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如何打造差班良好的班级氛围感悟

如何打造差班良好的班级氛围感悟

如何打造差班良好的班级氛围感悟
从参加工作担任班主任以来,被学校冠以优秀差班班主任称号,回想这三届的艰辛路程,很是感慨。

在这里想对教师与学生的工作学习环境的班级氛围营造进行简单的梳理。

对于班级这个教师工作学生学习的场所,其氛围的营造很是重要,甚至一段时间以来,“营造无恐惧的班级”成为一个比较热门的话题。

学生害怕进教室,也就是说学生害怕教师与教育;越来越多的教师也害怕进教室,越来越多的教师也害怕学生,害怕教育。

尤其是作为差班的班主任,走进教室,怀揣着走进坟场的感觉。

根据我自身的经历我认为老师们之所以会有这么多的害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教师对部分学生的懒散、消极、颓废、恶劣的言行感到绝望。

这样的老师,多半是上进心比较强,在学生时代表现的比较好的老师。

在这些老师的心目中,学生就是应该勤奋好学,彬彬有礼,更应该怀揣梦想,生机勃勃的。

可是,事实却是:学生成天无所事事、无精打采、游手好闲,品行不好,习惯不好,成绩肯定也不好。

一看到这些学生,老师心中就来气,并且认为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都白做了,因为在这些学生身上看不到一丝希望。

尤其在差班,这种学生的比例相当高。

其次,教师对诸多问题学生束手无措。

举个例子,我们在课堂上时,肯定不希望课堂出现学生睡觉、说话、吃零食、玩手机、随意走动、肆意打闹等现象,但是课堂上却屡屡出现这种现象,而我们作为教师好话也说了,坏话也说了,甚至吼起来,但是几乎没有任何效果。

对此,我们只能埋怨学生们的顽劣,有时候会觉得自己很无能,有时候对于教育感到很失望。

当这些情绪一股脑的倾泻在我们身上时,我们感到很痛苦,甚至感觉这种情况下上课简直就是可以摧残自己的生命。

久而久之,我们害怕进入课堂。

最后,老师们担心出现突发事件,使自己的名利严重受损。

现实情况是:学生越来越难教育,而教育对老师们的要求越来越高。

在这种情况下,老师们就会产生一种焦灼而且矛盾的心理:对于学生的顽劣及教育制度的不合理,个人的力量太渺小,老师们对此既失望又无奈,正想“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是,良心困着你,学校盯着你,职称卡着你,绩效考着你,你不尽力去做,可能就会感觉对不起那一部分表现比较好的学生,而且在体制中几乎及毫无“进步”可
言。

不管,不行;管,又怕出事。

出什么事情呢?打个比方,我喝酒了,醉醺醺的去开车,出车祸了,这是我自己过错造成的了我的受害,说白了,活该;我没喝酒,集中精力去开车,结果被一个醉醺醺的司机撞了,这是别人的过错造成了我的受害,是“被动受害”。

我们有的时候会因为自己的不冷静造成师生冲突而使自己受伤害,是刚才所说的后者。

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是弱势群体,弱势群体最怕收到不公正的对待,最怕受伤害,因为那时的心情是无比苦闷的。

就像不久前发生的一位教师因为自己的严格要求被告到法庭,老师在法庭上自残的事情一样,那种令人窒息的心情让人无法用语言来表达。

我们很尽力,但是我们很受伤。

这就是我们老师的怕。

当然,上述现象的产生,也有老师们自身的原因。

主要是两点:心态和方法。

首先,关于心态。

第一点,既来之,贝y安之。

担任差班班主任,可能并非出自于我们的自愿。

然而,不管我们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都要面对现实一一我们是百分之百的差班班主任。

实在不愿意带,那么我们就辞职;如果不辞掉,或者我们有其他目的,那么就只能继续待在这个岗位上了,除此之外,我们别无选择。

既然此生注定和差班有缘,那么我们就坦然面对吧。

带差班的过程中,我们不可避免地遇到更多的琐事,有些琐事让我们感到烦闷、无奈。

有些琐事甚至损害了我们的尊严,或者危害我们的安全。

对此,只要身在这个职位上,我们就必须在内心把什么问题都“想开一点”,正如一位教育学家所说:“人只有改变内在的心态,才能改变外在的世界。

”在面对一件事情时,我们既要正视现实,同时也要怀揣阳光,在接受即成事实的基础上,把事情往好的方面思考,或者从细微处发现好的一面,并看到新的希望。

其次,差班已经贴上了我们的名字。

对差班,学校的要求一般都比较低,这是我们担任差班班主任得优势。

然而,如果我们队差班放任自流,那么差班无疑会变得更差,变得更差的差班,必定坏事频发,然后我们在时间、精力、心情甚至名利方面都将被坏事重重包围,那时的我们能完全脱离关系吗?显然不可能。

与其这样,我们不如主动、坚持不懈的管理差班,这才是一劳永逸的明智之举。

另外,好班人人可带,但差班不是每一个人都可以带的。

我们的积极主动和坚持不懈,必定在一定时期后开花结果。

此时的我们,不仅带班能力大增,而且能名利双收。

鉴于此,我们带了差班就要好好带。

关于方法,我也没有什么高明之处,我也就是就我的经历就是论事,我的方法可能既不具有
广泛应用性,也不蕴含什么教育智慧;但是我可以肯定的说一点:解决问题的方法总是会有的,而且方法有好坏之分。

无疑,我们不仅要找到方法,还要尽可能的选择好方法。

那么,怎么才能选到好方法呢?
首先,好的方法意味着丝毫不会给师生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比如,谩骂和体罚等暴力行为可能会让部分学生有所收敛,但是极易引起师生的冲突。

从最近几起新闻报道来看,那些学生离家出走、跳楼自杀的现象基本上是由严重的师生冲突造成的;而那些被学生及家长谩骂、围殴及状告的教师,多半也是师生冲突的制造者。

好的方法,既要保护学生,也要能保护我们自己。

其次,好的方法来自学习和实践。

我们不得不承认,一些老师把差班带得很好,能让绝大多数差生对其佩服的五体投地。

他们肯定有秘诀,此时我们需要拿出足够的勇气和诚意去真正深入的学习。

另外,带差班的方法和带好班的方法虽然有差别,但并不是毫无交集可言,一些科学的教育方法是普遍适合的。

把这些学习学习过来的好方法,积极主动的用于实践,并长期坚持下来,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最后,好的方法产生良好效果的关键在于长久的坚持。

教育是慢的艺术;学生的犯错具有反复性。

这两个客观情况决定了教育是一种长期的系统工程。

我们实在不能奢望教育像炒菜一样,加点盐,菜就立刻变咸。

我们对学生的唤醒,是通过量的积累而使学生发生质变。

鉴于此,当我们看准一种好的方法后,剩余的工作就是坚持、在坚持。

我曾经带多一个班级,间操口号始终不响亮,每次跑操我都需要提醒学生“请大声的喊出来”,每次都是这样。

半个学期后,需要提醒的学生已经很少了。

差班有太多的问题,我们不能因此而害怕。

我们要轻轻松松地进班,准备好方法等待反复出现的问题,这是略显笨拙却具有实效的成功之道。

写到这,最后我特别想发发牢骚:在当今的教育界,一旦发生了恶性事件,直接涉及的教师,即便没有任何责任,那也不可能完全不受损;倘若教师本身的言行还存在一些问题的话,那就更是有理说不清了,结果就只能是“有苦没出诉,吃不完兜着走”。

近段时间网上及媒体报道多起事件,我深感教师的职业悲哀。

犯罪分子多了,根源在于教育;马加爵杀人了,根源在于教育;中国人获不了诺贝尔奖了,根源在于教育;不文明旅游根源在于教
育;就连刚刚泰航飞机闹事,根源在于教育等等。

不是说这些问题的产生和教育压根一点关系没
有,只是想说问题的产生原因绝不是简单归结到教育头上。

我们的社会,当不再把问题的根源全部放在教育的头上时,就真的进不了。

鉴于这种实际情况,作为班主任的我们,在处理突发事件时,必须明确自身的责任
——严格运用符合教育要求的规范方式来处理问题,切不可草率行事。

包括不计个人已有损失,稳定参与解决问题,妥善进行善后工作等。

我无意夸大一线教师做教育工作的难度,但是如果我们热切而诚挚的想去做一些正真的教育工作的话,那么我们并不会显得很轻松,因为时下的教育问题真的太多。

比如,学生没来上课时,第一时间联系家长;学生请假回家时,让那个家长第一时间来学校接回等等。

总之,我们明确责任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个更好的履行自己的责任,以免因为失职带来的不必要麻烦,另一方面是为了更好的规避一些责任,因为这些责任本来就是应该由学校领导、学生家长等各方承担的,倘若我们不规避这些责任,极有可能使问题更加棘手。

这样说,倒不是提倡我们班主任在关键时刻学会撂挑子,钻空子或者撇清关系,因为问题一旦出现,只靠我们班主任的大包大揽,那是不利于问题解决的。

在这里,觉得向有经验有思想的老师们学习是一个非常好的方法。

当遇到棘手的问题时,请教同事,他们的热情帮助不仅让我能及时地解决问题,而且促进了我的专业成长。

做一个有心人也很重要,比如时不时到他们的班级看看他们是怎么布置教室的,当他们和学生谈话时听听他们是怎么和学生交流的,当遇到与他们类似问题时想想他们是怎么处理的,而且这种学习机会太多
了。

这其实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宝库。

最后,很感谢这次培训,借着这个机会,自我总结、反思、沉淀一下,为接下来的
工作梳理了脉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