,较好的思想就会纷纷投奔你的笔记本了”。
【答案】(1)C(2)A(3)C【解析】【分析】(1)此题考查对中心论点的提取能力。
通读全文,梳理脉络,分清层次,综合考虑,提取要点,找到关键句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