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常州市2018年中考冲刺语文模拟试卷3(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积累与运用(共20分)1.把文中加点字的注音和拼音所表示的汉字依次填在指定方格内。
(2分)雨敲在鳞鳞千瓣的瓦上,由远而近,轻轻重重轻轻,夹着一股股的细流沿瓦槽与屋yán潺潺泻下,各种敲击音与滑音密织成网,谁的千指百指在按mó.耳轮?“下雨了,”温柔的灰美人来了,她冰冰的纤.手在屋顶指弄着无数的黑键和灰键,把晌.午一下子奏成了黄昏。
2.下列有关名著的表述,正确的两项是(3分)()()A.《西游记》是一部章回体魔幻小说,也是一部具有反抗封建统治意义的神话作品。
B.从智取生辰纲开始,水浒英雄走上了一条联合斗争的道路。
C.晁盖是梁山上的主要领导人,一方面仗义疏财,广交江湖好友,有很强的组织能力和指挥才能,一方面又有着浓厚的忠君思想。
D、祥子到曹家拉包月。
一天夜里,祥子拉曹先生回家,不小心撞到石头上,他和曹先生都摔伤了,祥子很难受,因为曹先生责备了他。
.E.刘四爷把人和车厂卖了,虎妞依靠父亲的希望落空了,无奈之下只好拿钱买车给祥子拉。
3.观察下面的漫画,用简要的语言概括其主题。
(2分)主题:4.仔细阅读这首唐朝诗人聂夷中的诗,为诗题概括一个表达作者情感的字填在标题横线上,简述你选择这个词的理由。
(3分)聂夷中)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
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
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烛。
不照绮罗筵,只照逃亡屋。
5.请就下列一则新闻中的主要事实发表你的观点并陈述理由。
(4分)2018年5月4日,第69个五四青年节。
北京大学举行建校120周年纪念大会,校长林建华发表题为“大学是通向未来的桥”的演讲。
演讲中,林建华将“要励志,立鸿鹄志,做奋斗者”一句中的“鸿鹄”错读成“鸿鹄(hào)”。
5月5日16点40分,林建华在北大未名论坛上发贴《致同学们》,就错读“鸿鹄”一事致歉并作解释。
《致同学们》中的重点:1.我不熟悉这个词的发音,我文字功底不好;2.文字功底不好是因为赶上了文革,基础教育差;3.我刚出了一本书,书里的内容能佐证我基础教育阶段条件差;4.我写信不是为自己辩护,我不完美;5.我所有的重要讲话和《校长观念》一书都是自己写的;6.我会努力进步,但进步恐怕不会太大。
6.默写。
(6分)(1),坐断东南战未休。
(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2)伤心秦汉经行处,。
(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3),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论语十二章》)(4) ,奉命于危难之间。
(诸葛亮《出师表》)(5)写出初中阶段学过的两句连续的含蓄表达送别之意的古诗。
,。
二、阅读理解(共40分)(一)阅读两个文言选段,完成7-10题。
(共13分)甲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乙李侍郎绂,性聪慧。
少时家贫,无赀买书,乃借贷于邻人。
每一翻绎,无不成诵。
偶入城市,街衢铺店名号,皆默识之。
后官翰林,库中旧藏有《永乐大典》,公皆读之。
同僚取架上所有,抽以难公,无不立对,人皆惊骇。
(节选自《啸亭杂录》)【注】侍郎:古代官名。
绂:李绂,人名。
赀:通“资”,钱财。
忂:四通八达的道路,大路。
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4分)(1)尝趋.百里外:(2)俟.其欣悦:(3)皆默识.之:(4)人皆惊骇..: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两个句子的意思。
(5分)l(1)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
(2)偶入城市,街衢铺店名号,皆默识之。
9.比较甲乙两文中的人物的读书经历,结合自己的学习心得,说说哪位人物的学习方法更值得你学习和借鉴,理由是什么。
(2分)10.对两个选段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宋濂道出了自己求学经历的艰辛,这印证了孟子所说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
B.甲文中所描写的“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的这个先达形象严肃而不可亲近的,执经叩问的艰难主要体现在这里。
C.“故余虽愚,卒或有所闻”这句是作者陈述的事实,这因为如此,所以他的求学经历更多的是体现“苦读”的精神。
D.乙文中“同僚取架上所有,抽以难公,无不立对,人皆惊骇”这句用了侧面描写表现了李侍郎绂的聪慧,能过目不忘。
(二)阅读议论文,完成11~15题。
(共13分)不该遗忘的“自省”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有一句名言:“认识错误是拯救自己的第一步。
”古罗马哲人塞涅卡对它的解读是:一个人要是尚未认识到自己在做错事,他是不会有改正错误的愿望的;在改正错误以前,你得发现和承认自己犯了错误。
惟有如此,及时反省,我们才能将自己从过失和失败中拯救出来。
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曾子也说“吾日三省吾身”。
看来,这些先哲们早已将自省当作一种自学的行为了,他们所推崇的“自省意识”,千百年来一直作为精神财富施惠于人类。
可是,在这个日渐浮躁的时代,我们面临着这样的尴尬:一方面是物质生活的高度富裕,另一方面却是精神世界的极度贫穷——自省意识的缺失便是明证。
每当我们惹了麻烦,做了错事,伤害了他人,我们首先想到的不是主动承认错误而是如何逃避责任;每当我们遇到考试失利,求职碰壁,壮志难酬等困境时,我们最先想到的不是自身努力的不足,实力的欠缺,能力的差距,而是习惯在悲伤、沮丧、悒郁、愤懑的同时,将自身的过失和失利的原因归咎于他人的干预和外在的环境,却缺乏对自身灵魂的拷问,缺乏深沉的自省。
于是,我们对心灵的防护能力和对神经的调控能力,越来越差,陷于困境的我们往往要在痛苦的深渊里艰难地挣扎,却难以及时觅到逃离苦难的出口和冲击成功的出路。
缺乏自省可怕,不正确的自省同样可怕。
有些人一旦陷于失败或遭受打击,惟有自怨自艾,强吞下失利的苦果,从此一蹶不振。
还有些人又走到了另一个极端,将自省意识等同于严苛的自责,他们对自己求全责备,这只能助长自卑的心理,不仅于事无补,还会加深内心的苦痛。
自省既不等同于自怨自艾,也不是求全责备,它是精神层面的上的反省,是对灵魂的追问。
自省的前提是承认过失,即知其“失”,同时要知其所以“失”,进而在行动中纠其“失”。
自省不是外在的强加,而应该像吃饭睡觉那样成为我们自觉的行为。
具备了自省精神的人和民族注定是强大的、不可战胜的。
(选自《中华活页文选》)11.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的主要观点。
(3分)12.作者认为怎样做才是正确的自省行为?文中说到的“自省不是外在的强加,而应该像吃饭睡觉那样成为我们自觉的行为”这句话可以用论语中的哪一句话来验证?(3分)13.如果把文中的“我们”改为“你们”,表达效果会怎样?(3分)14.“具备了自省精神的人和民族注定是强大的、不可战胜的。
”请你结合下面任何一则链接材料,从“人”或“民族”的角度,具体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4分)链接材料:⑴巴金先生晚年写了《随想录》,对自己在“文化大革命”中的行为进行反省,并将自己认为可耻的地方公之于众。
这是对自己灵魂的无情拷问,是痛定思痛的自我忏悔。
有学者评论,此举凸显了知识分子的良知,树立了不朽的精神路标。
⑵⑵1971年,前西德总理勃兰特在访问波兰时,为了忏悔二战期间纳粹德国犯下的罪行,在被德国纳粹杀害的波兰人纪念碑前下跪。
他那跪感动了世界,成了世界上最著名的一跪。
当时波兰的舆论称:“作为反纳粹斗士的勃兰特这一跪,使德国真正站起来了。
”(三)阅读小说,完成15—17题。
(14分)邻居算账杨萍①周华去医疗保险所领医保费,共七百多元,他自己只有十来元,其余都是老张的。
医疗保险所不给现金,给支票。
周华拿了支票就搭三轮车去银行取钱,取了钱却忘记自己的是多少了,好像是18元多,又好像是16元多,因为钱太少,他在保险所没有仔细看单子,更没有记到心里去。
周华想,就要16元吧,几毛钱零头算了。
于是他拿出16元,把剩下的都给了老张。
②老张和周华在同一个单位,又是门对门的邻居,他刚刚退休,闲得慌。
第二天下午,周华去上班时,看见老张在门口和门卫说话,周华一到他们就住了声。
周华逗趣说:“老张,什么好消息不告诉我?”老张涨红了脸说:“没什么,没什么。
”周华也不介意。
③下班回来,周华看见老张的妻子正在门口和一个女人说话,样子很神秘。
她们背对周华,所以周华走到身边她们也没发现,这样周华就听到了她们的谈话。
老张的妻子说:“真想不到,医疗费周华都敢贪……”另一个女人说:“不会吧?周华看上去挺不错的啊!”老张的妻子说:“他真的少给我们一块多钱呢!我们老张要去领的,他非拦着……本来我不想说的,大家都是邻居,低头不见抬头见……”另一个女人一眼瞥见了周华,就碰碰老张的妻子。
她俩都不说话了,扭头看着周华,满眼睛里是各种的复杂。
周华微红着脸过去了。
④被人说三道四,周华心里很不是滋味,就特意到医疗保险所去查底单,结果发现自己该得的是14元5角,也就是说他少给了老张1元5角。
⑤从医疗保险所回来后,周华立刻到老张家,郑重地把一块五毛钱给他。
老张却死活不要,还生气地说:“小周,你把我当什么人了?一块五毛钱也计较?再这样,别怪我赶你。
走走走!”周华见老张满脸真诚的愤怒,一瞬间倒觉得是自己小见了,可是一想到白天的那些闲言碎语,缩回的手又坚定地伸了出去。
老张一手托着周华的胳臂肘,一手推着周华的肩膀,高声叫道:“小周!你把我们当成什么人了!?我和你嫂子都挺感激你的,别来这一套!”老张妻子也从厨房赶了出来帮腔道:“小周,干啥呢?都是老同事老邻居的,你这不是打我们的脸吗?再这样,别怪嫂子不认你这个弟了!”周华招架不住连连后退,觉着邻里邻居的,不能闹得太僵,只好怏怏不乐地回家了。
⑥这一块五毛钱成了周华的心病,他不知道怎样才能把钱还给老张,或者让他夫妻闭上嘴。
妻子说:“你去银行取钱的时候不是坐过三轮车吗?车费报销没有?”周华说:“两块钱,谁好意思去报销?”妻子说:“这就对了,按领钱的比例,这两块钱里,最少有一块九毛以上应该是老张出,他还欠我们的钱呢。
”周华说:“账是这么算,可怎么好意思跟人家说呀?”妻子说:“你不好意思,我好意思。
”妻子真的打电话给老张说:“周华去银行领钱时花了两块钱车费,请你自己去医疗保险所查一下,看那七百多元里你占多少,周华占多少,然后再算算两块钱车费该怎样分摊。
”她不等老张回话就撂了话筒。
⑦当天晚上,周华就发现自己的信箱里有四毛七分钱。
两家人从此以后像陌生人一样,见面都不打招呼了。
(有删改)15、小说中的周华是怎样一个人?结合内容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