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道路交通的环境影响评价分析
【摘要】本文针对城市道路的环境影响评价内容进行了分析,总结出城市道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思路,识别出其在建设中易产生不利环境影响的环节,提出了主要评价因子、评价方法及评价重点。
【关键词】城市道路;环境影响
1.引言
近年来,国家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提高推动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随着社会公众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城市道路建设中带来的不利环境因素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以对城市道路建设项目中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和重点加以了解,确保环境影响报告书能够贴合项目实际,为工程设计与施工明确环境影响的后果,减少由于工程建设而产生的环境负面影响,达到道路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目的。
2.工程分析
做好工程分析是环境影响评价的前提,只有对工程本身有了充分的了解,才能明确工程建设中各环节将带来哪些环境影响,并进行针对性评价。
根据工程性质,可将城市道路建设分为新建工程及改扩建工程。
新建工程的工程分析内容主要包括项目的地理位置、路线走向、工程数量、经济技术指标、预测交通量、工程设计方案、施工组织方案及建设计划等。
其中工程数量中需重点明确的有路线长度、占地
面积、拆迁量、取弃土数量、绿化面积等;经济技术指标中需重点明确道路的建设等级和设计车速;交通量需明确评价特征年的车流量数据及车型比例;工程设计方案中的重点包括各路段的路基形式、断面布置、路基处理及边坡防护的方式、桥梁布设情况及方案、征地拆迁的具体情况、取弃土的来源及去向以及排水、绿化的相关内容;施工组织方案中需重点明确筑路材料的来源及运输途径、施工场地的布设及具体的施工方法;建设计划需明确项目的建设周期。
改扩建工程除上述内容外,还应增加对现有工程情况的说明及现有环境问题的分析。
现有工程情况的说明可参照新建工程的内容,环境问题的分析主要包括道路交通现状带来的社会环境问题、道路排水及交通噪声情况。
3.环境影响识别
经过工程分析后,可对城市道路项目建设进行环境影响识别,影响识别可按照施工期、运营期对环境要素的影响进行列表分类,这样可直观的判断出项目建设在哪个阶段进行的何种活动对各环境
要素产生的影响。
城市道路项目的典型环境影响识别见表1-表2。
4.环境现状及预测评价
环境影响识别完成后,可根据之前确定的环境质量标准、评价等级、评价范围对城市交通项目进行环境现状及预测评价,并提出相应的环保措施与对策。
评价中根据不同的环境要素进行分类,分别进行分析,城市交通项目常用的评价方法见表3。
4.1现状评价
城市道路交通的现状评价内容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概况,以及生态、水、声、大气的环境质量现状,需对各环境要素进行现状监测,并与评价标准进行比对,定量分析。
现状评价的重点为生态环境及声环境,生态环境评价中需查明项目周边是否有生态敏感区,并明确生态类型和特征,以及项目所在地的土地利用情况,同时绘制相关图件。
生态现状评价内容包括生态敏感区的调查、生态类型和特征的分析、土地利用现状、各生态系统的现状情况等,其重点在生态敏感区的调查及土地利用现状。
生态敏感区包括饮用水源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重要湿地等,城市道路项目易涉及的为风景名胜区及森林公园,需查清生态敏感区的主导功能、范围及其与项目之间的位置关系,并绘制相关图件;土地利用现状需调查项目所在区域的土地利用现状,以及项目占地范围的现状,并绘制土地利用现状图。
声环境现状评价的重点在监测点位的布设,监测点位需涵盖典型敏感目标及不同的声功能区,对于改扩建项目,还须布置交通噪声的衰减断面,同时应考虑交叉道路及支路的影响。
监测数据需详实的反映敏感点的背景噪声以及附近其它噪声源的贡献情况,对于之后的噪声预测非常重要。
4.2预测评价
预测评价包括社会环境、生态环境、水环境、声环境、环境空气、
固体废物、振动、风险评价等方面的内容。
城市道路由于其所处区域的特点,直接涉及生态敏感区及饮用水源保护区的概率较小,故可将社会环境、声环境作为预测评价的重点。
社会环境的评价内容包括社会经济发展、征地和拆迁安置、交通安全、基础设施等,重点在征地及拆迁安置的评价。
城市中土地资源紧缺,交通项目的建设不可避免需要占用其它类型的土地,在评价中需明确工程占地的类型及数量、土地征占及补偿的依据和标准,对于耕地,还需说明通过何种方式保证区域耕地数量不减少;拆迁安置方面,同样需明确拆迁房屋的类型、面积及位置,说明拆迁安置及补偿的依据和标准。
以此对征地拆迁产生的社会不利影响进行分析和评价。
由于城市中人口密度大,道路建设及运营中产生的噪声影响范围较广,容易给周边居民带来直接的影响,必须进行详细评价。
道路施工期,应根据环境影响识别所确定的工程环节计算源强,对不同施工阶段中各噪声源对声环境敏感点的影响进行叠加分析,明确噪声防护距离,并提出切合实际的降噪要求和措施。
运营期则根据预测交通量及车型比例对交通噪声进行预测,道路两侧交通噪声分布情况,并绘制评价特征年的等声级线图;此外,还需对每个声环境敏感点的噪声情况进行预测,统计各敏感点不同声功能区中的超标情况。
根据声环境影响评价的结论,需以交通噪声的分布情况为依据,提出道路两侧建设用地的规划控制建议;此外,应根据各超标敏感
点的环境特征,提出合适的降噪措施,如声屏障、低噪声路面、隔声窗等。
不同降噪措施的适用范围见表4。
5.公众参与
城市交通项目往往会带来较高的关注度,做好公众参与调查,切实反应群众对项目建设的态度有利于完善项目决策,保护各方的合理权益。
公众参与调查的一般采用公示及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重大工程还需召开听证会。
公示采用网络、传统媒体及现场公告等方式进行,网络公示宜发布在建设单位的官方网站上,传统媒体宜选择当地发行量大的报纸,现场公告应张贴在居委会、村委会、社区等人流量大的场所。
调查问卷的发放需涵盖大部分受影响敏感目标,选择不同年龄、性别、工作、教育背景的人群进行。
公示及调查问卷中应对项目建设的基本情况进行简要介绍,宜配合图件加以说明,设置的问题应包括对项目建设的态度、关心的环境问题、建议的环保措施等,公示及调查中尽量避免使用专业性强的词汇,使整个内容看起来通俗易懂。
调查结果及公示的意见反馈后需进行统计,需重点关注的包括持反对态度的人数比例及原因、公众最关心的环境问题、以及一些合理的诉求和建议。
环境影响报告书中应对上述内容进行逐一回复,明确对相关意见是否采纳以及其原因。
6.结语
城市道路具有涉及人口多、用地紧张、关注度高等特点,在对其
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时,应针对这些特点进行分析,在充分了解工程建设的基础上进行环境影响识别,根据项目的地理位置、环境特征确定评价重点,合理运用导则上的技术规范来进行评估,提供有效减缓不利影响的措施及建议,同时如实向公众告知项目情况,并收集反馈意见,使项目的建设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及环境效益的统一。
作者简介:叶炯(1980~),男,湖北十堰人,工程师,从事环保工程设计与环境影响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