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行网格化管理提高精细化程度
随着荆州区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传统城市管理方式与管理效果的矛盾日益凸显,主要表现在:工作指标量化、细化不足,人员职责不明确,队员积极性难以调动,日常工作管理不到位,习惯于以集中整治代替长效管理,这些弊端直接影响了执法效能。
如何建立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长效管理机制,激励全体执法人员最大限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改变城市管理方式,从而实现城市管理精细化的管理目标,便成为摆在城市管理改革之初亟待破解的难题之一。
今年春节以后,区委、政府加大了科局包路的工作力度,主要是突击解决重要活动和大型检查中存在的城市管理问题,先由城管局对城市秩序进行兵团式作战的集中整治,科局集中时间协助社区打扫卫生,短期效果非常明显,检查活动结束后迅速反弹。
科局、镇办和社区调集各种资源,想尽各种办法搞短期行为,社会反响很大,公开指责我们搞形式,次数多了,市民极不配合,城管局感到处境尴尬。
8月份全市开展“城管行动”以来,在市、区两级党委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荆州区积极响应“学株洲,见行动”的号召,借机造势,立足本职,开拓创新,根据荆州区的实际情况,为构建长效机制,提高精细化程度,在全市的“城管行动”中对城市网格化管理进行了有益探索和实践。
一、加大宣传力度,营造浓厚氛围
为了营造良好的执法环境,减少群众对立面,我们对宣传工作一直非常重视,不放过任何一次可以宣传的机会,尤其是在大型执法活动现场,我们在采取强制措施之前,往往利用不同形式进行教育,上门做工作起码都在三遍次以上,往往在多次教育无效后,我们才使用行政强制措施。
部分市民在我们春风化雨做工作时不关注,在采取强制措施时就看热闹起哄,甚至围攻谩骂城管队员,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冷静应对,认真“说事”,把不利变为有利,把群众围观当作城管法规宣传的最佳课堂。
我们告诉市民,如果没有城管队伍的管理,城区将会垃圾成堆,城管队伍如果一天不上路,城区的主次干道将会被游商小贩堵塞,针对市民认为我们在各种节庆、迎检等大型活动时突击整治是搞形式,我们的队员就不厌其烦地告诉这些市民,以前一年搞两、三次形式,是迫于条件限制,现在社会各方面不断重视和支持城市管理,政府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而发展到天天“搞形式”,我们的城市管理标准不正是通过这些活动得到了提高吗?老百姓不是每天享受到了高质量的城市生活环境了吗?听了这种通俗易懂的解释以后,通过“形式”前后切实的体会和对比,他们认识到所谓的城市管理“面子工程”其实就是城市管理常态化的具体体现,是百姓民生的迫切需要,这样的形式越多,老百姓的利益也就越有保障。
通过上述另辟蹊径的宣讲方式,老百姓大多数能够理解城市管理的重要性,设身处地地感受到了城市管理与自身生活息息相
关,纷纷要求政府建立长效机制,巩固整治成果,并建议我们要把人放在路上,天天严管。
此氛围之下,我们认为,荆州区实施更高标准管理的条件已经具备,城市网格化管理势在必行。
二、科学划分网格,建立信息资料库
我们结合环卫市场作业化前期基础数据的调查摸底,将城市管理的主要对象按“部件”和“事件”进行详细分类,经过编码、定位,把所有设施和发生的问题,标注在专门的网格化地图上。
我们以社区为基础,将主城区36条主次干道和204条背街小巷划分为33个网格,落实到以街道社区为基础的单元网格中,一旦发现问题,就会被网格管理人员迅速、精确地记录和确定下来。
这个资料库,是区城市管理信息共享平台,也是网格化管理的基础。
按照“条块结合、重心下移”的工作原则,在这个大平台上,区、镇办、社区三级之间的信息可以互联共享。
具体做法是:一、建立路籍档案。
执法人员严格按照一户一卡、一店一牌、一路(街)一册的标准对辖区1000多个门店按路段分册建立路籍档案,档案中明确各门店的店名、门牌号码、门前面积、经营内容、法人代表及其联系方式,确定管理标准。
对门店、单位更新的,做好提档升级规划记录。
门店业主每一次违规,均由网格队员在路籍档案上详细记载,并让管理相对人和网格队员同时签字认可,作为处罚依据。
实施路籍档案管理,增强了队员的工作责任心,一看便知队员是否对违法行为进
行管理,管理效果如何,违法行为是否记录,促使城市网格化管理向制度化、规范化、精细化发展。
二是制作公示牌。
将辖区划分若干责任区段,在每个网格临街醒目的位置和小区楼栋内将镇办、社区、城管、管理人员、科局、协管员的姓名和电话以及工作内容公示在责任牌上,每天进行巡查,主动接受群众投诉和监督,便于及时处理各类违法违规行为。
三是明确管理标准。
在路籍档案中,我们明确一店一个招牌、一个管理标准,不搞一刀切,避免“格式化”管理。
尤其是对餐饮行业,我们明确其店招与周边建筑物相协调、经营物品不许出店、门前无乱倒垃圾、不准乱牵乱挂,路段人员依据此标准每天对该店进行监督、管理,防止其出现违规行为等,细化了工作标准,便于路段管理人员操作和管理。
目前,我们已经完善了各类资料库中子单元数据的前期收集和整理,实现了该资料库与社区管理档案的对接。
三、整合部门职能,搭建网格化平台
一方面,网格化管理建立了一个“闭合”的处置流程,形成了由网格监督员到指挥中心,由指挥中心到执法人员落实解决,再进行处理结果信息反馈的完善工作程序,由于发现、指挥、处理、反馈等管理环节有机衔接,有效保证了责任的落实,基本做到对发现的问题能找到责任部门,需协调的问题能明确牵头单位,绝大多数登记的问题能在规定的时限内得到有效处置。
另一方面,通过网格化平台,建立条块结合的管理系统,促进了条与块的协同配合,我们会同相关
部门及试点的东城和西城街道办事处,签订网格化责任书15000份,订立网格化管理责任牌和网格单元责任牌1300余块,建立网格员与社区工作人员、网格内居民小区各楼栋长例会制度,定期研究解决需要进一步界定条块职责的疑难杂症,对属于城管、住建、交通、治安等“条”的职能但涉及多个部门的问题,研究形成整治方案;对属于以“块”为主解决、由“条”配合的问题,积极协调落实。
同时,对于信访投诉、新闻监督等途径反映过来的问题,也能通过这个平台及时得到处置,使城市管理行为始终置于外部监督之下。
四、加强过程管理,提高质量效率
硬件建设完毕后,我们从健全考核机制、加大考核力度着手,注重了网格化管理工作规范化建设和对问题处置能力的提高。
一是依据路籍档案确定的管理标准,给考核人员配备摄像机、数码相机等执法装备,每天全面检查或个别抽查路段管理情况,检查结果由被考核网格长和检查考核人员签字,每周通报。
此外,我们还对队伍作风纪律,队容风纪,依法行政等方面进行严格考核,依据业务工作、考核标准进一步规范细化了对各执法中队的城市管理日巡查制度,加强了督察考评,提高了工作质量和效率。
二是细化、完善《城市网格化管理工作检查考核办法》、《城市网格化管理工作月度考核标准》,把城区路段划分为红、黄、蓝三个等级进行打分,使考核更具有操作性,使考核结果更加公平、公正。
三是创新考核方式。
考核主要采取“一记二录三查四追”:“记”就是考核专班人员每天采取徒步巡查的方式对各网格进行考核,专班人员做到对各网格内每个门店和每个单位城市管理情况要书面记载;“录”就是对网格内管理情况实施照像,登记在册,每周例会点评,并作为奖惩的主要依据;“查”就是对检查情况进行通报,表彰先进,批评落后;“追”就是对在网格化城市管理工作中责任心不强、到岗不尽责、应付差事等工作漂浮的网格队员不放过,对督办通知和存在的问题解决不力、不到位的不放过,对风纪不整、不文明执法和未按照网格化管理细则和工作标准进行的不放过。
2010年10月至今年8月,特别是在迎接省城市管理检查期间,试点范围内登记问题1700多件,办率超过98%,日均办结数和问题结构趋于稳定,月办结率已由最初的83%上升至95%,在问题发现和处置上也呈现月结案率逐步提高的特点。
办结率的提高促进了城市管理水平的提高,市容市貌进一步改观,城市管理问题投诉数量明显下降。
其中,第九网格内的通惠桥网格单元市容环境综合测评进入全区优胜行列。
在文明社区考评中名列前茅,被市城管局评为“四城同创先进社区”。
荆州区的城市网格化管理,在区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经历了科局包路、门前三包和网格化管理的演变过程,完成了城市管理模式由线到面的转变,改变了由城管局单打独斗、孤军奋战的局面。
我们深深体会到,城市网格化管理必
须有党委、政府的重视支持,政府管理城市的主导作用不能模糊,长效管理机制离不开市民的参加配合,主体地位不能缺失,城管局是政府管理城市的专业队伍,主要作用不能削弱。
尽管我们的城市网格化管理只处于起始状态,网格化管理在长效机制和精细化管理方面的作用已经比较明显,但方法仍然比较原始,手段仍然比较落后,科技含量仍然不高,如果能在现有网格化基础上,迅速实现数字化城管,我们的管理效果将会更加明显,我们的城市面貌将会发生更大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