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陋室铭》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铭”的特点,体会本文语言优美、音调铿锵的特点。
2、掌握常用文言实词虚词,能正确翻译全文。
3、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4、理解作者不慕荣利、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情趣。
5、背诵、仿写。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掌握常用文言实词虚词,能正确翻译全文。
2、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手法,难点:1、理解作者不慕荣利、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情趣。
2、体会本文语言优美,音调铿锵的特点。
三、教学时数:两课时四、教学内容与步骤:(一)情景导入在中国的诸多文化遗迹当中,有很多帝王将相的宫府宅邸,它们或者以豪华气派让人惊叹不已,或者以设计精巧让人流连忘返。
但有一处居所,它既小且陋,却因主人的一篇铭文而传颂千载。
这就是唐代刘禹锡的“陋室”。
下面是有关刘禹锡的陋室的故事:刘禹锡因革新,得罪了当朝权贵宠臣,被贬为安徽省和州通判。
按当时的规定,他应住衙门里三间三厦的屋子;可是和州的策知县是个趋炎附势的小人,他见刘禹锡被贬而来,便多方刁难他,给他小鞋穿。
策知县先叫刘禹锡在城南面江而居。
刘禹锡不但不埋怨,反而高兴的撰写了一联贴于房门:“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争思辩。
”他的这一举动气坏了策知县,他又令衙门的书丞将刘禹锡的房子由城南门调至城北门,住房由三间缩小到一间半,而这一间半位于得胜河边,附近有一排排的杨柳。
刘禹锡见了此景,又作了一联:“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
”他仍在此处读书作文。
策知县气得肺都要炸了,又和书丞商量,为刘禹锡在城中寻了一间只能容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
仅半年,连搬三次家。
刘禹锡想此狗官欺人太甚了,便愤然提笔写下《陋室铭》并请人刻于石上,立在门前,气得策知县一筹莫展,哑口无言。
转眼千年已过,策知县早已化作一抔黄土,而刘禹锡的《陋室铭》却代代相传,流芳百世,成为一篇脍炙人口的不朽之作。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刘禹锡的《陋室铭》。
(二)简介作者刘禹锡(772—842),唐代诗人、哲学家,字梦得。
洛阳人,唐德宗贞元九年擢进士第,授监察御史。
唐顺宗时,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失败后,被贬为朗州司马,以后又任连州、朗州、和州等州刺史。
后因裴度力荐,任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和柳宗元交谊很深。
著有《刘宾客集》(一称《刘梦得文集》),这篇《陋室铭》是他被贬为和州刺史时在任上写的。
(多媒体显示)(三)解说题目、简介“铭”“陋室”,简陋的屋子。
铭:古代铸或刻在器物、碑碣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记述事实、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发展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要押韵,常用排比、对偶句,又讲究句式整齐,叫做“铭”,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
常见的铭有:座右铭、墓志铭。
韩愈说:“文章合为时而作,歌诗合为事而作。
”这篇文章也不例外,此文并非作者自命清高、孤芳自赏,而是愤世嫉俗之作。
(背景简介略)(四)初读课文1、欣赏课文录音。
2、洪亮、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去掉标点)3、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陋.室铭德馨.鸿儒.调素琴案牍.(五)译读课文1、对照注释,理解文意。
(提醒学生要注意的词、句翻译)2、理解加点词词义有仙则名.,有龙则灵.(著名)(灵验、神奇) 斯是陋..室(这)(简陋、不华美、狭小)惟.吾德馨.(只)(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苔痕上.阶绿:动词,这里是长到、蔓到的意思。
谈笑有鸿儒..(大儒,博学的人。
鸿:大)往来无白丁..之乱耳(这里指奏乐的声音)无案...(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无丝竹牍.之劳形..(官府的公文)(形容词用作动词,使……劳累)(形体,身体)南阳诸葛庐.(简陋的房屋)西蜀子云亭.(形状像亭子的小房子)3、辨析词义名:有仙则名(出名)故虽有名马(著名)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名字)尝驾黄鹤返憩于此,遂以名楼(命名)是:斯是陋室(判断动词)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这,这样)是吾剑之所从坠(这儿)调:可以调素琴(弹奏)弦既不调(协调)之:无丝竹之乱耳(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何陋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音节助词,无义)食之而不能尽其材(代千里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的)4、翻译全文(略)。
(六)再读课文(在理解课文意思的基础上读课文):要求:注意节奏、语调与感情,读出韵味。
1、自己在书上画出朗读停顿(多媒体展示),先小声自读,再请同学朗读。
2、找出本文的对偶句,注意句式特点(整齐、上口,骈句,结构相似,字数相同)讨论明确: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3、朗读课文,体会本文语言的特点。
明确:本文都用短句,句式整齐,骈散结合,通篇协韵,音调和谐,节奏明快,读起来琅琅上口,充满了音乐美。
4、本文是一篇铭文,是一篇骈文,本文字数相同、意思相对的两个相接的句子,叫做骈句。
骈句不仅讲究对偶,而且讲究声律。
本文中的押韵就是讲究声律的表现之一。
骈文押韵使人加深了印象;同时便于吟诵和记忆,有声调和节奏之美,朗读课文,找出本文的韵脚,并说出押的是什么韵。
(多媒体展示)明确:名、灵、馨、青、丁、经、形、亭押韵。
5、粗读课文,说说同学们对“陋室”总的印象如何?明确:陋室不陋。
6、陋室为何不陋?用文中的话回答(文章点题句是什么)。
明确: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主旨。
7、课文中最关键的是哪两个字(统领全文的词语是哪个词)?明确:德馨。
8、作者是一开篇就写自己“德馨”的吗?他是怎样引出“德馨”的呢?明确:前两句以山水引出陋室,从而写到“惟吾德馨”。
9、前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文中的“仙”和“龙”比喻什么样的人?明确:对偶、类比起兴。
以虚衬实,以山水引出陋室。
品德高尚的人。
10、简介比兴手法(赋、比、兴,古诗文常用表现手法。
“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朱熹《诗集传》)赋即是直接铺陈叙述;比是比喻,有明喻、隐喻之分;兴即起兴,有引起联想,烘托渲染气氛的作用。
兴,一般用于一首诗的开头,“以引起所咏之词”,常含有联想、象征、寄寓、烘托、渲染等意味。
)11、文章起笔写山水似乎与陋室不相干,为什么要这样写?明确:古代传说中,山中有神仙,这山就是名山;水中有蛟龙,这水就是灵水。
作者在这里运用类比起兴的手法,意在说明既然山之名不在于高而在于仙,水之灵不在于深而在于龙,那么室之陋与不陋,就不在于它是否豪华富贵,而在主人的德行是否高尚了。
文章先用山水起笔,暗暗施墨,徐徐点题,如水流直下,水到渠成,十分自然地写出陋室不陋的原因,即后文的“德馨”。
(七)品读课文:1、作者“德馨”表现在何处?怎样表现的?(用文中的话回答)明确:“苔痕上阶绿”至“无案牍之劳形”五句。
(分析:德在何处:中国文人中“君子”所秉持的道德修养和人格精神。
馨在哪里:不慕荣利、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运用比兴手法。
)2、到这里来的人多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明确:不多。
“苔……青”。
3、到陋室来的都是些什么人?明确:鸿儒。
4、作者为什么要写自己的朋友是些什么人呢?写鸿儒是为了说明什么?明确:写自己的朋友是博学之士、高雅之人,以“交往高雅脱俗”显示自己的“德馨”。
5、朋友走了之后他干些什么呢?明确:调素琴,阅金经。
讲述:这里既有正面的描写,又有反面的描写;既有实写,又有虚写。
正面描写的句子是:调素琴,阅金经,这是写实,表现了从容、恬淡的生活。
反面描写的句子是: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这是虚写,表现了对世俗生活的厌弃。
6、可以看出室主人的志趣如何?明确:高雅(景、友、趣)。
(八)悟读课文:1、作者明明在颂自己的陋室,为什么又写“诸葛庐”、“子云亭”?明确:以“庐”、“亭”比“陋室”,以“诸葛”“子云”自比,这是作者向深处开拓主题。
采用类比,用历史上诸葛亮和杨子云的名室同自己的陋室相比,暗示他们居住的本也是陋室,只因主人的才德而名扬天下,只要我继续修身养性,我的陋室也将被后人称道,我本人也会和诸葛亮、杨子云那样被后人景仰。
2、以古代圣贤自比的句子是什么?作者自比“诸葛”、“子云”的目的何在?明确: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表明作者想从政治上和文学上都干出一番事业。
3、由此可以看出作者是个什么样的人?明确:有远大抱负的人。
4、文章以孔子的话作结有什么作用?照应了哪一句?明确:再次证明陋室不陋<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从而表明自己超凡脱俗的胸襟,同时又照应了“惟吾德馨”一句,以古代圣贤自比。
照应“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5、全文画龙点睛的句子是什么?由此看来最后一句在表意上是“蛇足”还是更进一层?明确:孔子云:何陋之有。
更进一层,是“德馨”的深化,把个“陋”字彻底翻了过来,达到“不陋”的最完美的境界,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九)赏读课文:1、本文的题目是《陋室铭》,那么这陋室在作者眼中到底陋不陋呢?请从文中找出表明作者看法的语句。
讨论明确:陋室不陋“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何陋之有”2、本文又是从哪几个方面具体来论述陋室不陋的?讨论明确:从三个方面来具体论述陋室不陋,即:(1)从自然环境的清幽宁静,不染浮华。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2) 从交往人物的不俗。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3)从生活情趣的高雅:“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总之,作者描写室中之景、室中之人、室中之事,目的都在于表明“惟吾德馨”,抒发了作者高雅自适的生活情趣,暗示陋室不陋,这也就为下文“何陋之有”的结论提供了事实依据。
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这句话反映了作者的交友情况。
有人认为这种交友的习惯轻视劳动人民,是不足取的。
你的看法如何?请说说你的看法。
讨论明确: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目,可以赞同也可以反对,注意以理服人。
当然,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士人重视“无友不如己者”的儒家交友之道,反映了作者孤芳自赏、清高孤傲的思想倾向。
4、“鸿儒”可换成“群儒”吗?“金经”可换为“五经”吗?讨论明确:“鸿儒”不可换成“群儒”,因“群儒”无大之义,显得太多了。
“金经”也不可换为“五经”,因作者当时受贬,思想上有些消沉,想从佛经上找到某种寄托,“阅金经”正是作者当时感情的折射。
5、作者明明是称赞他自己的“陋室”,为什么要在文中提到“南阳诸葛庐”和“西蜀子云亭”?讨论明确:以“诸葛庐”“子云亭”作类比,反映了作者以古代圣贤自况的思想境界,暗示陋室不陋。
6、作者又引用孔子“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这句话的后半句作为铭文的结尾有何作用?讨论明确:作者只引用孔子“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这句话的后半句,略去了前半句,而语意却在全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