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话痔疮学习资料

中医话痔疮学习资料

中医话痔疮中医话痔疮1、痔疮形成主要成因?中医如何解释?(成因)、范畴?2、3、痔疮病因病机,古今多从人体的阴阳气血盛衰,脏腑经络的顺逆交错和内外病因的相互影响等方面去探讨。

主要归结于体内调节机能失常,解剖生理上的缺陷,加上各式各样的外在诱因如年龄、风俗、习惯、气候、怀孕、饮食、先天禀赋、消化道疾病情况等,产生一系列的病理变化。

它的病因病机是多方面的,也可是全身疾病的局部表现。

4、现分述如下:5、(1)脏腑本虚:《丹溪心法》指出:「痔者皆因脏腑本虚,外伤风湿,内蕴热毒,醉饮交接,多欲自戕,以致气血下坠,结聚肛门,宿滞不散,而冲突为痔者。

」《窦氏外科全书》也载:「人生素不能饮酒亦患痔者,脏虚故也」。

《薛氏医案》则有:「痔疮之症或禀受胎毒……。

」说明机体本身的结构弱点、生理特性或全身性变化,均是发生痔疾的基本因素。

6、(2)饮食不节:《素问‧生气通天论》云:「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澼为痔。

」《疮疡经验全书》指出:「饮食不节,醉饱无时,恣食肥腻,胡椒辛辣,炙煿醇酒,禽兽异物,任情醉饱,……乃生五痔。

」饮食过饱,过多,食用肥腻炙煿的肉类,易生湿积热;大量食用烈酒及辣椒、胡椒、姜、葱、蒜、肉桂等热性调味品,可刺激肛门直肠黏膜,使之充血灼痛,所以古人认为痔的发生与饮食有密切关系。

7、(3)便秘:历代医家都认为便秘是发生痔的病因之一,因长期便秘,粪便蓄积直肠,可使周围血行受阻,瘀积成痔。

《诸病源候论》曰:「忍大便不出,久为气痔。

」窦汉卿指出:「恣意耽看,久忍大便,逐致阴阳不合,关格壅塞,风热下冲,乃生五痔。

」意即久忍大便,肠道失润,致使大便干燥,解时努挣耗气,气血下陷,擦破肛门,风热下冲,造成痔疾。

8、(4)久泻久痢:《备急千金要方》曰:「久下不止,多生此病。

」《医宗金鉴》亦曰:「有久泻久痢而生痔者。

」因久痢久泄使脾气亏耗,肺气也受影响,最后导致大肠之气不足,于是气血流注,湿浊聚于肛门。

9、(5)久坐久行,负力远行:如《外科正宗》载:「夫痔者,乃素积湿热,过食炙煿,或因久坐而血脉不行,又因七情而过伤生冷。

以及担轻负重,竭力远行,气血纵横,经络交错,……以致浊气郁血流注肛门,具能发痔。

」久坐久站使气血不和,负重远行则耗气而虚,均使气血邪毒瘀积于肛门。

10、(6)妊娠及月经失调:如《外科启玄》曰:「痔曰肠澼是也。

妇女因产难久坐,或经行时气怒伤冷受湿,余血渗入肛门边而生。

」《薛氏医案》有:「妇人因经后伤冷,月事伤风,余血在心经,血流于大肠,则生痔」;《医宗金鉴》有:「又有产后用力太过而生痔者。

」11、(7)房事过度及忍精不射:如《诸病源候论》有:「诸痔皆由伤风,房室不慎,醉饱合阴阳,致劳扰血气,而经脉流溢,渗漏肠间,冲发下部。

」《古今医统大全》有:「忍精不泄而成痔漏。

」12、(8)情志失调:《薛氏医案》曰:「喜则伤心,怒则伤肝,喜怒无常,气血侵入大肠致谷道无出路,结积成块,生血生乳,各有形相。

」13、(9)遗传因素:如《疮疡经验全书》有:「亦有父子相传者,母血父精而成。

」14、15、16、2、临床主要表现症状?常见族群?17、18、痔疮好发于二十至五十岁的人身上,其临床症状有:19、(1)便血:便血是痔疮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其特点是:呈间歇性,排便过程中点滴而下或喷射而出,亦可是卫生纸带血,血色鲜红,量或多或少,便后血常能自止。

20、(2)肛门肿物脱出和突起:肛门肿物脱出是内痔常见症状,而突起是外痔典型表现。

痔病初期痔核脱出可自行复位,到中后期痔核脱出需用手托或卧床休息才能回复,严重者于下蹲、行走、咳嗽时痔核即可脱出,较难缩回,甚至长期不能复位。

21、(3)肛门不适:痔核脱出患者可感觉肛门坠胀不适,分泌物刺激肛周皮肤可引起局部瘙痒,外痔部分受到磨擦、挤压可有灼热、疼痛感。

22、23、24、3、大致上而言,中医如何治疗痔疮?(大方向)25、26、中医治疗痔疮乃强调辨证论治的原则,就是根据患者的体质及症状选择合适的中药处方。

中医对痔疮的治疗可分外用法(如:洗剂)及内治法。

不论内服或外用,皆由具改善血液循环作用的活血化瘀中药(如:当归、红花)、具清炎作用的清热燥湿热中药(如:黄柏、黄芩)、具止血作用的中药(槐角、地榆)、具软化及润滑大便作用的中药(如:大黄、生地黄、麻子仁等)、具促进肠道蠕动作用的理气中药(如;枳实、厚朴)、及缓解疼痛的中药(如:芍药、甘草)所组成。

27、28、29、4、痔疮中医治疗,有分哪些辨证分型?症状?中医如何治疗?(常使用哪些药方(药材)?可达到什么功效目的?)30、31、内治法32、古代对痔疮的内治多主张「清热解毒,凉血祛瘀。

」宋‧窦汉卿在《疮疡经验全书》中说:「以一诸痔,各类不同……大半以凉血为主,徐徐取效。

」元‧朱震亨主张「痔疮专以凉血为主」(《丹溪心法》)。

刘元素谓:「当泻三焦,火热退,使金得气而反制木,木受制则五虫不生,痔有愈矣」(《河间医学‧痔论》)。

东垣、子和亦认为有火、有热。

治疗上用凉血地黄汤、防风秦艽汤、止痛如神汤等,主以凉血清热,除湿化瘀。

这些治法在临床中,疗效确切。

但临床上有因风、湿、燥、热而病者;有气血两亏,脾、肺、肾虚而病者;有虚实夹杂者。

所以在治疗上就应随证施治,既要扶正,又要祛邪。

33、(1)风伤肠络34、主证:便血色鲜红,滴血或射血,或有肛门瘙痒,口燥咽干。

舌质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35、治法:清热凉血祛风。

36、方药:凉血地黄汤。

37、方解:方中以生地黄、当归尾、赤芍凉血和血;黄芩、黄连、天花粉清热泻火;地榆、槐角能清大肠之火而凉血止血,配以升麻、甘草等以清热解毒;荆芥祛风解表,凉血止血。

诸药合用,共奏清热凉血之功。

38、39、(2)湿热下注40、主证:便血色鲜红,量较多,肛内肿物外脱,可自行回缩,或脱出物渗出液较多,黏膜糜烂,或伴大便黏滞不爽,肛门灼热,潮湿不适。

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41、治法:清热渗湿止血。

42、方药:脏连丸合萆薢渗湿汤。

43、方解:方中以黄连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猪大肠的脏器疗法,给病变部位作引经药物,使药力直达患处,可提高疗效,两者合用具有清化大肠湿热之功。

萆薢分清化浊;牡丹皮清泻肝火和凉血消瘀止血,黄柏以苦胜湿,以寒清热;茯苓、薏苡仁、泽泻、滑石、通草以淡渗湿。

诸药合用,共奏清热渗湿止血之功。

44、45、(3)气滞血瘀46、主证:肛缘肿胀,隐见紫瘀,内痔脱出,表面紫暗糜烂,疼痛剧烈,肛管紧缩,便秘溲黄。

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苔白或黄,脉弦或涩。

47、治法:行气化瘀,消肿解毒止痛。

48、方药:止痛如神汤。

49、方解:方中以熟大黄主泻火解毒,活血行瘀;辅以黄柏、枳实清热燥湿,泻热通便;皂角刺消肿排脓;归尾、秦艽养血祛风;苍朮、防风、泽泻、槟榔以祛风利湿,降气止痛。

诸药合用,共奏解毒消肿,行气化瘀止痛之功。

50、51、(4)脾虚气陷52、主证:痔核脱出,不易复位,肛门下坠感,便血色淡,伴气短懒言,纳呆便溏,神疲乏力,面色无华。

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或芤。

53、治法:补中益气,固脱止血。

54、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减。

55、方解:方中黄耆补中益气,升阳固表;党参、白朮、炙甘草甘温益气;脾虚则运化失司,易致气滞,故用陈皮理气化滞;升麻、柴胡协同参、耆以升举清阳,使下陷之气得以提升;血生于气,气虚则血弱,故用当归补血和营;赤石脂涩肠固脱止血。

诸药合用,具有补中益气,升阳固脱止血的作用。

56、57、5.阴虚肠燥58、主证:便血色鲜红,量少,大便干结难解,形体瘦弱或伴口咽干燥,潮热盗汗。

舌质红,苔薄,脉细数。

59、治法:滋阴清热润肠。

60、方药:增液承气汤合润肠汤加减。

61、方解:方中玄参、生地黄、麦门冬能滋阴增液,润燥滑肠;芒硝、大黄软坚润燥,泄热通下;桃仁、当归、火麻仁补血行瘀,润燥滑肠;生甘草清热解毒。

诸药合用,攻补兼施,是「增水行舟」之法。

62、63、外治法64、(1)熏洗疗法:最早见于《五十二病方》,自古至今一直广泛应用于临床,为肛肠疾病的主要外治法之一。

65、功效:清热解毒,疏风胜湿,化瘀消肿,活血止痛,收敛止痒等。

66、适应证:用于治疗外痔发炎、内痔脱出、术后局部肿痛作痒等。

67、方法:先熏后洗,先将药液以适量沸水稀释,先熏肛门处或纱布浸入药水,稍微拧挤后,敷于患处,待药液温度适中后,再坐浴浸泡患处,每日1~3次,每次15~20分钟。

68、常用方药:苦参汤、却毒汤、五倍子汤、硝矾洗剂、莲房、枳壳汤等。

69、(2)敷药疗法:本法系将药物直接涂敷患处或肛内,多于熏洗后敷药。

70、功效: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化瘀止血,祛腐生肌等。

71、适应证:多用于外痔肿痛,内痔脱出糜烂,或术后肛缘水肿,换药等。

72、方法:用药膏直接涂布患处,纱布或棉垫固定;也可用药膏制成大小不等的纱布条,以适量敷贴于患处或术后创面,也可纳入肛内;如为散剂,可将药粉用水或生麻油调成膏后涂于患处,或直接撒布患处。

每日1~2次。

73、常用药物:生肌五红膏、白金散、五倍子散、云南白药、生肌散等。

74、(3)塞药疗法:是外敷疗法的一种类型,用药制成栓剂,塞入肛内,药栓溶化后,药物即对局部病灶起治疗作用。

中医运用栓剂治疗痔最早见于《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三》:「治五痔二年不差者方……七月七日多采槐子,熟捣取汁纳铜器中,重棉密盖着宅中高门上曝之,二十七日已上煎成如鼠屎状,内谷道中,日三,亦主瘘,百种疮。

」75、功效:清热利湿,解毒消肿,止血止痛,收敛固脱等。

76、适应证:用于内痔出血,脱出,术后伤口换药等。

77、方法:用栓剂1枚于肛门熏洗后或每日排便后纳入肛内齿在线,每日1~2次。

78、常用药物:各种外敷药膏制成的栓剂等。

79、80、81、5、中医是否可用针灸治疗?包括哪些穴道?功效目的?82、83、痔疮使用针灸来治疗,古来有之。

早在《黄帝内经》中就已有针刺治疗痔疮的经验和穴位记载。

而晋代的《针灸甲乙经》云:「痔痛,攒竹主之;痔,会阴主之。

」之后历代医家记载有许多治疗痔疮的穴位和方法。

且经过当今医家证实,针灸对痔出血、脱出、肿痛、肛门下坠都有较好的疗效。

84、针刺:取穴长强、承山、大肠俞、痔疮穴(尺泽下3寸)等,以中强度刺激,留针20分钟,每日1次。

85、【方义】长强为邻近腧穴,可作用于肛部,可活络散瘀、消肿止痛而治疗本病。

承山属足太阳膀胱经之腧穴,其经别自腨至腘,别入于肛,为治疗肛门疾患之经验效穴。

大肠俞为大肠之背俞穴可作用于大肠及肛部,可清肠热、通便秘。

痔疮穴为治疗痔疮之经验效穴。

86、87、88、6、医师对患者有何建议注意事项?(如生活保健、饮食等有何须注意?)89、90、痔疮的发病与饮食密切相关,因而注意饮食调理,保持良好的排便习惯对防治痔疮有重要的作用,为此应注意以下几点:91、92、(1)生活调理93、①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劳逸结合:对于一些特殊的职业人员,如会计、司机、教师、农民等从事久坐、久立、久蹲工作的人,在工作一段时间后应变换体位,使局部血液循环通畅,减轻或防止痔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