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特别申明:因时间仓促和能力有限,在收集整理过程中难免有疏漏和错误之处,敬请各位批评指正。
一、省略句(一)省略主语1.待君久不至,已去。
应为“(家父)待君久不至,已去。
”《世说新语<两则>》2.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应为“(谢道韫)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世说新语<两则>》3.渴,欲得饮,饮于河、渭。
应为“(夸父)渴,欲得饮”。
《夸父逐日》4.北饮大泽。
省略主语“夸父”,同时在饮和大泽之间省略介词“于”。
应为“(夸父)北饮(于)大泽”。
《夸父逐日》5.未至,道渴而死。
弃其杖,化为邓林。
应为“(夸父)未至,道渴而死”。
《夸父逐日》6.“顾野有麦场”。
省略主语“屠”,应为“屠顾野有麦场”。
《狼》7.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应为“山有小口,(小口)仿佛若有光。
(武陵人)便舍船,从口入。
(小口)初极狭,才通人。
(武陵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桃花源记》8.卧右膝,诎右臂支船……。
省略主语:佛印《核舟记》9.重岩叠嶂:省略主语“两岸”。
《三峡》10.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
应为“(浙江之潮)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
”《观潮》11.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应为“(余)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湖心亭看雪》12.斗折蛇行。
应为“(溪水)斗折蛇行”。
《小石潭记》13.属予作文以记之。
应为“(滕子京)属予作文以记之”。
《岳阳楼记》14.局促一室之内。
应为“(余)局促一室之内”。
《满井游记》15.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三句主语均为“臣”)《出师表》16.乃入见。
应为“(曹刿)乃入见”。
(省略主语“曹刿”)《曹刿论战》17.聚室而谋曰;杂然相许。
应为“(愚公)聚室而谋曰;(室人)杂然相许。
”《愚公移山》(二)省略介词1.“肃遂拜蒙母”。
“拜”后省略介词“于”,应为“肃遂拜(于)蒙母”。
《孙权劝学》2.北饮大泽。
省略主语“夸父”,同时在饮和大泽之间省略介词“于”。
应为“(夸父)北饮(于)大泽”。
《夸父逐日》3.“场主积薪其中”。
省略了介词“于”,应为“场主积薪于其中”。
《狼》4.“一狼洞其中”。
省略了介词“于”,应为“一狼洞于其中”。
《狼》5.“屠乃奔倚其下”。
省略介词“于”,应为“屠乃奔倚于其下”。
《狼》6.佛印居右,鲁直居左。
各隐卷底衣褶中。
居右者椎髻仰面。
居左者执蒲葵扇。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
以上五句中,“居”、“隐”、“题名”后面均省略介词“于”,“于”相当于“在”《核舟记》7.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应为“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于)此。
《湖心亭看雪》8.急湍甚箭。
应为“急湍甚(于)箭”。
《与朱元思书》9.坐潭上。
应为“坐(于)潭上”。
《小石潭记》10.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应为“得之(于)心而寓之(于)酒也”。
《醉翁亭记》11.局促一室之内。
应为“局促(于)一室之内”。
《满井游记》12.帝感其诚;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应为“帝感(于)其诚;一厝(于)朔东;一厝(于)雍南”。
《愚公移山》(三)省略宾语1.可以为师矣。
省略了“以”后的宾语“之”,应为“可以(之)为师矣”。
《<论语>十二章》2.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应为“果得(之)于数里外”。
《河中石兽》3.不使学。
省略了“使”的宾语,应为“不使之学”,“之”指代方仲永。
《伤仲永》4.令作诗。
省略了“令”的宾语,应为“令其作诗”,“其”指代方仲永。
《伤仲永》5.愿为市鞍马。
应为“愿为(此)市鞍马”,“此”指代父从军这件事。
《木兰诗》6.“投以骨”中省略了“投”的宾语“之”。
应为“投之以骨”。
《狼》7.“一狼仍从”中省略宾语“之”。
应为“一狼仍从之”。
《狼》8.问所从来,便要还家。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应为“问(渔人)所从来,便要(渔人)还家。
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
余人各复延(渔人)至其家。
”《桃花源记》9.应以为号。
应为“因以(之)为号”。
《五柳先生传》10.上使外将兵。
应为“上使(之)外将兵”(“使”后省略宾语“之”,代指公子扶苏)《陈涉世家》11.君与俱来。
省掉了介词“与”的宾语“之”,即“君与之俱来”。
《隆中对》12.乃入见。
应为“乃入见(鲁庄公)”。
(省略宾语“鲁庄公”)《曹刿论战》13.可以一战。
应为“可以(之)一战”。
(省略介词“以”的宾语“之”)《曹刿论战》(四)省略谓语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应为“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再”和“三”后省略谓语“鼓”)《曹刿论战》二、倒装句(一)宾语前置1.白雪纷纷何所似?(疑问代词“何”作“似”的宾语,原顺序应为“白雪纷纷所似何?”)《世说新语<两则>》2.其此之谓乎。
“此”是“谓”的宾语,译为“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虽有佳肴》3.问女何所思。
“何所思”是“思所何”的倒装《木兰诗》4.会宾客大宴。
应为“会大宴宾客”。
《口技》5.何陋之有。
为了强调宾语“何陋”,用“之”将其提到动词谓语“有”之前。
6.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意思是: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
《大道之行也》7.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意思是:人们憎恨在公共劳动中不出力的行为,却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
《大道之行也》8.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应为“对于菊的喜爱,对于莲的喜爱,对于牡丹的喜爱。
”《爱莲说》9.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应为“不知先生何许人也”。
《五柳先生传》10.弗之怠。
应为“弗怠之”。
《送东阳马生序》11.吾谁与归。
应为“吾与谁归”。
《岳阳楼记》12.城居者未之知也。
应为“城居者未知之也”。
《满井游记》13.时人莫之许也。
“莫之许”,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莫许之”,译为:当时的人不赞同他这样相比。
《隆中对》14.宋何罪之有。
“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应为“宋有何罪之”。
译为:宋国有什么罪过呢?15.何以战?应为“以何战”。
《曹刿论战》16.忌不自信。
应为“忌不信自”。
否定句中代词“自”作“信”的宾语。
《邹忌讽齐王纳谏》17.且焉置土石。
疑问代词“焉”充当“置”的宾语。
《愚公移山》18.何苦而不平。
宾语前置,疑问代词“何”充当“苦”的宾语。
《愚公移山》(二)状语后置1.撒盐空中差可拟。
(即“(于)空中撒盐差可拟”,将状语置于谓语之后,处于补语的位置。
)《世说新语<两则>》2.当求之于上流。
状语后置,语序为“当于上流求之”。
《河中石兽》3.蒙辞以军中多务。
正常语序应为“蒙以军中多务辞”。
《孙权劝学》4.天倾西北。
应为“天西北倾”。
《共工怒触不周山》5.投以骨。
正常语序应为“以骨投”。
《狼》6.细若蚊足,钩画了了。
应为“细若蚊足,了了钩画”。
《核舟记》7.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应为“怀民亦未寝,相与于中庭步”。
《记承天寺夜游》8.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
应为“并有于水面乘骑弄旗标枪舞刀者”。
《观潮》9.更有痴似相公者。
应为“更有似相公痴者”。
《湖心亭看雪》10.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应为“不于贫贱戚戚,不于富贵汲汲”。
《五柳先生传》11.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应为“每于藏书之家假借”。
《送东阳马生序》12.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应为“于其上刻唐贤今人诗赋”。
《岳阳楼记》13.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应为“负者于途歌”。
《醉翁亭记》14.述以文。
应为“以文述(之)”。
《醉翁亭记》15.冷光之乍出于匣。
应为“冷光之乍于匣出”。
《满井游记》16.祭以尉首(即“以尉首祭”,介宾短语“以尉首”作状语修饰谓语“祭”。
)《陈涉世家》17.受地于先王。
即“于先王受地”。
译为:从先王那里接受过土地。
《唐雎不辱使命》18.欲信大义于天下。
介宾短语“于天下”作“信”的状语,即“欲于天下信大义”,译为:想在天下伸张大义。
《隆中对》19.欲报之于陛下也。
应为“欲于陛下报之也”。
译为:想向陛下报答先帝的特殊恩遇啊。
《出师表》20.胡不见我于王。
应为“胡不于王见我”。
译为:为什么不向楚王引见我呢?)《公输》21.子墨子闻之,起于鲁。
应为“于鲁起”。
译为:墨子听到这个消息,就从鲁国动身。
《公输》22.荆国有余地而不足于民。
应为“于地有余而于民不足”。
译为:楚国在土地方面绰绰有余,而在百姓方面却不足。
《公输》23.舜发于畎亩之中。
应为“舜于畎亩之中发”。
译为:舜从田野耕作中被起用。
《孟子两章》24.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应为“于国中搜三日三夜”。
译为:在国都中搜查了三天三夜。
《庄子两章》25.战于长勺。
应为“于长勺战”。
《曹刿论战》26.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应为“此所谓于朝廷战胜”。
“于朝廷”作“战胜”的状语。
《邹忌讽齐王纳谏》(三)定语后置1.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相比”是中心词“两膝”的后置定语,“者”用作后置定语的煞尾,相当于“的”)2.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应为“无乱耳之丝竹,无劳形之案牍”。
《陋室铭》3.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应为“盖简修狭桃核者为之”。
《核舟记》4.吴儿善泅者数百。
应为“吴儿数百善泅者”。
《观潮》5.马之千里者。
应为“千里之马者”《马说》6.居庙堂之高。
应为“居高之庙堂”。
《岳阳楼记》7.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应为“遂率荷担者子孙三夫”。
《愚公移山》(四)主谓倒装甚矣,汝之不惠。
应为“汝之不惠甚矣”。
《愚公移山》三、判断句1.陈胜者,阳城人也(“……者,……也”的句式表判断。
)译为:陈胜是阳城人。
《陈涉世家》2.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者,……也”的句式表判断)译为:这三个人,都是平民出身的有才能有胆识的人。
《唐雎不辱使命》3.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也”类判断)《桃花源记》4.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爱莲说》5.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观潮》6.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7.环滁皆山也。
《醉翁亭记》8.宋所谓无雉兔鲋鱼者也(“也”是判断的语气词。
译为:宋国是人们所说的连野兔、兔子、鲫鱼都没有的地方。
)《公输》9.鱼,我所欲也。
“也”是判断语气词。
译为:鱼是我想要的东西。
《鱼我所欲也》10.夫战,勇气也。
(“……,……也”表判断)《曹刿论战》11.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者也”表判断)《邹忌讽齐王纳谏》1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也”表判断)《邹忌讽齐王纳谏》四、其他类(一)感叹句非人哉!(哉,表感叹的语气助词。
本句表示强烈愤怒的感情。
)(二)反问句孤岂欲卿之经为博士邪! 卿言多务,孰若孤?《孙权劝学》(三)被动句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染,被污染。
”《爱莲说》2.山峦为晴雪所洗。
译为“山峦被融化的雪水洗干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