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地理必修2第五章第一节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必修2第五章第一节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教学设计

《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教学设计
【上课题目】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
【教学时间】45分钟
【教学对象】高中一年级学生
【教材】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五章第一节
【课型】综合课
【新课标要求】
1.课标要求
通过对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中关于地理2的课程内容的解读,交通运输运输方式和布局可以承载下列一条课标:举例说明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重要性和主要方式。

2.解读课标
分析这条课标,其中包含的具体要求有:“举例”两字表明这一节内容必须落实在实际例子上分析,因此这一节内容对“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的特点”记忆要求比较高;“说明”两字暗含“综合分析”,因此这一节内容对“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的特点”进行理解和对比分析、运用要求也比较高。

【设计理念】
交通在社会发展与人类文明史上有重要意义。

交通是联系地理空间中生产活动的纽带,是形成社会分工的根本保证。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带着兴趣来学习本节课的知识,并结合图片,引导学生学会如何从图片中获取必要的信息。

通过设问,层层深入,做到师生互动,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

【教材分析】
教材在讲授第三章《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和发展》以及第四章《工业地域类型形成和发展》后,安排了第五章《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

本章分两节,第一节“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主要阐述了五种交通运输方式的优缺点以及向高速化、大型化、专业化方向发展和交通运输网络的形成。

其中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是难点,需要根据实际,兼顾客、货的数量、运输距离、价格、时间、效益等方面综合考虑,选择合适的交通运输方式。

此外,由于受制于教材篇幅,对基础知识处理非常精炼,对案例处理也点到为止。

尤其,“交通运输布局都受到经济、社会、技术、自然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更是精练,因此要想学生对交通布局具有深刻影响,还要通过一些案例进
一步深化和细化理解。

【学情分析】
在前面两章的学习中,学生大致了解到交通运输的重要性。

以前初中也学习过我们交通运输的优缺点和五纵三横,加上交通运输与我们的生产生活关系密切。

并且高一学生思维活跃,已经具备一定的研究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但对事物的认识多停留在感性认识上,理性分析较薄弱。

对于学生来说,已经具备基本的交通运输的特点的认识,有利于本节课交通运输方式的比较和对货运、客运作出合理的选择。

联系生活的具体例子,理解我们交通运输发展的方向。

结合具体案例分析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制约因素。

本节课所学习的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是通过南昆铁路的案例分析交通布
局的影响制约因素。

具体的案例分析涉及自然、经济、社会等多种因素,问题的复杂
性使学生把握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需要收集的资料翔实和具体,信息量需求较大,对分
析问题能力要求较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主要交通运输方式的优缺点,可以对不同运输需要提出合理的交通运输方式建议。

(2)交通运输网的形成和特点。

(3)影响制约交通运输布局的因素。

2.过程与方法
(1)学会地理图表资料的分析方法,并能联系生产、生活的实际例子,对地理信息进行整理和总结,选择合适的交通运输方式。

(2)结合具体的案例,学会分析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和交通布局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加强交通环保意识,并能够自觉遵守交通规则。

(2)正确理解交通运输与一个国家、地区经济发展的关系,增强对科技促进交通,促进经济的认识,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刻骨学习的热情。

【教学重点】
1.按客运、货运的性质和需要,合理选择运输方式。

2.分析影响制约交通运输布局的因素。

【教学难点】
交通运输点、线布局的影响因素及其意义。

【教具】小黑板
【教法】作为新授课,本节内容可通过层层深入的方法,深刻挖掘教材、揭示
知识的内在联系,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达到一个新的高度,贯彻精讲多练,因材施教的原则。

为此必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学法】学法是学生理解知识、掌握技能的关键所在,学生的学法是否恰当和有效,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发展。

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对学生的学法进行指导,让学生能够有效的甚至高效的学习。

【教学流程图】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2分钟)
通过提出问题,并创设情境“要
想富,先修路”“火车一响,黄金万
两”让学生了解到交通运输的重要
影响。

思考得出
交通运输的
重要作用。

激发学生的
学习兴趣。

讲授新课一、现代五种主要的运输方式
(3分钟)
通过在PPT上的图片,引导学生
从不同运输工具得出相应的运输方
式,并且区分交通运输方式和运输
工具的区别。

观察、查
找信息、思
考。

化文字为图,
培养学生的读
图能力;设置悬
念,激发学生的
求知欲望。

二、五种运输方式的比较(5分钟)
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小组讨论
对比分析五种主要交通运输方式的
优缺点。

从而加深对五种主要运输
方式的认识。

查阅课
本,找出答
案。

对比前面
知识,温故
知新。

培养学生从
课本中提取有
效信息的能力;
图文结合,便于
学生记忆。

三、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6分钟)
展示交通运输的流程图,直观方
便于学生的对比记忆。

在掌握了交
通运输优缺点的基础上,更好的做
出选择。

并且及时的让学生进行巩
固。

学生观
察、思考、
归纳记好笔
记。

让整个课堂
不止只有老师
在讲,还有学生
也参与到“讲”
的过程之中,获
得良好的教学
双边效果。

四、交通运输方式发展
的方向
(4分钟)
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带着问题进
行小组讨论。

从图片和文字内容找
出交通运输方式发展的方向。

学生进行
分组讨论,
对上述词语
进行分析、
判断,找出
发展的方
向。

通过合作学
习,让学生能够
有时间思考问
题,表达观点、
交流意见,培养
学生的判断能
力和表达能力。

五、交通运
输网的形式
和层次(5)
引导学生结合“中国主要运输网
图”与交通运输网的形式和层次图,
更加有利于学生对比分析。

区分交
通运输网的基本要素、两种基本形
式、三个层次。

通过对比
分析,可以
了解到交通
运输方式由
简单到复杂
的不同形
式。

综合运
输网由低级
到高级的不
同层次。

通过学习,让
学生在分析不
同区域交通运
输方式组成、布
局的差异的基
础上能够区分
交通运输网的
基本要素、两种
基本形式、三个
层次。

培养学生
联系的思维。

六、交通运输方式的影响制约因素。

(8)
通过对“南昆铁路穿越的地区”案例
分析,引导学生在PPT上的问题基础上
进一步得出交通运输方式的影响制约因
素。

学生通过
解决PPT上
的问题,进
一步得出南
昆铁路修建
的制约影响
因素。

通过南昆南
路修建的分析,
让学生学会举
一反三,掌握分
析不同交通运
输方式布局的
影响制约因素。

总结新课(4分钟)
一步步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
学的知识,首先是本节课的基础知
识:五种主要交通运输方式及其优
缺点、发展方向、交通运输网的基
本要素等,其次是重难点知识:交
通运输方式的选择和交通运输方式
布局的影响制约因素。

思考、归
纳、总结。

通过思维导
图,循序渐进的
方式让学生记
得牢固,记得准
确。

巩固练习(4分钟)
通过两道练习题,让学生掌握本
节课学习的交通运输的特点和选
择,加深学生的理解和印象。

思考、回
答。

检测教学效
果,可以获取即
时反馈,查漏补
缺,并给予及时
矫正,使所学原
理真正理解,并
巩固深化。

作业布置(1分钟)
通过完成作业,使学生主动的为
下节课的学习进行思考,做好上下
两节课的知识过度。

预习、思
考。

温故知新,实
现两节课之间
的有效衔接。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在课后,我将积极地去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情况。

从教法上反思其是否恰当,是否有效;从学法指导上反思其是否能让学生有效来理解知识;从教学语言上反思我的表达和陈述是否清晰,是否具有鼓动性;从板书上反思其是否工整是否简洁。

同时,根据学生课后的反映和对知识的理解,总结本节课的优点和缺点,继续保持好的,努力克服不足之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