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外国近现代建筑史

外国近现代建筑史

绪论一、思考1、现代建筑的地位2、近现代建筑中的复古主义建筑思潮原因、过程、结局及其影响3、近现代建筑的形式与建筑艺术的关系4、现代建筑大师在现代建筑运动中的作用二、背景1、历史背景1)工业革命:促使社会生产关系变革2)资产阶级革命:克服封建传统教条,传播了资产阶级启蒙思想2、建筑领域背景1)新材料新技术与新建筑类型的出现:工业革命的结果2)建筑思潮开始转变:资产阶级革命的结果三、近现代建筑史断代及发展线索世界史划分:近代史1640 英国资本阶级革命1871 法国巴黎公社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阶段1917 俄国十月革命垄断资本主义阶段1、第一阶段----复古主义思潮时期18世纪50年代至19世纪50年代·建筑上的复古主义思潮:法国:古典复兴,英国:浪漫主义,美国:折衷主义·新材料新技术以及新设计思想的大量运用·现代意义上的城市规划2、第二阶段----新建筑运动的初期19世纪50年代至20世纪20年代·两大策源地欧洲:工艺美术运动,新艺术运动,维也纳学派与分离派,德意志制造联盟美国:芝加哥学派,草原式住宅·两大倾向浪漫主义(英):保守工业革命---万恶之源---中世纪田园风光理性主义(德):理性工业革命---工业化---标准化、大量化3、第三阶段----现代建筑运动的高潮时期20世纪20年代至20世纪60年代·多种流派:野兽派、主体主义、表现主义、未来主义、风格派、意大利理性主义、构成主义·四个大师格罗庇乌斯Groupius 德国密斯Mies 德国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 法国、瑞典赖特Wright 美国·建筑理论1)重视建筑功能2)注重空间3)抽象的形式4、第四阶段----现代建筑走向多元20世纪60年代至今·建筑潮流1)对现代主义的修正典雅主义、粗野主义、富技派、象征主义2)对现代主义的反动后现代主义,解构主义3)第三条道路寻求意大利新理性主义·建筑现象建筑实践---个性化建筑理论---多元化第一阶段:现代建筑启蒙时期第二阶段:现代建筑探索时期第三阶段:现代建筑高潮时期第四阶段:现代建筑流变时期第一章复古主义建筑思潮时期(18世纪下半叶----19世纪下半叶西方建筑)1.1复古主义建筑思潮一、概述:1、定义:复古主义建筑思潮是指18世纪下半叶起,欧美先后留下的古典复兴、浪漫主义、折衷主义的统称。

它是该时期建筑创作的主流,其特征是借用古典语汇来适应政治变革或商业文化2、原因:从古代建筑遗产上寻求思想上的共鸣3、背景:1)政治上:资产阶级的启蒙运动古典—资产阶级准则人性论—自由平等博爱2)技术上:新旧技术交替,新技术逐渐占上风4、历史进程:文艺复兴--------------------复古主义思潮------------现代建筑建筑原则性确立过渡、原则性不清楚原则性强5、发展过程:古典复兴:18世纪60年代浪漫主义:18世纪50年代折衷主义19世纪20年代(追求利润,商品化)古典复兴:正统、主流、公共建筑对资本主义的赞扬浪漫主义:怀旧情绪,农民小资、住宅、田园风光,对商品化的憎恨二、古典复兴Classical Revival 新古典主义18世纪60年代起源于法国后波及欧美的文艺思潮1、背景1)启蒙运动(百科全书派)2)美术考古运动:温克尔曼《古代艺术史》3)对古典主义的反抗2、古典复兴与文艺复兴时期古典主义的区别3、特征1)借助古典的建筑语汇来表现新兴资产阶级的理想,在建筑中,追求雄伟、宏大,较少的神学气息2)摒弃了古典主义的清规戒律,特别是横三竖五的构图法,作品较接近于希腊罗马的原貌3)在古典的继承上,法国较多的借鉴了拉丁古典,英国、德国则较多的借鉴了希腊古典,美国则均有借鉴4)注重理性与科学性、民主与科学4、作品罗马复兴1)巴黎万神庙(法,1755--1792)·苏夫洛设计,高71m·希腊十字+坦比哀多+门厅纯净、清灵2)星形广场凯旋门(法)·第度凯旋门的翻版·49.4mX44m3)美国国会大厦·沃尔特设计·型制:万神庙+坦比哀多4)英国爱丁堡中学·布局:雅典卫城翻版(高低错落)5)大英博物馆·型制:单层爱奥尼柱廊、山花6)柏林宫廷剧院(德)·辛克尔设计·主次分明,层次清晰,严格对称7)柏林勃兰登堡门(德)·型制:雅典卫城出门+罗马式女儿墙三、浪漫主义(Romanticism)18世纪下半叶起源于英国后波及欧美的文艺思潮,在文化和美术领域取得突出成就,但对建筑影响较小1、背景:直接:对产业革命后一系列社会问题的不满间接:①唯心主义哲学夸大主观作用②空想社会主义③对中世纪文学的兴趣,引起对中世纪文化和古迹的关注民族主义思想反映2、发展过程:从英国为主,分两个阶段1)先浪漫主义时期,18世纪50年代至19世纪30年代向往田园风光(中世纪),自然经济—逃避现实模仿中世纪寨堡和哥特风格,追求非凡趣味和异国风情3、特征1)夸大艺术创作中主观情感的作用(类表现主义)2)重视继承中世纪传统,借用中世纪的城堡,哥特建筑语汇,所以也称哥特复兴,口号:回到中世纪3)强调回归自然,口号:回归自然4)建筑形式上,尽量延长与现实的距离,除借用中世纪语汇,还广泛吸收东方(中国、伊斯兰、印度)的建筑形式4、作品1)封蒂尔修道院 1796—1814·中世纪寨堡的再现,模仿中世纪2)英国国会大厦—西敏宫1836—1868·穿着浪漫主义外衣的古典主义建筑·最初按古典主义风格设计·顶层钟塔及竖向3)布赖顿皇家别墅1818—1821·吸收了印度伊斯兰建筑语汇四、折衷主义(Eclecticism)集仿主义19世纪20年代起,在欧美盛行一种建筑思潮,以西欧为主,北美及殖民地也有影响1、起源:1)资本主义商业规律的体现2)在古典复兴和浪漫主义之间进行调和2、特征:1)选择各种体系而形成的一种符合思想体系2)“没有理由从过去的式样中选取一种而排斥其他”3)在建筑表现形式上窗户形式多样组合装饰体系不受限制,过分强调装饰自由与构图的随意性3、作品1)巴黎歌剧院·古典主义构图影响·巴洛克式的细部装饰·扁平的穹顶,希腊式山花·柱的组合方式(标新立异)2)伊曼纽尔二世纪念碑·造型:宙斯祭坛+巴洛克曲线1.2资本主义初期西方建筑的新材料、新技术、新类型和新设计思想一、新材料1、钢铁1)赛汶河上的筑铁桥(1775—1779)·第一座生铁的桥梁2)第二座大跨度桥,(英1793—1796)·72m3)法兰西剧院铁屋架(1786)·第一座生铁建筑4)布赖顿,皇家别墅(1818—1821)·铁柱5)埃菲尔铁塔(1889)·设计人:工程师古斯塔夫·埃菲尔·高328m—工业革命纪念碑·引进了一种新的美学观·现代建筑2、铁+玻璃1)巴黎旧王宫,奥尔良廊(1829—1831)·局部采用·古典的厚重与新技术的轻盈2)巴黎植物园温室(1883)·全部采用3)伦敦海德公园,世博会水晶宫,(1851)·帕克斯顿(Paxton,花匠)设计·长1851英尺·第一座现代建筑·1936年毁于大火·里程碑3、混凝土1)1824,英国阿斯普丁,发明了波特兰水泥2)1867,法国莫尼埃,铁丝网水泥花盆(且申请专利)3)1884,德国一家公司购买莫尼埃专利,试做了第一批钢筋,混凝土构件4)1892,埃纳比克,水泥中配钢筋优化,最佳配置5)1928,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技术贝瑞使用钢筋混凝土,混凝土开始大规模使用二、新技术1、框架、桁架及拱桁架世博会:埃菲尔铁塔巴黎机械馆(大跨度),1889三角拱的初次运用框架:1854,纽约哈帕兄弟大厦,五层铁框架1883—1885,芝加哥家庭保险公司·设计人:詹尼,芝加哥学派创始人之一·第一座现代框架建筑·功能三段式:商店层、办公层、设备层2、升降机、电梯1)蒸汽升降机18532)水力升降机18673)电梯1887建筑对技术的滞后效应三、新建筑类型1、博览会1)1851,英国,伦敦水晶宫2)巴黎世界博览会2、图书馆法,拉布鲁斯特1)圣日内维芙图书馆1843—1850·两跨钢架·内外差别大,公然暴露铁框架结构·结构上第一次采用钢铁作为连续支撑拱券,世界上最早采用钢铁拱支撑的巨大公共项目·反应了时代交替期间建筑思想上的模糊与混乱3)国立图书馆3、百货商店:以仓库的形式为基础,纽约华盛顿商店,巴黎廉价商场4、火车站,码头四、新设计思想1、布隆代尔(Blondel,1705—1774,勃隆台)洛可可—新古典主义时期建筑师1)生平:经历了洛可可与古典复兴两个时期,从事建筑教育及建筑理论研究工作,但是一位古典主义理论家2)概述:编写建筑史,在维特鲁威三原则基础上又提出了“空间”概念、“风格”问题2、布雷(E.L.Bonllee,1723—1799,部雷)1)生平:布隆代尔学生,较为激进,有革命思想2)建筑思想:·首称建筑艺术的首要原则是看出匀称的立体形象,诸如立方体、金字塔体、球体等·建筑的效果在于光,光与几何形体的结合,建筑是巧妙而逐一的安排3)作品:牛顿纪念馆、伟人像陈列馆4)风格:·追求雄伟壮观,表现了昂扬的英雄主义3、列杜(C.N.Ledoux,1736—1806)1)生平:布雷的学生,建筑思潮明显反映出上面两个人的观点,矶崎新以之为师2)建筑思想:·强调基本几何形体构图,取自柏拉图体·突破了尊卑雅俗的陈腐观念,将创作活动扩大到社会下层·探讨了建筑的象征性及象征手法3)作品:关卡,40250个维莱特城门农村公安队宿舍王家盐场(钙盐城)4、迪朗(J.N.Durand,杜朗)1)生平:布雷的学生2)建筑思想:·把圆看作是理想的平面形状·探索固定的平面与立面的类型置换组合,以解决经济适用问题·使用坐标纸设计1.3资本主义初期的城市问题及对城市规划的探索一、城市问题及解决方案1、背景:工业化—城市化,人口膨胀2、问题:1)环境恶化,交通混乱,分区混乱,疾病传播2)传统城市美学破坏3、解决方案:1)城市集中2)城市分散二、空想社会主义者对城市的设想1、起源:16世纪莫尔提出乌托邦乌托邦的内容:每个城市规模不大,相距不远,不能远离农村,亦工亦农,城市有公共食堂,医院,仓库,街道宽60m2、傅立叶“法郎吉”·思想基础:人性论·内容:人数限定,1500——2000人人际关系:情感吸引力,使之融洽产业形态:农业为主,兼轻工业城市形态:中间设公共活动场所(食堂、图书馆、花园等)凡尔赛宫布局街道不露天3、欧文“新和谐村”·思想基础:空想的社会主义·内容:人数:300——2000人经济形态:土地公有,财产公有,劳动成果平均分配;自给自足,计划经济城市形态:正方形或长方形布局,中央有长方形大院·实践:美国印第安纳州4、空想社会主义城市设想的意义·将城市建设和经济制度联系在一起,从更为广阔的社会改造角度出发,给整个欧洲的现代运动以直接的推动力·主张城市规模不宜过大,接近农村,促进城乡结合,对于消除原城市中各种弊端有一定的启发性·重视城市居民的公共生活和集体生活,建立了各种公共设施,完善社会福利事业,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三、巴黎的改建1、概况·1853年·欧斯曼(巴黎行政长官)目的:装点帝国首都从市中心迁出平民拓宽道路,疏导城市要道2、主要内容1)道路系统:环形放射+两个大十字2)市中心分散成区中心3)林荫大道、中央公园,绿化带——点、线、面结合4)整齐与高标准建筑5)改善市政建设3、实施效果城市美学大为改观未能解决城市有机发展问题四、田园城市1、概况·19世纪末(1898)·霍华德(英国社会活动家)《明日花园城市》2、内容·城乡结合·土地集体所有,使用者付租金·城市规模应加以控制·城市形态:中央公园,公共设施6条主干道从中心放射3、实践·莱奇华斯,距伦敦50公里·韦林一、工艺美术运动1、2、起源与发展3、主张与表现1)强调手工艺,明确反对机械化生产,建筑就地取材2)提倡哥特风格,建筑设计上讲求“田园化”风格3)装饰上反对矫揉造作,推崇自然主义和东方装饰4)强调功能性为主要考虑,突出功能第一原则,实用美观相结合5)强调设计为大众服务而不是小众服务,艺术家的社会责任感4、代表人物与作品1)威廉·莫里斯2)菲利普·魏布红屋1859——1860,英国肯特郡非对称布局,功能良好完全没有表面装饰红色砖瓦+承重结构+装饰效果——强调功能,自然主义装饰,哥特风格建筑结构完全暴露哥特细节内部所用用品风格统一5、评价(工艺美术运动的意义)1)可贵的探索2)对工业化的反对和机械的否定,使之不可能成为主流风格3)自身具有局限性,矛盾性二、新艺术运动1、概况:定义:19世纪末,20世纪初,起源于比利时的布鲁塞尔,后波及欧美亚的一次影响相当大的装饰艺术运动领袖:凡·德·费尔德2、起源与发展起源:直接受英国工艺美术运动的影响直接目的:解决艺术品的风格问题发展过程:1895,巴黎萨穆尔·宾“新艺术家”1896,德国青年风格1892,布鲁塞尔都灵路12号宅,维克多·霍塔3、主要与表现1)建筑上特征主要表现在室内,外形较为简单2)强调创新3)在手工艺和机器方面,致力于复兴手工艺和应用技术,但并不排斥机器,寻找机器工业与手工艺的结合点4、代表人物与作品1)维克多·霍塔都灵路12号宅,布鲁塞尔人民宫2)青年风格派主要据点:慕尼黑主要建筑活动:达姆施塔特1901—1908 现代艺术展览会作品:路德维希展览馆(奥布里奇)5、评价1)思想上的超前性与启发性2)形式上表现出纯艺术形式的惰性,本质上是“为艺术而艺术”的运动三、维也纳学派与分离派1、概况定义:19世纪90年代,奥地利受到新艺术运动影响而产生的现代建筑组织,创始人为维也纳学院教授瓦格纳,口号:只有新学工才有新建筑;分离派是从维也纳学派部分成员中分离出来的一个更为激进的组织,宣称与过去的传统决裂,但其基本主张与维也纳学派一致2起源与发展:1895年,奥托·瓦格纳发表《现代建筑》一书,1897,维也纳二批前卫的艺术家与建筑家组成“奥地利美术协会”、自称分离派,口号:“为现代的艺术,为艺术的自由”3、主张与表现1)具有工业时代建筑观·只有新工学,才有新建筑,新用途,产生新形象2)装饰上力求简洁,主张集中装饰,甚至不装饰·分离派主张直线装饰,大片使用光墙面装饰,简单立方体装饰4、代表人物与作品1)瓦格纳,维也纳卡普拉茨车站(1898),据交通系统理论设计维也纳邮政储蓄银行,线条简洁,装饰废除,结构—玻璃与钢材2)约瑟夫·奥布里奇分离派展览馆3)约瑟夫·霍夫曼布鲁塞尔,斯托克列宫,·出现主体主义形态,理性主义趋向明显5、评价1)第一时间明确提出建筑符合工业时代精神2)建筑设计表现理性主义倾向新建筑运动的发生:工艺美术运动——新艺术运动——维也纳学派反对机器工业调和机器工业肯定机器工业支持手工业与手工艺的矛盾四、德意志制造联盟1、2、起源与发展起源:内在要求,外来影响,代表人物:穆泰苏斯、彼得·贝伦斯发展:1907,贝伦斯与穆泰苏斯发起成立“德意志制造联盟”1912,慕尼黑展览会1914,一战后中断1927,魏森霍夫建筑展1933,纳粹上台,德意志联盟取消3、主张与表现1)提出走工业化生产道路,艺术、手工艺和工业相结合2)设计讲究功能主义,反对装饰,强调简洁3)主张标准化生产4、代表人物与作品1)彼得·贝伦斯通用电气公司透平机车间形式反映功能,工业语汇成为装饰,转角处理——形式对结构不忠实2)格罗皮乌斯法古斯工厂(1911,阿尔菲尔德,与梅耶合作)玻璃幕墙首次使用,风格简洁,明快转角处理形式反映框架结构特点科隆展览会办公楼,1914手法上:结构构件暴露,材料质感对比,内外空间流通,新风格与旧形式交织3)密斯等,维森霍夫建筑展,1927材料:钢筋混凝土,结构:框架形式:材料、结构和形式统一施工:标准化、预制化、装配化5、评价:是现代建筑的主流,完成了形式上的探索,现代建筑进入高潮期,培养并影响了大批建筑师2.2美国新建筑运动1、概况:19世纪70年代启元年于美国(出现于)芝加哥城的现代建筑流派,是一群美国建筑家围绕高层建筑设计发展起来的集体,其设计方式、思想、风格影响了美国与欧洲的设计家们。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