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绪论1.1 课程设计目的针对“应用技术主导型”普通工科高等教育的特点,从工程创新的理念出发,以工程思维模式为主,旨在培养突出“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特色的、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工程应用型人才”。
通过在模拟的实战环境中系统锻炼,使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工程创新能力和承受挫折能力都得到综合提高。
以增强就业竞争力和工作适应力。
1.2课题介绍本课设题目以多功能动态实验装置为对象,要求综合以前所学知识,完成此实验装置所需参数的检测。
设计检测方案,包括检测方法,仪表种类选用以及需要注意事项,并分析误差产生的原因等等。
1.3 实验背景知识换热设备污垢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能量、质量和动量传递的物理化学过程,污垢的存在给广泛应用于各工业企业的换热设备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因而污垢问题成为传热学界和工业界十分关注而又至今未能解决的难题之一。
1.4 实验原理1.4.1 检测方法按对沉积物的监测手段分有:热学法和非传热量的污垢监测法。
热学法中又可分为热阻表示法和温差表示法两种;非传热量的污垢监测法又有直接称重法、厚度测量法、压降测量法、放射技术、时间推移电影法、显微照相法、电解法和化学法。
这些监测方法中,对换热设备而言,最直接而且与换热设备性能联系最密切的莫过于热学法。
这里选择热学法中的污垢热阻法。
1.4.2 热阻法原理简介表示换热面上污垢沉积量的特征参数有:单位面积上的污垢沉积质量mf , 污垢层平均厚度δf 和污垢热阻Rf 。
这三者之间的关系由式表示:(1-1)图1-1 清洁和有污垢时的温度分布及热阻通常测量污垢热阻的原理如下:设传热过程是在热流密度q 为常数情况下进行的,图1a 为换热面两侧处 于清洁状态下的温度分布,其总的传热热阻为:(1-2)图1b 为两侧有污垢时的温度分布,其总传热热阻为:(1-3) 忽略换热面上污垢的积聚对壁面与流体的对流传热系数影响,则可认为(1-4)于是两式相减得:(1-5) 该式表明污垢热阻可以通过清洁状态和受污染状态下总传热系数的测量而间接测量出来。
实验研究或实际生产则常常要求测量局部污垢热阻,这可通过测量所要求部位的壁温表示。
为明晰起见,假定换热面只有一侧有污垢存在,则有:(1-6)f f f f f f m R δλλρ1==c w c c R R R U 21/1++=ff w f f f R R R R R U 2211/1++++=f c f c R R R R 2211,==c f f f U U R R 1121-=+qT T R R R R U b f s f f w c f /)(/1,121-=+++=(1-7)若在结垢过程中,q 、Tb 均得持不变,且同样假定(1-8)则两式相减有:(1-9) 这样,换热面有垢一侧的污垢热阻可以通过测量清洁状态和污染状态下的壁温和热流而被间接测量出来。
1.5 实验装置图1-2 多功能动态模拟实验装置外形图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是东北电力大学节能与测控研究中心杨善让教授课题 组基于测量新技术—软测量技术开发的多功能实验装置。
本实验装置的模拟换热器是由恒温水浴作为热源加热实验管段(约2m ),水浴温度由温控器、电加热管以及保温箱体构成。
管内流体一般为人工配制的易结垢的高硬度水或是含有固体微粒等致垢物质。
qT T R R R U b c s c w c c /)(/1,121-=++=fc R R 22=qT T R c s f s f /)(,1,1-=1-恒温槽体;2-试验管段;3-试验管入口压力;4-管段出口温度测点;5-管壁温度测点;6-管段出口温度测点;7-试验管出口压力;8-流量测量;9-集水箱;10-循环水泵;11-补水箱;12-电加热管图1-3 实验装置流程图1.6需要检测和控制的主要参数(1) 温度:包括实验管流体进口(20~40℃)、出口温度(20~80 ℃),实验管壁温(20~80 ℃)以及水浴温度(20~80 ℃);(2) 水位:补水箱上位安装,距地面2m,其水位要求测量并控制循环水泵,以适应不同流速的需要,水位变动范围200mm~500mm;(3) 流量:实验管内流体流量需要测量,管径Φ25mm,流量范围0.5~4m3/h;(4) 差压:由于结垢导致管内流动阻力增大,需要测量流动压降,范围为0~50mm水柱。
第二章被测参数及仪表选用2.1实验管进出口温度测量2.1.1仪表的选择由于实验装置的进出口管直径较小,采用体积较大的温度计会增加流动阻力,从而影响流速。
而且由给定的参数可知,试验管流体进、出口的温度为20℃~ 40℃,温度范围小,此两处的温度比较低,测量不便,适合测量此段温度的主要有液体膨胀式、双金属、热电偶及热电阻等温度传感器,而我们的实验设备有上位机采集信息,所以最好选用热电偶或者热电阻。
热电阻是中低温区最常用的一种温度检测器。
它的主要特点是测量精度高,性能稳定。
其中铂热电阻的测量精确度是最高的,它不仅广泛应用于工业测温,而且被制成标准的基准仪。
目前应用最广泛的热电阻材料是铂和铜:铂电阻精度高,适用于中性和氧化性介质,稳定性好,具有一定的非线性,温度越高电阻变化率越小;铜电阻在测温范围内电阻值和温度呈线性关系,温度线数大,适用于无腐蚀介质,超过 150 易被氧化。
国内最常用的有 R0=10Ω、 R0=100Ω和 R0=1000 Ω等几种,它们的分度号分别为 Pt10、 Pt100、 Pt1000;铜电阻有 R0=50Ω和 R0=100 Ω两种,它们的分度号为 Cu50 和 Cu100。
其中Pt100 和 Cu50 的应用最为广泛。
本设计中选用了 WZPK-233S|铠装 Pt100 热电阻。
热电阻在环境温度为 15— 35°C,相对湿度不大于 80%,试验电压为 10—100V(直流)电极与外套管之间的绝缘电阻>100MΩ。
铠装热电阻是利用物质在温度变化时,其电阻也随着发生变化的特征来测量温度的。
当阻值变化时,工作仪表便显示出阻值所对应的温度值。
2.1.2仪表的特点铠装铂电阻作为一种温度传感器,它比装配式铂电阻直径小,易弯曲,适宜安装在管道狭窄和要求快速反应、微型化等特殊场合。
其可对-200~600℃温度范围内的气体、液体介质和固体表面进行自动检测,并且可直接用铜导线和二次仪表相连接使用,由于它具有良好的电输出特性,可为显示仪、记录仪、调节器、扫描器、数据记录仪以及电脑提供精确的输入值。
铠装电阻外保护管采用不锈钢,内充满高密度氧化物质绝缘体,因此它具有很强的抗污染和优良的机械强度,适合安装在环境恶劣的场合。
图2-1 WZPK-233S铠装薄膜铂热电阻2.1.3仪表的参数及结构有表一可知,本次设计中的管径为 25mm,所以选用电阻外径为 4m、5m、6m 的热电阻都可以。
图2-2 热电阻测量端结构图2.1.4测量注意事项在使用过程中注意以下产生误差的可能性:(1) 通电发热误差。
由于电阻通电后会产生自升温现象,从而带来测量误差。
但可用传热条件好的温度计来尽可能减少。
(2) 热电阻的引线对测量结果会有较大的影响。
三线制接法可补偿连接导线的电阻引起的测量误差。
2.1.5误差分析(1)分度误差。
该误差取决于材料纯度和加工工艺。
(2)通电发热误差。
由于通电后会产生自升温现象,从而带来测量误差,该误差无法消除,但可用规定最大电流<6mA。
(3)线路电阻不同或变化引入的测量误差。
可通过串联电位器调整,此外规定三线、四线接线方法也可以减小误差。
(4)附加热电动势。
电阻丝与引线点处构成热偶,若节点温度不同将产生附加电动势,对于测量回路可能产生影响。
可通过节点靠近,同温等方法减小或消除。
(5)热电阻安装时,其插入深度不小于热电阻保护管外径的8-10倍,尽可能使热电阻受热部分增长。
热电阻尽可能垂直安装,以防在高温下弯曲变形。
(6)热电阻在使用中为了减小辐射热和热传导所产生的误差,应尽量使保护套管表面和被测介质温度接近,减小热电阻保护套管的黑色系数。
2.2实验管壁温度测量实验管道在恒温水槽中,通过与水槽中的水进行热交换传热,壁温范围20~80 ℃。
2.2.1检测方法设计以及依据由测量情形可知管壁温度用一般的热电偶和热电阻都不易测量,测温环境要求测温仪器可以附着在管壁表面,需要在测温点将水浴与管壁分开,面积又不能太大,否则影响换热。
接触式测温中热电阻和热电偶比较适合,但热电偶冷端处理困难,且温差较小误差大。
用光刻技术制作一个薄片热电阻外层加上隔热层贴在管壁温度侧点上,三组值同时测量取平均值,以达到精确测温效果。
2.2.2仪表种类选用以及设计依据膜式铂电阻是近年来发达国家的一种铂热电阻新技术,这种新型热电阻是有外型尺寸小、灵敏度高、响应快、绝缘性能好、稳定性好、耐震耐腐蚀使用寿命长等优点,特别是pt500和Pt1000 Pt2000 高阻值热电阻,其分辨率相当于常规铂电阻pt100的5~10倍。
2.2.3测量注意事项以及误差分析(1)水浴与管壁分开的面积太大,影响流体的流量及换热。
所以温度计的体积应尽可能小。
(2)外界环境变化会影响管壁温度,故使外界环境温度保持稳定。
(3)固定螺纹或者固定法兰安装。
(4)由于热电阻与仪表之间一般都有一段较长的距离,因此两根连接导线的电阻随温度的变化,将同热电阻阻值的变化一起加在不平衡电桥的一个臂上,使测量产生较大的误差。
为减小这一误差,一般在测温热电阻与仪表连接时,采用三线制接法。
2.3水浴温度测量2.3.1检测方法设计以及依据由实验装置要求分析,水槽内水浴温度是一个存在一定变化的物理量,而水浴温度又通过稳控器来实时监控。
因此,测温仪表要求较高的灵敏性和精确度。
其次,水浴温度的变化范围在20~80℃之间,属于低温范畴。
综合以上要求,我们采热电偶温度测量法。
2.3.2热电偶工作原理热电偶温度计由三部分组成:1、热电偶(感温元件);2、测量仪表;3、连接热电偶和测量仪表的导线(补偿导线及铜线)。
图2-3 最简单的热电偶测温系统它是由两种不同材料的导体A和B焊接而成,焊接的一端插入被测介质中,感受被测温度,称为工作端或热端,另一端与导线相连,称为冷端或自由端。
两种不同成分的导体两端经焊接、形成回路,直接测温端叫测量端,接线端子端叫参比端。
当测量端和参比端存在温差时,就会在回路产生热电流,接上显示仪表,仪表上就批示出热电偶所产生的热电流,接上显示仪表,仪表上就批示同热电偶所产生的热电动势的温度值。
2.3.3 仪表种类选用以及依据选用铜-镍铜热电偶,这是在低温下应用得很普遍的热电偶,测量温度范围(-200~+200℃),稳定性好,低温时灵敏度高并且价格低廉。
分度号为T。
图2-4 铜-镍铜热电偶测温器2.3.4 测量注意事项及误差分析(1)测温点的选择热电偶的安装位置,即测温点的选择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