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了解文言文的一些主要(特殊)句式了解并掌握文言句式的构成与规律性,可以准确解读句子含义,进而准确理解课文内容,不必死背概念。
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是个判断句,译成现代文,应加判断动词“是”,“陈胜是阳城人”。
有的判句没有“……者……也”的标志,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用“则”表示判断,可译成“这些就是岳阳楼的壮丽景象”。
表示否定判断,用“非”来表示,如“宴酣之乐,非丝非竹”。
文言中表示疑问的句式,如果宾语是疑问代词,一般都在动词或介词前,形成动宾或介宾倒装。
如“何以战?”“微斯人,吾谁与归?”就要译成“凭借什么作战?”“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文言中表示被动的句式,有的借助介词“于”,如“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又如省略句式,在文言中也是常出现的,了解这些文言句式,可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了解。
我们归纳一下,大体包括以下五大类: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固定句式等。
1.判断句。
包括三种类型:有标志的判断句和无标志的判断句,以及借助“则、乃、皆、即”等副词表判断的句式。
(1)有标志的判断句。
如“……者也”式;例句:“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者……也”式;例句:“陈胜者,阳城人也”;“……也”式;例句:“夫战,勇气也”等等。
(2)无标志的判断句。
如:刘备天下枭雄(刘备是天下的英雄豪杰);.荀卿,赵人(荀卿是赵国人)。
(3)借助“则、乃、皆、即”等副词表判断的句式。
诸如,“则”:“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这就是岳阳楼雄伟的景象啊);乃:“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应当被立为皇帝的人是公子扶苏);皆:“余购三百盆皆病梅”(我所购买的三百盆都是有病的梅花);即:“吾所忧,即尔所痛矣”(我所忧虑的,就是你所心痛的)。
2.被动句。
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动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包括有标志的被动句和无标志的被动句两种类型。
(1)有标志的被动句:句中常用介词“受”“被”“为”“于”“见”“为……所”“见……于”“受……于”的方式来表被动。
第一类:用“为”(或“为……所”)表被动①“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被天下人嘲笑。
’)②“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士卒们多数愿为他卖命。
)③“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恐怕被曹操抢了先。
)(司马光《赤壁之战》)第二类:用“被”表被动“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恨吗?)第三类:用“见”表被动“……徒见欺”(……白白地被欺骗)第四类:用“于”表被动①“受制于人”(被人控制)②“不能容于远近。
”(不能被邻里所容。
)(2)无标识的被动句:需要凭借文章的上下文来判断。
例如:①“韩信拜大将。
”(韩信被拜为大将军。
)②“予羁縻不得还”(我被羁押不得脱身返回)(《指南录后序》)③“兵挫地削”(军队受挫,土地被割让)(《史记·贾生屈原列传》)3.倒装句。
主要包括谓语前置、宾语前置、介宾短语后置、定语后置等四种类型。
第一,主谓倒置(谓语前置)。
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
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
①甚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译文:“你太不聪明了!”②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即:公子能急人之困安在?(《信陵君窃符救赵》)译文:“公子能为别人困难而急的地方在哪里呢?”第二,宾语前置。
【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格式:主语十否定词【不、未、无、莫、毋、弗】+宾语【余、吾、尔、自、之、是】+动词。
示例:①时人莫之许(《隆中对》)译文:“可当时的人并不赞许他(这么看)”②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译文:“邹忌不相信自己”③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齐桓晋文之事》)译文:“这样还不能称王天下,没有这样的事”④成语有:我无尔诈,尔无我虞(译:“我不欺骗你,你不欺骗我”)从上面的例句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否定句中宾语代词前置,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宾语必须是代词;第二,全句必须是否定句,即必须有否定副词“不、未、毋(无)”等或表示否定的不定代词“莫”,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否定词之后。
【2】疑问句代词作宾语前置(1)宾语在动词前面格式:主语十宾语【谁、奚、胡、何、曷、安、恶、焉】+动词。
①良问日:“大王来何操?”(《鸿门宴》)译文:“张良问(沛公)道:‘大王来的时候带什么(礼物)了?”’②问女何所思?(《木兰辞》)译文:“问女儿在思考什么?”③王曰:“缚者曷为者也?”(《晏子使楚》)译文:“大王问:‘绑着的人是干什么的?”④吾谁敢怨?(《捕蛇者说》)译文:“我敢埋怨谁呢?”⑤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译文:“况且把土石放置在哪里?”(2)宾语放在介词前面,作介词的宾语格式:主语十宾语【谁、奚、胡、何、曷、安、恶、焉】+介词十动词,或者:主语十疑问代词十介词十动词。
示例:①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译文:“哦!除了这样的人,我能同谁在一起呢?”②问:(君)何以战?(《曹刿论战》)译文:“(你)凭什么(与齐国)作战?”【3】陈述句中介词宾语前置格式:宾语十介词十动词。
①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叶公好龙》)译文:“用钩子来画龙,用凿子来雕刻龙”②余是以记之(《游褒禅山记》)译文:“我因此记下了这件事”③一言以蔽之译文:“用一句话来概括它”④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勾践灭吴》)译文:“楚国的战士没有谁不用一个抵挡十个来拼命作战的”⑤成语有:夜以继日,译文:“用夜晚来接着白天”此外,还有用“之”,“是”作标志的宾语前置。
第三,状语(或介宾短语)后置。
我们知道,在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谓语之后便是补语。
但在文言文中,处在补语位置的成分往往要将其视为状语来理解,即翻译时大多数时候要提到谓语前面去翻译。
(1)格式:动词十以十宾语(或:动词十代词十以十名词)。
①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张衡传》)译文:“用篆文山龟鸟兽的形状来装饰”②覆之以掌(《促织》)译文:“用手掌覆盖(蟋蟀)”(2)格式:动词十于(乎)+宾语。
①能谤讥于市朝(《邹忌讽齐王纳谏》)译文:“能够在集市上指出我的过错的人”②生乎吾前(<师说》)译文:“生在我的前面”第四,定语后置。
在现代汉语中,定语是修饰和限制名词的,一般放在中心词前,这种语序古今一致,在文言文中,除此情况外,也可以放在中心词后。
定语放在中心词后面,用“者”煞尾,构成定语后置的形式。
那么,在翻译的时候,要注意把后置定语提到中心词前面去翻译。
【1】格式:中心词十定语十者①楚人有涉江者(《刻舟求剑》)译文:“楚国有个(乘船)渡江的人”②村中少年好事者(《促织》)译文:“村中有个喜欢多事的年轻人”【2】格式:中心词十之十定语十者,①马之千里者(《马说》)译文:“能够行千里的马”②僧之富者不能至译文:“(那个)富有的和尚却不能到达”③石之铿然有声者(《石钟山记》)译文:“铿然有声的石头”【3】格式:中心语十之十定语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译文:“蚯蚓没有尖利的爪牙和强健的筋骨”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译文:“在朝廷做官(或居在高高的庙堂),就要忧虑老百姓的疾苦,退隐江湖远离朝廷(或身处遥远的江湖),就要为国君担忧”。
【4】数量词做定语多放在中心词后面格式:中心语十数量定语①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译文:“等到了陈这个地方,有六七百辆车,一千多名骑兵,数万名士兵”②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译文:“吃东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4.省略句。
省略句包括省略主语、谓语、宾语,还有介词.等等。
(1)省略主语。
如:A.(蛇)黑质而白章,(蛇)触草木,(草木)尽死。
B.旦日,客从外来,(我)与(之)座谈(2)省略谓语。
例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省略宾语。
例如:A.问(之)所从来(问渔人从哪儿来);B.便邀(其)还家(便邀请渔人到家中做客)(4)在文言文中,介词“于”和“以”常被省略。
介词“于”的省略,包括表处所和表对象两种类型。
A.表处所的,如出户望(于)南山,松生(于)石上,剑在其背。
B.表对象的,如古之圣人,其出(于)人也远矣。
介词“以”的省略。
如:晋太元中,武陵人(以)捕鱼为业。
5.习惯句式(或称“固定句式”)第一,表示疑问的习惯说法。
(.1)如……何;若……何;何如;奈……何这是三个意义相同的表示疑问的习惯说法,中间可以插入名词、代词和短语,可以译为“把……怎么样”、“对……怎么办”、“怎样对付(处置、安顿)”。
在句中,“如……何”翻译为“对……怎么样”。
例如:①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②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③吾欲之南海,何如?(《为学》)④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捕蛇者说》)⑤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2)“何……之有”是“有何……”的倒装,“何”一般作定语。
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有什么呢?”例如:①宋何罪之有?(《公输》)②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这种格式的反问语气较强烈,一般译为“难道有……吗”。
(3)“安……乎”、“安……哉”。
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怎么……呢”、“哪里……呢”。
例: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第二,表示比较的习惯说法。
“……何如……”、“……何若……”、“……孰与(孰若)……”以及“……与……孰……”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和(同、跟)...….相比,谁(哪个、哪样)……”、“……比……怎么样?”“孰若”,译为“哪里比得上”。
例如:①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吾孰与城北徐公美?第三,表示反问的习惯用法。
(1)“不亦……乎?”语气比较委婉,可译为“不也是……吗?”或“难道不……吗?”例如: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②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2) “何所”,表疑问的固定结构,是“所……者为何”的移位和压缩,可译为“……的(人、事、物)是什么”。
例如: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木兰诗》)(3)“何……之有”是“有何……”的倒装,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有什么……呢?”例:①宋何罪之有?(《公输》)②夫晋,何厌之有?(4)“无乃……与”,相当于“难道不是……吗”,例:无乃尔是过与?(《论语》)(5)安能、何能、何得,这三种固定结构一般翻译为“怎么能”。
例:①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②其妻日:“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第四,表示非此即彼的选择用法。
“非……则……”,“非……而……”,相当于“不是……就是……”,“不是……却”。
例:①非死则徙尔。
(柳宗元《捕蛇者说》)②非字而画。
(《促织》)第五,表示推测、揣度、商榷的习惯说法。
“得无……乎”“无乃……乎”意思是“该不会/莫不是/莫非/恐怕/岂不是/只怕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