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湿疹

湿疹

湿疹治疗湿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炎性皮肤病,以皮疹损害处具有渗出潮湿倾向而故名。

该病病程迁延难愈、易复发。

【临床表现】湿疹临床症状变化多端,根据发病过程中的皮损表现不同,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三种类型。

急性湿疹的损害多形性,初期为红斑,自觉灼热、瘙痒。

继之在红斑上出现散在或密集的丘疹或小水疱,搔抓或摩擦之后,搔破而形成糜烂、渗液面。

日久或治疗后急性炎症减轻、皮损干燥、结痂、鳞屑,而进入亚急性期。

慢性湿疹是由急性、亚急性反复发作不愈演变而来,或是开始时即呈现慢性炎症,常以局限于某一相同部位经久不愈为特点,表现为皮肤逐渐增厚,皮纹加深、浸润,色素沉着等。

主要自觉症状是剧烈瘙痒。

湿疹虽有上述的共同临床表现,但不同部位的湿疹,其皮损形态也有一定差异。

如外耳道湿疹易伴发真菌感染,乳房湿疹常见于哺乳期妇女,常有皲裂而伴疼痛。

肛门、阴囊湿疹常因搔抓、热水皂洗而至急性肿胀或糜烂。

小腿部湿疹常致溃烂,不易愈合等。

除上述以外,在临床上还有部分表现寻常的特殊型湿疹,如继发于中耳炎、溃疡、瘘管及褥疮等细菌性化脓性皮肤病的传染性湿疹样皮炎、对自体内部皮肤组织所产生的物质过敏而引发的自体敏感性湿疹。

婴儿湿疹好发于满月后婴幼儿期,常对称发生在手背、四肢伸侧及臀部。

皮损形状似钱币的钱币状湿疹。

【病因及发病机理】 湿疹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相当复杂,涉及体内、外多种因素。

是发生在皮肤的一种迟发型变态反应。

本病常发生于具有过敏素质的个体。

凡有此素质的人,对体内外各种致敏物质,如食物中蛋白质,尤其是鱼、虾、蛋类及牛乳,还有化学物品、植物、动物皮革及羽毛、肠道中寄生虫,感染灶等的作用较正常人容易发生过敏反应。

有的甚至连日光、风热、寒冷等物理刺激皆可诱发湿疹。

此外,湿疹的发生,有时还可能与神经功能障碍、内分泌失调、消化不良、肠道疾病、新陈代谢异常等有一定的关系,总而言之,湿疹的发病是诸种因素相互作用所致。

临床上也可见到,坚持锻炼身体或环境的改变,使湿疹病损减轻或自然消退。

其易复发原因与患者敏感性增高及致敏物质的多源性密切相关。

中医对本病的命名因部位不同而不同,如“浸淫疮”相当于泛发性湿疹,“面游风”相当于面部湿疹,“旋耳疮”相当于耳部湿疹,“乳头风”相当于乳头湿疹,“脐疮”相当于脐部湿疹,“绣球风”、肾囊风”相多于阴囊湿疹,“四弯风”相当于肘窝与膝窝湿疹,“鹅掌风”相当于掌部湿疹,有的掌部湿疹以皲裂为主要表现,重者可裂的皮开肉绽,奇痒难忍,连手都不能弯且曲,称为皲裂性湿疹。

“湿臁疮”相当于小腿湿疹,又称淤积性湿疹。

“肛门圈癣”相当于肛门湿疹。

祖国医学认为湿疹是由于禀性不耐,风热内蕴,外感风邪,风湿热邪相搏,浸淫肌肤而成。

其中“湿”是主要因素。

由于湿邪粘腻、重浊、易变,故病多迁延,形态不定。

而慢性湿疹是由于营血不足、湿热逗留,以致血虚伤阴,化燥生风,风燥湿热郁结,肌肤失养所致。

于掌部湿疹皮开肉绽,奇痒难忍,连手都不能弯曲”等症状【诊断与鉴别】 主要根据病史及临床表现特点,诊断较容易。

急性湿疹皮疹表现为多形性、对称分布,倾向渗出;慢性型皮损呈苔藓样变;亚急性损害介于上述两者之间。

自觉瘙痒剧烈;容易复发。

对特殊型湿疹应注意其独特临床症状,诊断也不困难。

慢性湿疹需同神经性皮炎鉴别,神经性皮炎先有瘙痒后发皮疹。

苔藓样变明显,皮损干燥、一般无渗出、无色素沉着。

好发于颈项、骶部及四肢伸侧。

可耐受多种药物及理化等刺激。

【一般治疗】目前西医对湿疹尚无特效疗法,多采用对症治疗。

以内服抗组胺药物治疗为多,如苯海拉明、非那根、扑尔敏、赛庚啶等,既可单用或联用,还可与镇静药、维生素C等合用。

外用药剂型依据临床皮损表现而定,如红肿明显,渗出多者应选溶液冷湿敷,红斑、丘疹时可用洗剂、乳剂、泥膏、油剂等;呈水疱、糜烂者需用油剂;表现为鳞屑、结痂者用软膏;若苔藓样变者多择泥膏、软膏、乳剂、涂膜剂、酊剂及硬膏等。

【独特疗法】我所近年来采用内服“湿毒清浓缩颗粒”,每晚睡前开水冲服一包;配合外用肤康净洗剂治疗,收到满意效果。

对局限性慢性湿疹,我所近年来采用皮炎灵封闭液皮下浅层注射封闭治疗,收到满意效果。

7——10天一次,一般三次即可痊愈。

【注意事项】尽量寻找发病原因并去除之,注意调整饮食,忌食辛辣刺激,避免进食易致敏的物品,如酒类, 海鲜贝类食物应禁用、以清淡饮食为好;尽量减少外界不良刺激、如手抓、外用肥皂、热水烫洗等;衣着应较宽松、轻软,避穿毛制品或尼龙织品。

尽量避免较长时间或短期大剂量外用使用皮质激素类药物,因为较长时间或短期大剂量外用激素制剂,还会成瘾导致药物依赖性皮炎。

其副作用表现约有20多种:最常见的是用药后病情迅速好转,持续外用一段时间,一旦停药后,在一两天内用药部位(特别是面部)可发生赤红、触痛、瘙痒、裂口、脱屑,以致发生脓疱,原发病变加重,又称之为反跳性皮炎。

当重新涂用激素后,上述病情很快好转或消失;如再停药,反跳性皮炎再发,而且比以前更严重。

患者为了避免停药后的痛苦,完全依赖于涂用激素。

几个月或几年之后,皮肤明显变薄,毛细血管扩张,有时出现紫癜等,特别是在面部可出现更深的持续性红斑。

涂用时间越长、产生反跳性皮炎也就越重。

可使皮肤变薄、脆弱、萎缩、毛细血管扩张、紫癜、真菌感染、痤疮样皮炎等。

变得易受损伤;还可出现轻度多毛、多汗、皮下出血和伤口愈合困难等。

尤其是下面一些皮肤病更不适宜使用以上所述激素类制剂。

如果长期或短时间大剂量注射或内服地塞米松、康宁克通、强的松等皮质类激素药物治疗,还可引起肥胖、多毛、痤疮、血糖升高、高血压、钠潴留、水肿、血钾降低、月经紊乱、骨质疏松、无菌性骨质坏死、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併发症。

对肾脏也可造成一定损害,如加重肾小球疾病蛋白尿、加重肾小球硬化、易致肾钙化或结石,诱发或加重肾脏感染性疾病、引起低钾性肾病等。

还会引起机体糖、蛋白质、脂肪及水电解质等一系列物质代谢紊乱,破坏机体的防卫系统和抑制免疫反应能力。

病人还必须牢记过敏原,避免食用或接触,而至病情加重。

如果有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因使用皮质激素类药物,并对激素产生了的依赖性,停药后原发病变反跳加重与继发的副作用,可使患者产生很大的痛苦,医生与患者家属应做好患者的思想工作,对激素的作用及副作用要有充分的认识,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

并在正确选择治疗药物和逐渐减量直至撤除停用皮质激素的情况下,选用对抗以上副作用和不良反应的方法与中药。

达到安全彻底治愈疾病的目的。

病人还必须牢记过敏原,避免食用或接触,而至病情加重-------------------------------------------------------------------------------湿疹本病是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一种具有明显渗出倾向的皮肤炎症反应,皮炎多样性,慢性期则局限而有浸润和肥厚,瘙痒剧烈,易复发。

[主要临床表现]本病是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一种具有明显渗出倾向的皮肤炎症反应,皮疹多样性,慢性期则局限而有浸润和肥厚,瘙痒剧烈、易复发。

[主要临床表现]皮疹形态为多形性、弥漫性、对称性,急性渗出则有浸润肥厚,病程不规则反复发作,瘙痒剧烈。

[治疗原则]1. 去除病因,避免各种外界刺激。

2. 抗组织安药物。

3. 维生素类。

4. 皮损渗出明显可用3%硼酸溶液湿敷,感染局部及全身加用维生素治疗。

[护理重点]1. 按皮肤科一般常规护理。

2. 避免鱼、虾、浓茶、咖啡、酒类、麻辣食物等。

3. 剪短指甲,婴儿可带手套,防止搔抓。

4. 内衣应宽松,勿穿丝毛及化纤内衣。

湿疹预防不难根治难林弘谕 (2002-04-10)当谢端清发现他身上的红疹奇痒难耐,找家庭医生不果时,只好求助皮肤中心的专科医生。

专科医生告诉他,那是工作压力造成的,多数像他这个年龄的人,也有同样的病症。

拿药回家,涂了两个星期,病情没有好转,四肢的痕痒,让他多夜失眠。

后来,他找中医治疗,医师告诉他,他得了湿疹,一种不容易彻底诊治的皮肤病。

他从事教学工作,35岁,经过中医的诊治后,病情虽然好转,但是经过一年的治疗,红疹不见了,四肢所留下的疹斑,偶尔也会痒起来,不得不继续涂药膏止痒。

湿疹的病因有:外因性和内因性在潮湿闷热的气候中,湿疹患者最难受。

如果红疹长在显眼的部位,更影响社交与工作。

如果长在隐秘之处,突发奇痒,更不好意思在众目睽睽之下搔痒。

通常,湿疹对称分布,反复发作,急性期皮疹是以红肿、水泡为主,中性期皮疹是以潮红、落屑为主,慢性期则以表皮增厚、落屑为主,皮肤干而不湿。

湿疹的病因相当复杂,患者多具有过敏性体质,无论是中医或西医,都可分为外因性和内因性。

西医的外因性湿疹指的是碰到刺激性、过敏性物质所引起者,内因性湿疹更是与自身体质有密切关系。

因此,举凡清洁剂、防腐剂、植物、药物、染料、动物性蛋白质食品、香料、食物添加物等等,都可能是引发湿疹的病因。

有些患者因压力与情绪等因素,也会得湿疹。

中医则认为湿疹与“湿”相关,内因性湿称为内湿,是指肠胃功能不佳,食物不能充分消化吸收,形成湿浊之气停留在体内,日子一久,渐成湿热体质。

急性湿疹多属中医所谓的“湿热”型患者,患部皮肤红痒、水泡渗液,容易口渴、心烦、便秘,小便深黄量少等,中医多会配给清热除湿汤加以治疗。

慢性湿疹患者要注意“脾虚夹湿”偏湿者皮肤的水泡较多,搔后泡破渗出黏体,患者会有疲倦、胃口欠佳等症状,中医以除湿止痒汤治疗。

慢性湿疹患者要注意“脾虚夹湿”的问题,病情日久,患者皮肤会呈现暗淡不红、渗液少、有淡黄色的脱屑或结痂的斑片,脸色也较苍白,胃口不好、腹胀、排便稀软,中医多采用除湿胃苓汤治疗。

此外,也有部分慢性湿疹患者属于“血燥”型,皮肤会变得粗糙、肥厚,表面有抓痕、血痂,肤色暗淡甚至有色素沉淀。

中医建议,湿疹患者应避免喝酒、咖啡、辛辣刺激与油炸的食品,饮食应清淡,多吃水果蔬菜。

榴莲、芒果、龙眼、荔枝等属热性水果少吃,以免病情“火上加油”。

患者可多吃绿豆、冬瓜、莲子、苦瓜等清热利湿食品。

急慢性湿疹治疗经验湿疹是一种常见的过敏性炎性皮肤病。

先师赵炳南老大夫强调,要根据湿疹的临床表现,审证求因,辨证论治,不但对成人的急性湿疹有丰富的治疗经验,而且对婴儿湿疹也颇有心得。

急性湿疹的临床表现为发病急,病程短,局部皮肤初起红斑,潮红,佩热,肿胀,继而红斑上出现散在或密集丘疹或水痘,渗液流津,瘙痒不已。

重者伴有身热,口渴,心烦,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质红,苔薄白或黄,脉弦滑或弦数。

证属湿热内蕴,热重于湿,郁于血分发于肌肤,应以清热利湿佐以凉血为治。

方用龙胆泻肝汤加减:龙胆草、黄芋、丹皮各10克,白茅根20克,生地15克,银花10克,车前草20克,生石膏30克,六—散30克。

水煎服。

加减:若身热,口渴,心烦等全身症状明显者,可加羚羊角粉0.2~0.3克(或用生玳瑁3克)。

痒重者加白藓皮、地肤子各10克;大便秘结者可加川军6~10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