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化学式与化合价概念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
作用
公司内部档案编码:[OPPTR-OPPT28-OPPTL98-OPPNN08]
浅析化学式与化合价概念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作用
江西井冈山罗浮中学肖清良
现行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第4课题“化学式与化合价”,笔者认为:该课题在化学的启蒙教育乃至将来继续深造,都将造成深远的影响;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这一课题学习掌握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后续课程的学习,又被初学者称作“分水岭”。
本课题包括化学式、化合价和有关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三部分内容,它们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因此是“双基”的重要部分。
能够较好地掌握它们,对于今后的化学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教材首先讲述了化学式的概念,指出由于纯净物有固定的组成,因此每种物质只有一个化学式。
同时还指出物质的组成是通过实验测定的,所以化学式的书写必须
O,就是依据电解水的实验结果确定的,纯依据实验的结果。
例如,水的化学式为H
2
净物的水通过电解只得到氢气和氧气两种单质,从而证明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然后,又通过测定该试验在相同条件下的产物氢气和氧气的体积可知: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约等于2:1,再通过这两种气体的密度和质量的换算就可确定水分子中
O,其他纯净物的化学式也是的氢、氧原子个数比为2:1,最终确定水的化学式为H
2
通过相关的实验结果推算出来的。
这一点的掌握对于学习书写化学式必须遵守的两个原则就更容易理解了,当然,对于初学者来说,并不要求掌握每个化学式确定的实验内容,但要知道任何一个化学式的确定,都经过了类似的实验过程。
实际上,初学化学进行化学式书写练习时,主要是应用化合价来推求的。
阐述化学式的含义,教材通过一幅卡通画,以水的化学式为例,分别描绘了四个学生,每个学生讲述了该化学式的一种含义。
这种表达方式无疑是恰当好处、清晰明了,指出:化学式都具有这四层基本含义。
紧接着安排了一个有关化学用语的讨论,便于学生能分清楚各种常见化学用语的含义,指出其区别。
据笔者实际教学中体会到,尤其是基础较差的学生对化学用语的掌握往往不是很好,建议此项练习应多加训练。
教材的第二段介绍了化合价,这是本课题的重点和难点。
由于课程标准不要求学生掌握化合价概念,因此,课文对化合价概念的处理极其简化。
不正面下定义,仅
仅根据化合物有固定的组成;也就是形成化合物的元素有固定的原子个数比。
指出化学上用化合价来表示原子之间相互化合的数目。
然后,着重介绍了一些常见元素和根的化合价,以及确定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应注重的事项。
笔者认为:教材这段的处理太简单,没有举例证明化合价的实质,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经常遇到学生提出的诸如CaCl
2
这个化学式中氯元素符号右下角为什么要标注个2等问题,如果仅仅回答“Ca元素为+2价,Cl元素为-1价,该化学式组成元素的正、负化合价代数和必须等于零,”显然对学生来说没有足够的说服力。
至于Ca元素和Cl元素在此化合物中为什么呈+2价和-1价呢本人认为教材应该再举一些简单的
例子,尤其是一些典型的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诸如:NaCl、CaCl
2、HCl和H
2
S
等,从它们的原子结构示意图、离子的稳定性等角度出发,给予简单的解释,我相信基础稍好的同学是可以接受理解的,这样比教材直接从化合价推算要好。
教材的第三段是应用化合价推求化学式,这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技能,是教学的另一个重点。
书上以推求五氧化二磷的化学式为例,来讲述推求的步骤和方法。
至于已知化合物中一种元素的化合价以推求另一种元素的化合价,书上没有正面介绍,教师可通过课堂讨论来解决。
教材的第四段,包括相对分子质量的涵义,计算相对分子质量和组成物质各元素的质量比,计算物质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等内容,课程标准对这些内容要求不高,相信在相对原子质量概念掌握之后,这些内容应较易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