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发展经济学名词解释、简答、论述

发展经济学名词解释、简答、论述

经济增长——仅仅指一国或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一季度、一年、三年、五年、十年等)包括产品和劳务在内的产出的增加。

经济发展——意味着随着产出的增长而出现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结构的变化,这些变化包括投入结构、产出结构、产业比重、分配状况、消费模式、社会福利、文教卫生、群众参与等等在内的变化。

实际生活质量指数(PQLI, physical quality of life)——1977由莫里斯提出,是一个衡量一国人民经济福利和生活水平的综合指标,由识字率、预期寿命、婴儿死亡率三项组成。

配第——克拉克命题(法则)——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经济的发展,从事农业的人数比起从事工业的人数将相对减少,从事工业的人数比起从事服务业的人数又将相对减少。

经济剩余(大卫李嘉图)——是最终产品的价值扣除付给最低工资后的差额。

“静态的插曲”——由古典主义经济学家把经济进步视为由积累力量形成的动态模式的看法,转变为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家对既定资源的静态配置的特别关心。

在这一时期中,价值理论、分配理论和资源配置理论在经济思潮中成为主流。

寻租行为——企业等寻求经济收益如利润最大化机会或政府寻求政治收益如政治局势稳定或政治关系牢固最大化机会的行为或过程。

知识经济——是指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上的经济。

有保证的增长率——是“与人们想要进行的那个储蓄以及人们拥有为实现其目的而需要的资本货物额相适应的”增长率,其公式可表达为:Gw= Sf /Cr实际增长率——单位时间内经济的实际增长率,它是由实际发生的储蓄率与实际发生的资本——产出比决定的。

即:G = s/C自然增长率——在人口增长和技术进步允许的范围内所能达到的长期最大增长率,它反映了人口与劳动力增长、技术进步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同经济增长的关系。

公式为:Gn = Sn/Cn中性技术——指技术进步使产出水平提高了,但并不改变资本与劳动的边际替代率,即资本—劳动比不随技术进步发生变化。

起飞——指一种产业革命,它直接关系到生产方法的剧烈变革。

从经济角度讲,起飞意味着工业化的开始或经济发展的开端,是一国经济从停滞落后向增长发达过渡的重要转折点。

物质资本——是指长期存在的生产物资形式,如机器、设备、厂房、建筑物、交通运输设施等。

物质资本是投资过程的结果,它代表着本期的生产能力,并同其他互补性生产要素结合代表未来时期的生产能力。

资本深化——新资本的生产率提高或资本—劳动配合比例增大(劳动投入减少)。

“低水平均衡陷阱”——只要人均收入处在很低的水平(低下的人均收入),国民收入的增长就会被更快的人口增长所抵消,使人均收入退回到维持生存的水平上,并且是固定不变的。

人力资源——又称人力资本,是指包含在人体内的一种生产能力。

如果发挥出来了,它就变成了现实的劳动生产力;如果这种能力没有发挥出来,这就是潜在的劳动生产力。

“后晚期”工业——经济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时,一些新发明出来的产品和新兴工业将取代重工业而迅速发展起来。

如电子工业。

农业剩余——是指农产品的剩余,即农业总产量与农民总消费量之间的差额。

诱致性技术与制度变革——要素供给的相对稀缺导致要素价格的变化,要素价格的变化导致技术进步的变化,实现廉价的(丰富的)要素对相对昂贵的(稀缺的)要素的必要替代。

政治市场——由社会需求引起的公共品供给,是由旨在使不同的利益集团对公共品的需求与供给达到均衡的政治过程决定的。

均衡失业率——在城市劳动市场上,在α,β,γ这些参数不变的条件下,就业概率充当了一个调节机制,使得城市失业率趋向一个稳定的水平。

这个水平就是均衡失业率。

一个不平等指标——一套准则,通过它给出国民财富的每一种可能分配方式的不平等程度。

吉尼系数——根据劳伦茨曲线所定义的判断收入分配公平程度的指标。

是比例数值,在0和1之间,是国际上用来综合考察居民内部收入分配差异状况的一个重要分析指标。

贫困线——一个关于收入、消费,或更一般地讲,对产品或服务可得性的门槛,在此门槛之下的人们被认为是穷人。

那么,贫困线就是在特定时点、特定社会中的一个最低的、“可接受的”经济参与水平。

资本广化——是指实际资本的增长率与劳动力(或人口)的增长率相等,从而总资本和总劳动的比率得以保持不变。

贫困人头数——低于贫困线之下的所有人数占总人数的比例。

霍夫曼比例——消费品工业净产值/资本品工业净产值资本积累——一国在一定时期内的国民收入减去消费。

新增长理论——强调经济增长不是由外部力量而是经济体系内部力量作用的结果,重视对知识外溢,人力资本投资,收益递增,劳动分工以及专业化干中学等。

公开失业——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地区由于劳动市场供求不平衡导致的失业。

内在智力外流——身体在国内,脑袋已经迁到发达地区的专家学者,他们所研究的问题与发展中国家的现实不相干。

外在智力外流——穷国的高级人才在国内完成学业后迁移到另外一个国家的一种国际移民活动。

绿色革命——以种子改良为中心,大规模提高土地生产率的活动洛伦茨曲线——比较和分析一个国家在不同时代或者不同国家在一个时代财富不平等的曲线。

以“最贫穷人口计算起一直到最富有人口”的人口百分比对应各个人口百分比的收入百分比组成。

倒U型假说——用人均收入衡量的经济进步,最开始将伴随着不平等程度增大而增大,但随着经济发展的好处逐渐扩散到更多人时,这些不平等将最终消失。

平衡增长——在整个工业或者国民经济中同时进行大规模投资,使工业和国民经济在各个部门中按照同一比率或者不同比率全面得到发展。

不平衡增长——发展中国家应当集中有限的资本和资源首先发展一部分产业,以此为动力逐步扩大对其他产业的投资,带动产业发展。

前向联系——一个产业同吸收它的产出(购买其产品)的部门之间的联系。

后向联系——一个产业同它提供投入的部门之间的联系。

增长极——由主导部门和有创新能力的企业在某些地区或者大城市的聚集发展而形成的经济活动中心,这些中心具有生产中心、金融中心、信息中心、交通运输中心、服务中心、决策中心等功能。

知识失业——一部分受过相当教育的知识劳动者找不到工作或者屈身做原来较低文化程度的人所从事的工作。

无限的劳动供给——现代工业部门在现行一个固定工资水平上能够得到它所需要的任何数量的劳动力,即在现行既定工资水平上劳动无限供给。

发展中国家共同特征,1、生活水平低下2生产率水平低下3人口增长率高和赡养负担据沉重4城市发展极不平衡,失业和就业不足问题日益严重5严重依赖农业生产和初级产品出口,6市场不发育与市场体制极不健全。

7在国际关系中处于受支配依附和脆弱的地位。

经济发展包括结构变化:1投入结构变化2产出结构变化3产品构成变化和质量的改进4居民生活水平提高5分配状况的改善。

此外经济发展离不开社会变迁。

后发优势表现:1技术引进和技术模仿优势2制度学习和制度模仿优势3结构转换优势4社会意识优势经济发展限制与发动因素:限制。

首先指那些长期制约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方向、速度、和格局的最本源的因素。

其次不要把经济落后的表现与限制因素混为一谈。

发动因素,指那些能够直接推动经济长期持续增长,促进社会生产力发生变革、促进社会经济结构发生转变的根本性的决定力量。

公平内涵:机会均等,过程公平、结果均等。

机会均等,竞赛从同一起跑线开始,过程公平核心是对一切合法经营者得财产和其他权利有效保护。

结果均等指收入和财富的均等化分配。

贫困原因:1以贸易为基础的权利2以生产为基础的权利3自己劳动的权利4继承和转移的权利5通过社会保障体系和替他途径获得救济。

平困产生原因归根结底是交换权利的恶化。

减少平困和收入不均的政策选择:1通过调整生产要素相对价格的政策,改变收入的功能分配2制定一套促进财力,权利,教育机会和就业机会的分配最终发生结构性转变的长远政策。

3制定一套改善收入的规模分配的政策。

影响经济发展的几种主要制度。

产权制度、市场制度、国家制度、意识制度。

市场与经济发展关系的论证;市场机制是一个较为可取的经济发展工具。

首先竞争性市场具有较高的资源配置效率。

其次市场制度是分散决策的有效的调节手段,可以促进经济增长,无论市场是否完全竞争,这一功能都是存在的,具体1调节的灵活型和自动性2鼓励创新,促进增长。

3相对价格反应相对成本,4对非均衡的自我纠正。

5分散权力。

发展中国家政府的经济职能;应遵循一条基本原则,政府的作用是补充市场,而不是替代市场,换言之,政府作用应该致力于促进市场的发展,政府应该是就业和经济活动的推动者。

应该是关键性公共服务和产品的供给者。

经济工作重点应如下1对人力资本投资2使微观经济充满竞争3促进对外开放4促进宏观经济的稳定5保护环境。

什么是人力资本?简述人力资本形成途径。

答:通常定义为人来所拥有的知识和有效运用这些知识的能力。

即:(1)卫生保健设施和服务,包括影响人的预期寿命、体力和耐力、精力和活动的全部开支;(2)在职培训,包括由商社组织的旧式学徒制;(3)正规的初等、中等和高等教育;(4)不是由商社组织的成人教育计划,特别是农业方面的校外事习计划;(5)个人和家庭进行迁移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就业机会。

贫困性循环:“贫困恶性循环”理论是1953年纳克斯在《不发达国家的资本形成》一书中提出的。

该理论认为,资本匮乏是阻碍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

他认为:在供给方面,一国由于经济不发达,人均收入低,低收入意味着人们将要把大部分收入用于消费,很少用于储蓄,从而导致了储蓄水平低,储蓄能力低,低储蓄能力会造成资本形成不足;资本形成不足又会导致生产规模难以扩、劳动生产率难以提高,低生产率造成低产出,低产出又造成低收入,形成了一个“低收入——低资本形成——低收入”恶性循环;在需求方面,发展中国家的人均收入水平低下意味着低购买力和低消费能力,低购买力导致投资引诱不足,投资引诱不足又会造成资本形成不足,低资本形成使生产规模难以扩大、生产率低下,低生产率带来低产出和低收入,这样,也形成了一个“低收入——低资本形成——低收入”恶性循环工业化发展战略;运用的一个重要领域就是基础设施的投资,而基础设施在工业化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对基础设施的战略选择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超前论,即优先发展基础设施,使其生产能力过剩,从而引致对直接生产活动的投资,而是压力论,即优先投资直接生产活动,使基础设施处在短暂的状态下,迫使对基础设施进行投资。

“发展极”理论“发展极”(development poles)概念是法国经济学家佩鲁(F.Perroux)于1955年提出来的。

他主张把国民经济分解为部门、行业和工业项目,主张以非总量的方法安排计划。

佩鲁认为,从空间上看,增长在不同地区是以不同的速度进行的。

主导产业和有创新能力的行业增长速度最快,这些主导产业和有创新能力行业在空间上的集聚,会形成一种中心,这种中心就是指资本与技术高度集中、具有规模经济效益、自身增长迅速,并对邻近地区产生强大辐射作用的一些地区和区内大城市中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