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做笔记,爱上阅读
随着课外阅读活动的开展,课余以书为伴的同学越来越多,有的同学得到向往已久的书就爱不释手,有的同学一回到学校就直奔图书廊,甚至有少数同学就是课间也要到图书廊驻足阅读一阵子。
可惜,我们发现其中不少同学阅读书籍,往往只追求紧张、生动的故事情节,许多精彩描写,往往一跳而过。
如此读法,尽管一本本书读得很多,却是走马观花,囫囵吞枣,收不到应有的效果。
因此,不少老师在布置学生课外阅读的时候都会提议孩子们做读书笔记。
然而,我们也可以听到不少呼吁:“别让阅读成为孩子的负担”!“如果一读书就要求做读书笔记,这书还有人愿读吗?”甚至还听说有名师明确提出不要让学生写读书笔记。
确实,在布置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时候,如果总是与好词佳句的摘抄、读后感的写作联系在一起,带给学生的心理压力和沉重负担可能会挫伤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但如果不写读书笔记就一定能让读书活动持之以恒吗?我想答案是否定的。
我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已经几年了,实践证明,课外阅读坚持得好的同学,几乎也是读书笔记记得好的同学。
因此,读书笔记并非阅读持之以恒的必然障碍。
我想问题不在于读书笔记本身,关键在于学生自身有没有做读书笔记的兴趣,关键在于教师指导、布置和评价的策略!
一、体会做读书笔记的好处——让学生愿写
读书笔记,是指人们在阅读书籍或文章时,遇到值得记录的东西和自己的心得、体会,随时随地把它写下来的一种文体。
古人有条
著名的读书治学经验,叫做读书要“四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
这“手到”就是说的读书笔记。
读完一篇文章或一本书后,应根据不同情况,写好读书笔记。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读书笔记的好处显而易见,它不但可以帮助记忆,弥补脑力不足,积累有用材料,开拓视野,增长知识,有效提高读书效率,而且做笔记会产生新的思考,阅读时曾经如丝弦轻触过你的瞬间,也会由于笔录而永久停驻在你人生的情感历程中,成为美丽的永恒。
二、指导做读书笔记的方法——让学生会写
不愿做读书笔记的问题解决了,但只有会写读书笔记,并让做读书笔记的过程充满儿童趣味,适合儿童特点,才能让他们坚持下去。
要做到这一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
1、精心设计读书卡,对低年级孩子手把手地扶一程
读书笔记常用的形式有:提纲式、摘录式、仿写式、评论式、心得式、存疑式、简缩式等。
对于小学生来说,可以说犹如水中望月、雾里看花,浑浑然不知
怎么下笔,不知何时值得动笔,书中什么内容值得记下来,到底该如何记,就必须要教师手把手地扶一程了。
图文并茂的儿童绘本对低年级的孩子是非常具有吸引力的,因此,看书的兴趣是容易激发起来的,相对而言,要让阅读后的孩子在愉快的玩乐中回味阅读的趣味,并主动把阅读中的一些重要内容记录下来,难度就要大得多。
因此,许多老师设计了各种形式多样的读书卡来吸引和帮助孩子做读书笔记。
我们见过不同的读书卡,大多以摘
抄好词佳句、记录主要内容、心得感想为主,有的还鼓励学生给读书卡配上色彩斑斓的图案,让孩子在心旷神怡的感受中体会成功的快乐,从而产生把读书笔记坚持下去的动力。
我校也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过一套读书卡,以帮助刚刚起步的孩子们。
后来,在使用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不论什么样的读书卡,始终有相当的局限,主要表现在学生所读的书内容千变万化,学生的个性化感受各不相同,值得记录的内容必然也有所不同,但为读书卡的版面和内容所限,无话可说时却需勉为其难,有话要讲时又嫌版面不足。
在不断的摸索中,我们中高年段的孩子都放弃了读书笔记卡,使用了最简单最常态最容易长期保存下去的读书笔记本,但对于一二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我们仍然坚持用读书卡,不过设计了不同类型的读书卡供孩子们根据阅读内容和自己的喜好选用,有的积累性强一些,有的趣味性强一些,有的兼顾阅读调查,有的分阶段性进行多元评价;孩子们可以进行摘抄,可以涂抹,可以画人物、画物件,并为图画配上自己最想说的话。
由于读书卡规格统一,内容填写简易,加之容易呈现以便评比和展示,在读书活动推动之初确实发挥了不小的作用。
2、结合课内教学,指导中高年级孩子更有效地做读书笔记
从阅读提升能力的角度说,读书笔记的设计如果不能体现不同阅读内容在体裁与内容上的特点,对孩子阅读能力帮助不大,记下的一些东西积累价值不大,笔记的过程也没有留下更多有价值的东西。
那么,这样的读书笔记确实是得不偿失。
一位美国教师指导一年级学生的读书笔记案例启发了我们。
这位教师指导孩子阅读一本写人的书,并且要求孩子写读书报告。
为了降低难度,老师设计好了一份填空版的读书笔记要求孩子填写,其中包括以下内容:
“标题:
作者:
插图:
这本书是关于:
这个人物出生于:
这个人物的重要性在于:
本书最有意思的地方是:
关于这个人物的两个最重要的事情是: 1. 2.
你会向你的朋友们推荐这本书吗?为什么?”
我们可以看到,在老师的引领下,孩子自然而轻松地就抓住了全书的重点,并且在“你会向你的朋友们推荐这本书吗?为什么?”的问题引领下,毫不困难地把人物的主要精神总结了出来。
而在第二次的阅读中,老师要求学生借一本关于一种动物的书。
这次填空版的读书笔记要求则完全顺应了动物类文章的特点,有关于这个动物的出生、主要特征、习性、自然繁殖地、在那里生活、如何生活、吃什么,被什么动物捕捉等等内容。
配合读书报告的还有相关的手工制作,阅读写人内容时尚制作木偶人,阅读动物内容时是剪贴一个简易的动物生活橱窗。
儿童动手游戏的天性得到了表现的机会,
同时,人物特点、动物的生活习性等重要内容也自然而然地活在了孩子的手中,记在了孩子的心中。
其实,我们为什么不可以把读书笔记的指导与课文学习结合起来,逐渐引导孩子们领会如何记读书笔记的要领呢?学完课文以后,我们可以和学生一起对课文进行总结:这篇文章写了什么内容?写出了人物或事物的什么特点?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哪些词句用得比
较好?让学生把好的词、句、段找出来,让他们分析:这些词句段分别写的是什么?好在哪里?集中讨论分析过后,可以让学生选择性地动笔把自己喜欢的词句段抄下来,抄录的同时,加上自己的分析——好在哪里,为什么好?这个人物给我留下了什么印象?慢慢的,学生可以从中摸索到一些方法,慢慢地,学生就能够写“分析性读书笔记”了,
不仅有关于内容的理解,也有写作方法的领悟。
再把这种方法迁移到课外阅读中,学生的读书笔记就不会是千人一面的摘抄或不着边际的“为赋新词强说愁”了。
坚持写这样的读书笔记,学生会逐渐具备不同体裁内容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由于分析性读书笔记会引导孩子们主动去品味一些好的词句的表达方法,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也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3、在传统的读书笔记上创新,鼓励学生尝试读书笔记的新模样
传统的读书笔记形式都太过成人化,不受小学生喜欢,多数坚持做读书笔记的同学,即使记笔记,也多是摘录一些词语、句子。
而且,记下以后,自己也基本上不能用,久而久之,单一的读书笔记样
式一定会削弱同学们坚持做读书笔记的决心,甚至直接影响到孩子们对课外阅读的记性。
我们能否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引导他们进行一些新的尝试呢?
三、坚持展示读书笔记的风采——使学生乐写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启动容易坚持难,就是一些好学爱读的孩子,可能老师对读书笔记的跟踪有所放松,只要一段时间,可能兴趣就会淡下去。
因此,在大多数同学逐渐加入读书笔记的写作行列以后,教师还需要从不间断地利用多元评价的策略,去促进和推进读书笔记的写作。
确实,要引导小学生长期坚持把读书笔记写下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但我们也不必把读书笔记看成洪水猛兽,讳莫如深。
对于写读书笔记,确实不可强迫,也不能盲目要求数量过大,质量过高,要求过严,否则,阅读将变成学生的又一心理负担,那读书活动是绝对不可能长期开展下去的。
但我们可以在“加强指导——不断激励——树立榜样——吸引参与”的思路下,坚持以正面鼓励为主,多采取各种激励办法,逐渐吸引同学逐渐加入做读书笔记的行列,在教师帮扶和鼓励下慢慢养成做读书笔记的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