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总复习《伤仲永》一、通假字: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通“攀”,牵,引)二、词的积累:①重点词语世隶耕(属于)称前时之闻(相当)仲永之通悟(通达智慧)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和同一宗族的人搞好关系)彼其受之天也(他)泯然众人矣(完全)贤于材人(贤:胜过。
材人,有才能的人)环谒于邑人(四处拜访)其文理皆有可观者(文采和道理)稍稍宾客其父(渐渐)或以钱币乞之(求取)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没有达到要求)②词类活用A、形容词作意动词“邑人奇之”之中的“奇”,是“以……为奇”的意思“父异焉”之中的“异”,是“对……感到惊异”的意思B、名词作意动词“父利其然”之中的“利”,是“以……为利”的意思“宾客其父”之中的“宾客”,是“把……当作宾客”的意思C、名词作状语“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中的“日”名词作状语,是“每天”的意思D、动词用作状语“忽啼求之”中的“啼”,原是动词“出声哭”的意思,这里作状语“哭着”的意思③一词多义自:1.并自为其名(名词,自己)2.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介词,从)闻:1. 余闻之也久(动词,听说)2. 不能称前时之闻(名词,名声)其:1.其诗以养父母(代词,这)2.稍稍宾客其父(代词,他的)然:1父利其然也(代词,这样)2泯然众人矣(形容词词尾……..的样子)宾客:1稍稍宾客其父(动词,以宾客之礼相待)2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名词,客人)为:1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动词,成为)④古今异义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古义:此,与“自”组合意为“从此”。
今义:判断动词)或以钱币乞之(古义:不定代词,有的。
今义:或许,或者。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古义:文采或道理。
今义:表示文章,内容或语句方面的条理)稍稍宾客其父(古义:渐渐。
今义:稍微。
)泯然众人矣(古义:平常人。
今义:许多人,大家。
)三、句式积累:1.判断句: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2.省略句:A、省略宾语“不使学”中省略宾语“之”,可补充为“不使之学”;“令作诗”中也省略宾语“其”,可补充为“令其作诗”。
B、省略主语“还自扬州中省略主语“我”,可补充为“我还自扬州”。
C、省略介词“受之天”中“之”后省略“于”,可补充为“受之于天”;D、“借旁近与之”中“借”后面省去了介词“于”,可补充为“借于旁近与之”。
3.倒装句:“还自扬州”是倒装句,正确的语序是“自扬州还”。
《.木兰诗》一、通假字对镜帖花黄(通“贴”,粘贴)二、词的积累①重点词语旦辞爷娘去(早晨)西市买鞍鞯(马鞍下的垫子)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流水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胡人的战马)万里赴戎机(战争)策勋十二转(记功)赏赐百千强(有余)木兰不用尚书郎(不愿做)出郭相扶将(扶持)雄兔脚扑朔(动弹)双兔傍地走(并排跑)②词类活用:1.名词作动词“策勋十二转”中的“策”原是名词,指记事的册子,这里用作动词,“登记”的意思。
2.动词用作名词“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中的“骑”原是动词,这里用作名词,“战马”的意思。
③一词多义市:1.东市买骏马(名词,集市)2.愿为市鞍马(动词,买)将:1.将军百战死(名词,高级将领)2.出郭相扶将(动词,扶持)帖:1.昨夜见军帖(名词,文书,告示)2.对镜帖花黄(动词,通“贴”,粘上)机:1.不闻机杼声(名词,织布机)2.万里赴戎机(名词,重要的事务)④古今异义卷卷有爷名(古义:指父亲。
今义:指爷爷,即父亲的父亲。
)双兔傍地走(古义:跑。
今义:行走。
)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古义:只,副词。
今义:常用作转折连词。
)出郭相扶将(古义:外城。
今义:仅用作姓氏。
)二、句式积累1.省略句“愿为市鞍马”中省略宾语“此”,可补充为“愿为此市鞍马”,“此”指代父从军这件事。
2.倒装句“问女何所思”中的“何所思”,是宾语前置,是“所思何”的倒装,正确女所思何”。
《短文两篇》一、通假字孰为汝多知乎(通“智”,聪明)。
二、词的积累①重点词语饮于河、渭(黄河、渭水)北饮大泽(大湖)化为邓林(桃邻)入日(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②词类活用“北饮大泽”中“北”在这里是名词作状语,“去北方”的意思。
“道渴而死”中“道”在这里是名词作状语,“在半路上”的意思。
③一词多义为:1.化为邓林(动词,成为)2.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判断动词,是)为: 1.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动词,是)2. 孰为汝多知乎(动词,说)其: 1. 问其故(代词,那)2. 及其日中如探汤(代词,它)3. 弃其杖(代词,他的或是他们的)④古今异义夸父与日逐走(古义:跑。
今义:走路。
)河、渭不足(古义:黄河。
今义:泛指一般河流。
)三、句式积累省略句:①省略主语:1 .“未至,道渴而死”中“未至”前省略了主语“夸父”,可补充为“夸父未至,道渴而死。
”②省略介词:3. “北饮大泽”中省略了介词“于”,可补充为“北饮于大泽”。
③省略宾语:4 .“未至,道渴而死”中省略了“未至”的宾语“大泽”,可补充为“未至大泽,道渴而死”。
〈〈.狼〉〉一、通假字:止有剩骨(“止”通“只”,只有)二、词的积累:①重点词语止有剩骨(“止”通“只”,只有)缀行甚远(紧跟)屠惧,投以骨(惧,害怕。
以,用)两狼之并驱如故(一起)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困窘,处境危急)顾野有麦场(往旁边看)场主积薪其中(柴草)苫蔽成丘(覆盖、遮蔽)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倚,靠。
弛,卸下)眈眈相向(注视的样子)一狼径去(离开)其一犬坐于前(像狗一样)目似瞑,意暇甚(瞑,闭眼。
暇,空间)屠暴起(突然)又数刀毙之(杀死)一狼洞其中(打洞)意将遂入以攻起后也(打算)止露尻尾(屁股)屠自后断其股(大腿)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睡觉)狼亦黠矣(狡猾)只增笑耳(罢了)②词类活用A、名词作状语:1. “其一犬坐于前”中“犬”是名词,这里作状语,“像狗一样”的意思。
B、动词作名词:2. “一屠晚归”中“屠”是动词,这里作名词,“屠户”的意思。
C、名词作动词:3 .“一狼洞其中”中“洞”是名词,这里作动词,“打洞”的意思。
4. “恐前后受其敌”中“敌”是名词,这里作动词,“攻击,胁迫”的意思。
5 .“意将遂入以攻起后也”中“遂”是名词,这里作动词,“钻洞”的意思。
6. “狼不敢前”中“前”为名词,这里作动词,“上前”的意思。
D、动词作使动动词:7. “又数刀毙之”中“毙”是不及物动词,这里作使动动词,“毙之”即“使之毙”。
③一词多义止:1. 止有剩骨(副词,只有)2. 一狼得骨止(动词,停止)敌:1.恐前后受其敌(动词,敌对,文中是胁迫、攻击的意思)2. 盖以诱敌(名词,敌人)之:1.久之(补充音节,无义)2.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助词,的)3 .又数刀毙之(代词,指狼)4 .两狼之并驱如故(助词,取消主谓句的独立性,不译)意:1.意暇甚(名词,神情、态度)2 .意将遂入以攻起后也(动词,企图,打算)前:1.其一犬坐于前(名词,前面)2.狼不敢前(动词,上前)恐:1.恐前后受其敌(动词,担心)2.不治将恐深(动词,恐怕)其:1.恐前后受其敌(代词,它们,指狼)2 .场主积薪其中(代词,麦场)3 .屠乃奔倚其下(代词,柴草)4 .其一犬坐于前(代词,其中的)5 .意将遂入以攻起后也(代词,指屠户)以:1.意将遂入以攻起后也(连词,表示目的,可译为“来”)2 .盖以诱敌(介词,用)④古今异义止增笑耳(古义:古文言文出现在句尾时,通常解释为“罢了”。
今义:耳朵。
)屠自后断其股(古义:大腿。
今义:屁股。
)三、句式积累省略句:省略宾语:1.“投以骨”中省略了“投”的宾语“之”,代狼,可补充为“投之以骨”。
2.“一狼仍从”中省略宾语“之”,可补充为“一狼仍从之”。
省略介词:3.“场主积薪其中”省略了介词“于”,可补充为“场主积薪于其中”。
4.“一狼洞其中”中也省略了介词“于”,可补充为“一狼洞于其中”。
5.“屠乃奔倚其下”中省略介词“于”,可补充为“屠乃奔倚于其下”。
省略主语:6.“顾野有麦场”中省略主语“屠”,可补充为“屠顾野有麦场”。
倒装句7.“投以骨”中“以”是介词结构后置,正常语序应为“以骨投”。
七年级下册语文古诗文默写总复习(一)《木兰诗》(南北朝乐府北方民歌)1.《木兰诗》中写木兰从军的原因是的诗句是: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2.《木兰诗》中面对可汗大点兵,木兰作出的决定是: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3.《木兰诗》中写木兰出征前紧张准备的句子是: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4.《木兰诗》中写木兰奔赴前线思念亲人的句子是: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5.《木兰诗》中的“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这两句诗,通过环境描写,渲染出十年军旅生活悲壮.严酷的气氛,烘托出木兰勇敢、坚强的性格。
6.《木兰诗》中描写木兰战功显赫的句子是: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7.《木兰诗》中从“归来见天子”一段里你揣摩一下木兰希望过什么样的生活?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8.《木兰诗》中概括木兰十年征战生活的句子是: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9.出自《木兰诗》的成语“扑朔迷离”比喻事情错综复杂,不易辨清真相,其原话是:“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10.《木兰诗》中描写边塞军营夜景,借星夜哨兵为战场上的木兰做了一幅剪影式勾勒的诗句是: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11.《木兰诗》中描写木兰万里迢迢,奔赴战场的诗句是: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12.《木兰诗》中与成语“扑朔迷离”有关且用生动而通俗的比喻,道出全诗主旨的诗句是: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13.《木兰诗》中说明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且概括了木兰多年征战经历的名句是: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14.《木兰诗》中表现木兰凯旋而归后的强烈愿望诗句是: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