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实事求是的科学精髓与思想内涵“实事求是”是一个探求客观规律的实践过程,必然会遇到阻力。
这些阻力大概有以下几个方面:1.知识阻力——无知无畏更可怕不能实事求是的原因之一是无知,是对某一特定事物缺乏相关的知识。
知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
人类认识世界是一代又一代接力完成的,后人总是在接过前人的知识后,再根据新的实践(实事)探求更新的规律(求是),好比上了二层楼再上第三层。
如果没有以往的知识作基础,就像空中硬要起楼阁,无苗硬要收庄稼。
许多时候的不实事求是,都是无知造成的。
历史上,秦始皇曾派徐福到海岛上去求长生不老药,这种蠢事以后又有不少帝王干过,只因两个字:“无知”。
他们不知道关于生命的基本知识。
我当记者时采访过这样一件事。
“文化大革命”后期,大寨、昔阳被树为全国农业先进典型,一当典型就神化了。
当时省水利厅帮县里修一条大坝,地质部门认真勘探后选定坝址,县委某领导人来到现场一看,说不好,搬起一块石头,离开坝址几十步,往地上一放说:“就从这里起线!”技术人员哭笑不得。
这位县委领导没有水利和地质的基本常识,怎么能实事求是地进行决策呢?无知是实事求是的第一道屏障。
一个人没有对这个事物的基本了解就没有发言的资格,更不用说能得出符合实际的结论。
2.经验阻力——经验的一半是失误凡有一定年龄,一点经历的人,处事都有自己的经验。
这经验有时对探索新事新理有帮助,有时却是一种阻力。
因为它是主观的先验的东西,而客观事物却是千变万化,层出不穷。
循规蹈矩,驾轻就熟是人的天性,但过分相信自己的经验,就容易造成主客观不符,无法实事求是。
经验可以帮助实事求是,但只靠经验不可做到实事求是。
真正的发现规律,只有靠新的实践。
在战争时期、土改时期,我们有许多经验都曾发挥过巨大作用,但对经济建设就不一定适用了。
1958年的“大跃进”,是群众运动经验对经济规律的失败。
“文化大革命”是阶级斗争、继续革命经验的失败,是革命党经验对执政党实践的失败。
事实上,我们犯的许多错误都与沿用过去的经验有关。
对于过分相信自己经验的人,需要大喝一声:经验的一半是失误。
因为这里面只含有被过去的实践所证实的部分,还有一半等待将来的实践来检验。
事物总是有两个方面,随时可能向另一方面转化。
有经验本来是好事,但也可以成为实事求是的阻力。
3.习惯阻力——画地为牢这里说的习惯指人们的思维习惯和社会习惯。
列宁讲千百万人的习惯势力是最可怕的。
习惯和我们前面讲的经验还不一样。
经验是知识,是有限的模型;习惯是思维方法,是力量无穷的武器,用错了危害更大。
习惯思维就是保守,是妨碍创新的一大障碍。
在社会变革中,经常有许多束缚人的东西,它明明是错的,是应该改掉的,但很长时间没有人去改,甚至要改变它倒成了“大逆不道”。
比如中国旧社会中妇女缠足,明明摧残身体,但这个习惯却延续了几百年。
改革开放之初,又有许多旧习惯在阻碍进步。
比如人们没有法律意识,即使有理也不愿上法庭,认为丢人;比如羞于经商,认为是投机赚钱;还比如在改革开放前很长一段时间,我们把种自留地、把私营企业、把集市贸易、把商品交换、把市场经济,甚至把农民多养几只鸡,种一点菜,工人下班后在外干一点私活,都说成是“搞资本主义”;把商品流通说成“投机倒把”;把对上面的,甚至报上的不同意见就打成“反党、反革命”(现在回想起来很难理解)。
而且多年中已经习以为常,已成了是非标准。
这种习惯常常可以统治一个地区、一部分人,甚至全国人多少年,而且很难改变。
习惯把人控制在一个固定的思维空间,使你看不到新的外部世界,当然也就难实事求是,发现客观规律。
邓小平同志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从传统的社会主义模式中跳了出来,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对事物认识的飞跃,有时就表现为思维习惯和生活习惯的突破。
正如物理学上打破惯性状态要一个外力,在认识上打破惯性思维,也要有一个外力,这个力常常表现为新的信息,新的知识,新的理论或一场新的行动,直至革命行动。
4.书本阻力——尽信书,不如无书书本阻力其实是本本主义,就是教条化的知识和理论形成的阻力。
陈云同志在晚年有一句话:“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
”人们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总会总结成知识和理论,并写成书,留给后人。
对实事求是来说,无知是阻力,但已有的知识和理论也会成为阻力。
古语言:尽信书不如无书。
因为书本与现实间有误差。
由于这种认识要靠一代代人的接续才能完成,前代人只好将已有的认识付之于书。
这些经典由于其权威性,一方面对后人的参考价值极大,另一方面它所造成的迷信力、束缚力也很大。
不是经典不好,是读书的“人”不好,不该把它看作万能,不该作茧自缚。
恩格斯就曾告诫那些企图从自己书中寻找未来社会图画的人说:你们在我这里连半点影子也找不到。
邓小平说:“要求读大本子,那是形式主义,办不到……,我们改革开放的成功,不是靠本本,而是靠实践,靠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总是从前人结论的基础上开始的,因此它可能有两个过程,一是通过实践验证书本的结论,二是推翻和补充书本上的结论,探寻未知的客观规律。
5.实践阻力——心急吃不得热豆腐实践阻力是指当时某一阶段的客观实践发展还不成熟,还不足以揭示事物的真相和规律,主客观无法一致。
这是实事求是的第五道障碍。
这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必须继续实践,等待瓜熟蒂落。
恩格斯在解释假说并不是真理时有一段名言:“哥白尼的太阳系学说有300年之久一直是一种假说,这个假说尽管有99%、99.9%、99.99%的可靠性,但毕竟是一种假说;而当勒维烈从这个太阳系学说所提供的数据,不仅推算出必定还存在一个尚未知道的行星,而且还推算出这个行星(海王星)在太空中的位置的时候,当后来加勒确实发现了这个行星的时候,哥白尼的学说就被证实了。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4卷,第226页)可见,在许多时候并不是我们不想实事求是,而是客观实践还没有到这一步。
非不为也,是不能也。
1976年10月,逮捕了“四人帮”,大家急着让小平出来工作。
叶帅说:“不能急,要不真成了宫廷政变了。
”现在我们都说十一届三中全会伟大,殊不知就在这次会上通过的《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中规定:“不许包产到户”,十一届四中全会才前进了小小一步:“不要包产到户”。
实践之履在艰难前行。
小平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十四大提出“市场经济体制”、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五个统筹”、十七大系统阐述了“科学发展观”。
不是以前不想提,实践要一步一步来。
马克思、恩格斯在1848年发表《共产党宣言》,以后又提出科学社会主义的一系列设想。
在这之后的161年间,世界上进行了各种各样的实验(实践)。
苏联东欧是一支,建立社会主义70多年后又垮掉了。
中国几经曲折,走上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
可见要逼近真理,其间隔着一个多么漫长的实践过程。
这时的社会主义和马克思、恩格斯当年设想的社会主义已经有了很大的差别,将来的社会主义还会有更大的差别。
这是理论与实际的误差。
修正这种误差只有靠实践,谁也不要奢望省略它,超越它,一步跨到共产主义。
我们第一,要尊重实践,特别是要尊重广大群众的社会实践;第二,要耐心,千万不能犯急性病,不能妄图缩短甚至跨越实践。
6.自满阻力——唯我独尊,听不进意见人一自满,便不能实事求是,而是自以为是。
凡这种人大都有知识,有经验,而且还很丰富。
这种人在当初可能曾经实事求是,但当他取得一点知识,有一定经验之后就渐渐变得骄傲自满,变得固步自封,滑到了唯我独尊的深谷。
历史上因过分自信而导致失败的例子很多。
《三国演义》上马谡失街亭、关羽失荆州都是由于过分自信,脱离了战局的实际。
李自成也是个自满的典型。
毛泽东同志曾劝人读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
李自成在夺取政权之前待人处事,审时度势,各方面还比较谨慎,比较能实事求是;一坐上大顺朝的宝座,就忘了内外危机,就不能明察秋毫,终至脱离实际,丢了江山。
毛泽东同志在我们党内是首倡实事求是的,1949年进城前他还特别提醒全党,不要学李自成。
在七届二中全会上他特别提出务必保持谦虚谨慎的作风,甚至规定了不祝寿、不以人名命名、少拍巴掌、少进酒和挂像时不与马列并列等细节。
但是到晚年,他却背离了这一原则,又过分相信自己的权威,不能正确对待中国的新实际。
7.权威阻力——自以为是,号令天下恩格斯说:不论在哪一种场合,都要碰到显而易见的权威。
社会不能没有权威。
权威是某一领域正确意见的代表,正像经验是有益体验的总结。
但是权威有两面性,它和经验一样,只能代表过去,但不能包办未来。
现实生活中只有过去和现在的权威,而没有将来的权威,它一样要受实践的检验。
当权威发挥其正确的指导功能时,我们探求新事物会事半功倍;当权威持错误的观点而要别人服从时,我们在通往实事求是的路上便多了一道障碍。
况且在很多情况下,除屈从之外,人们更多的是自觉服从权威,这样就失去了独立思考的机会。
毛泽东同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之一,被认为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最高权威。
但是在一些问题上,由于他的绝对权威,别人也就不好再说什么,或者根本就没有想到还有什么不同意见,这样就造成不少无法挽回的遗憾。
现在人口问题已成了中国最大的压力。
1957年马寅初先生就在《人民日报》发表文章,主张“控制人口”。
后来毛泽东同志反对,说人多热气高。
康生、陈伯达又兴风作浪,批判马寅初的观点是资产阶级人口论。
结果错批一人,多生数亿。
1959年庐山会议前,党内已有不少反冒进的意见,庐山会议原来也准备纠“左”,会议中间又转成反右倾。
连续几年周恩来、陈云的经济思想都遭到批判,在农村包产到户问题上,邓小平、邓子恢等同志的正确意见也遭否决。
这些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毛泽东的权威和大家的服从,结果使我党在经济建设、农村政策上有很长一段时间不能实事求是。
我曾经忽发奇想,如果把每一个学者,当初怎样受权威压制,后来又怎样以权威而压制别人,这样排列下去,就是一条如长城城垛式的波浪线,这正象征着事物的波浪式发展。
每一个权威在他事业和学业的兴盛时期都给社会做出过卓越的贡献,历史所记录的大都是他这一瞬间的光环。
但是正如人的肌体会衰老一样,不少权威的思想在晚年却变得保守消极,无法继续新的贡献。
所以,我们一方面要尊重权威,一方面又不能绝对迷信权威,不能靠他们鼎盛时期的光环来为我们永远地照亮,更要警惕自己不要自充权威。
8.利益阻力——私心作怪,明知故犯马克思讲:“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
”社会是分成各种阶层、各种利益集团的。
各阶层或集团的利益会意见不一,有时甚至会很对立,所以同样一件事,一项政策,会有不同反映,所谓众口难调。
这也给实事求是带来困难。
有两种情况,一是一项政策好,实事求是,但因侵犯了某一阶层或某一集团的利益,遇到客观阻力,难以推行。
二是某集团明知这件事对,但考虑到自身利益,昧着事实或良心有意不去推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