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明礼仪论文

文明礼仪论文

《以礼仪教育为切入点,培养学生良好道德情感的研究》巷道中心小学陆秀玲摘要:礼仪教育在中华民族古代民族教育中占有极其突出和重要的位置,在当前开展必要的礼仪、礼节、礼貌活动,对规范人们的言行举止有着重要作用,文明礼仪教育与学习新“规范”、“守则”有机结合,在融合中提高学生礼仪认识,进而学礼仪,引导他们亲身体验,在实践中达成知行统一,最终实现从感性到理性的升华,使学生的文明礼仪风范得到提高。

关键词:礼仪礼仪教育道德情感一、研究的背景与意义:我国素以礼仪之邦、文明古国著称于世,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留下了极其丰富的精神财富。

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渐凝集起来的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无疑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礼仪是人类文明的标识之一,是一个人道德修养的外在表现。

良好的礼仪修养是中华传统美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古人云:“不学礼无以立,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讲文明、重礼貌、和善待人是我们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传统美德。

礼仪教育在中华民族古代民族古代教育中曾占有极其突出和重要的位置,古代就提出了人“不学礼,无以立”,要求“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包括孔子、孟子在内的许多古代大教育家围绕礼仪著书立说,形成了一个内涵丰富的庞大理论体系。

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阶级、不同的民族对礼仪教育的内容有不同的认识和规范,然而它们之中仍存在若干相同和可以相互借鉴的成分。

在当前,开展礼仪教育,进行礼仪规范训练,对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关于适应新形势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必须坚持把学校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也明确指出:“开展必要的礼仪、礼节、礼貌活动,对规范人们的言行举止,有着重要作用。

”这些年来,我国各中小学在对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品质教育方面已经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并已取得可观的成绩。

但是对学生开展有意识地礼仪教育方面确还存在许多的问题。

1.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虽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由于在一定程度上强调了政治思想建设而忽略传统道德建设,中小学生缺乏起码的礼仪常识,成了学校教育中的薄弱环节。

小到不会问候、不会谦让、缺乏团结协作精神,大至行为放浪,甚至触犯法律。

又如有一些不良行为的学生把小偷小摸当作是好玩,是非不分,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深思。

2.家庭教育中对礼仪教育方面相对薄弱。

现在的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独生子女特有的自私、任性,以我为中心、唯我独尊的思想,同礼仪的核心思想——尊重、关爱他人、严于律己是格格不入的!在开展家庭教育中,家长普遍未重视孩子的礼仪教育,使像“融四岁,能让梨”的礼仪经典成为历史美谈。

更有甚者,大部分家长只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思想道德教育不经常开展,礼仪教育更是无所谓。

3.教育过程中对于中华传统礼仪教育重视不够。

素质教育虽然已提了多年,但是部分教师的教育观念仍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对学生的德育教育重视不够,重智轻德的现象还是存在。

我校将针对礼仪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学校的德育实际情况,开展本课题的研究。

二、课题的界定:礼仪是通过一个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及其在形象表现出来的,是一个人思想、道德、情操、修养的外在表现。

中华民族传统礼仪是指中国历史流传下来,具有影响,可以继承,有益于后代的优秀道德遗产。

它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其内涵极为广泛。

从内容上来概括,传统礼仪是中华优秀民族品质、优良民族精神、崇高民族气节、高尚民族情感、良好民族礼仪的总和。

本课题研究的礼仪教育是在传承传统的基础上,将现代文明社会的礼仪融入其中,使礼仪教育体现传统与时代同步发展。

道德情感是个人道德意识的构成因素,指人们依据一定的道德标准,对现实的道德关系和自己或他人的道德行为等所产生的爱憎好恶等心理体验。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1、促使学生了解基本的礼节常识,养成在各种场合能做到文明礼仪的习惯。

2、探索适合学校世纪的学生思想得到教育的有效途径,切实提高学校德育教育的效果。

3、通过课题研究,使学生的礼仪风貌得到改善,促进讲文明、懂礼貌的校园氛围进一步形成。

4、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促使学校教师带头学习、实践中华传统礼仪和各种现代科学文化知识,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工作水平。

以教师自身的文化底蕴和人格魅力影响学生。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1、文明礼仪教育与学习新“规范”、“守则”,有机结合,在融合中提高学生礼仪认识。

要让学生具有良好的文明行为,就必须首先学习“中小学守则”、“小学日常行为规范”,只有让“守则、规范”深入人心,才可能更好地开展文明礼仪教育。

学校将进一步营造“学规范,学做人”的宣传,营造教育气氛。

有计划地进行“学习规范”专题教育活动,专设礼仪教育片让学生学习礼仪常规和待人接物的原则。

2、构件完整的学生文明礼仪要求,是文明礼仪教育向家庭、社会延伸。

学校将根据新《规范》与《守则》中对于学生礼仪教育的基础要求作为独立的内容提出来,并按“学校礼仪”、“家庭礼仪”、“社会礼仪”三个方面加于细化,并开展训练。

另外,发动家长、社会,特别是家长,让他们了解“礼仪教育”的重要性,自觉地协助学校做好此项工作。

3、以争当“礼仪小标兵”活动为载体,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礼仪修养。

在整个“争做礼仪小标兵”活动中,通过礼仪知识讲座,让学生了解上课礼仪、交往礼仪、做客礼仪等知识,并按要求去做。

少先大队还将开展以礼仪为主题的班队会、知识竞赛、演讲比赛等活动,期末根据学生表现评出校级的“礼仪小标兵”。

4、依据学校实际,开发“礼仪教育”校本课程教材。

将礼仪教育纳入到学校德育教育工作之中,实现学校德育特色化发展、德育课题研究、德育校本课程开发三位一体的德育新模式。

五、课题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课题以卫东区平马路小学全体学生为研究对象。

研究方法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辅之于个案分析法、调查法。

六、课题研究步骤本课题的研究周期为两年,主要分三个阶段来完成。

1、研究准备阶段(2009年3月——6月)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把握中国传统美德,传统文明礼仪的内涵;组建课题组,制定课题实施方案,建立学生个案追踪档案,课题申报等工作。

2、研究实施阶段(2009年7月——2009年8月)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课题实施方案,实施并及时总结中华传统礼仪教育研究内容、策略和方法,在实践与研究中提高学校德育教育的时效性。

3、总结推广阶段(2009年9月——2010年10月)收集、整理、分析资料,总结成果,撰写课题研究报告,整理论文集,经验材料,编辑整理礼仪教育校本材料,并将成果进行推广。

七、课题研究的过程、方法(一)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根据学校实际、学生情况急需要学校有一套规范的礼仪教育课程体系,于是学校成立了礼仪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校长任领导小组组长,业务校长为副组长主管本项工作,组织了富有创新意识、理论水平较高的语文教师担任校本课程开发工作,改组成员依照标本课程开发的原则(适应性原则、主体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实践性原则、开放性原则、趣味性原则、教育性原则),通过反复学习,调查研究,对话交流,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结合学生特点及学校实际,对校本课程的开发进行了定位,明确了校本课程开发目标。

小组成员用一年的时间完成了校本课程《文明礼仪伴我行》的编写并印刷成册。

根据中华传统礼仪的内涵,通过校本教材《文明礼仪伴我行》,每周安排一定的时间进行教学活动。

礼仪专职教师通过课堂主阵地,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文明礼仪教育,使学生粗通礼仪知识,引导他们亲身体验,在实践中达成知行统一,最终实现从感性到理性的升华,整体上让学生的文明礼仪风范得到提高。

从而达到学校培养“自尊、自强、自立,有独特的个性,有创造精神的人才”的总体目标,为学生的健康人格的形成,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的确立奠定了终身发展的基础。

(二)将礼仪教学渗透到各学科之中学校利用礼仪专题讲座,观看有关礼仪专题片等,使全体教师从思想上重视礼仪教育,并在学科教学之中渗透文明礼仪知识,切合实际地进行文明行为礼仪的引导与教育。

充分挖潜教材中的礼仪教育因素,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利用课堂教学的资源,引导学生与同伴合作时需养成良好的文明礼仪,注重教学中教师文明礼仪的诱导与体验。

(三)在实践中践行1、认知明理,感受文明“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要对学生进行礼仪教育,首先让他们分析社会生活的现象,使他们懂得讲礼仪、守规范的重要意义,识别和抵制不文明行为习惯和文明举止,养成讲文明懂礼仪的自觉性。

比如:吃饭时,等长辈或客人就座时方可动筷,吃饭不讲话;走路时要身正腿直,过马路走斑马线,红灯停、绿灯行,走路靠右行;与同学伙伴玩耍时不打闹,和平共处,不在楼道玩,午休时不影响别人等等。

2、在活动中学礼仪(1)在校本教材《文明礼仪伴我行》的编排过程中把平时丰富的礼仪知识贯穿于教材编排之中,使教材更贴近学生生活。

(2)各中队积极开展“礼仪主题队会”,队会上,同学们用小品、相声、儿歌等多种形式诠释礼仪的真谛;每周一的升旗仪式,学生不仅从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中感受到祖国的尊严与伟大而且从集合时的快、静、齐,统一着装,佩戴红领巾,出旗、升旗中感受文明礼仪。

(3)树立典范,示范礼仪为使礼仪教育落到实处,我们建立了学生“知礼仪、行礼仪”奖励机制,制定《平小学生在校一日礼仪常规》每学期我们都在学生中开展“礼仪小标兵”评选活动,把那些讲文明,懂礼仪的典型代表授予“礼仪小标兵”称号,并把他们的先进事迹在宣传栏里大力宣传,营造氛围,并号召全体同学向他们学习,以榜样的力量激发学生知礼仪、行礼仪。

教师也在执教过程中文明施教,着装得体,教风严谨,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4)开展评比、督导,激励提高每周执勤小队都要对各班纪律、卫生、行为等情况进行检查,发现好人好事大力表扬并加分,发现违反纪律或不文明行为对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一周一汇总一评比。

利用周一升旗仪式颁发纪律、卫生流动红旗,期末评出文明学生文明班级。

3、营造氛围,感受文明良好的校容校貌能激励人奋发向上。

因此我校非常重视校园环境和文化建设。

走进校门,映入眼帘的是校风:团结友谊,和谐民主,朝气蓬勃,实事求是。

校训:勤学、求实、活泼、向上。

教风:敬业爱生,甘为人梯,严谨治学,踏实肯干,言传身教,为人师表,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学风:尊敬教师,虚心求教,勤学好问,求异多思,遵纪守法,举止文明,爱好广泛,全面发展。

校园内的四大宣传栏内容丰富新颖,校园内四季常青,三季有花,一季有果,教室里的文明标语,名人画像以及“红领巾广播站”播报的好人好事等时刻激励学生促进了礼仪规范的形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