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璐佳同学个性化教学设计年级:九年级教师: 郭成强科目:物理班主任:陈佳日期: 9.5 时段: 10:00—12:004、理解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的特点。
5、会根据滑轮的挂线判断省力情况,会根据要求正确组装滑轮组6、掌握滑轮组的规律及公式,能应用做题考点1、能从常见工具中认出杠杆,并能准确画出动力臂和阻力臂。
会根据滑轮的挂线判断省力情况,会根据要求正确组装滑轮组2、掌握滑轮组的规律及公式,能应用知识点剖析序号知识点预估时间掌握情况1 认识杠杆平衡条件2 力臂作图3 动滑轮和定滑轮4 滑轮组教学内容知识点一认识杠杆想一想:我们在生活中常常见到下面这些工具,他们在使用过程中有哪些相同的地方?以上工具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见,其实这些工具就是杠杆杠杆的定义:在物理学中,将一根在力的作用下可绕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称做杠杆。
杠杆的五要素:(1)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点,用“O”表示。
它可以在杠杆的一端,F也可以在杠杆的中间。
当杠杆转动时,支点是相对固定的。
(2)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用“F 1”表示。
(3)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用“F 2”表示。
(4)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垂直距离,用“l 1”表示。
(5)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垂直距离,用“l 2”表示。
注意:(1)动力和阻力都是指杠杆受到的力,而不是杠杆对其他物体施加的力;(2)力使杠杆转动的方向与力的方向和支点的位置都有关.知识点二 力臂的画法力臂的概念。
力臂是本节的难点。
对力臂的理解,注意以下几点:(1)力臂是指支点到力(动力或阻力)作用线的距离,而不是从支点到力的作用点的距离。
(2)当作用在杠杆上的力的方向改变时,其力臂的大小一般也将发生改变。
(3)力臂不一定在杠杆上,如图所示 (4)若力的作用线过支点,则它的力臂为零。
(5)画力臂四步骤: A .明确支点,用O 表示B .通过力的作用点沿力的方向画一条直线(虚线)C .过支点O 作该力的作用线的垂线D .用两头带着箭头的线段标示出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垂线段,写上相应的字母1L (或2L )知识点三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问题:实验操作过程中,注意两次“让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并解释其原理 1.杆处于静止或匀速转动状态为杠杆平衡.2.实验前要调节杠杆两端的螺母,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实验时在杠杆两端的不同位置分别挂上个数不等的钩码位置,也要使杠杆在水平位置重新平衡?目的;①消除杠杆自重的影响,由于实际杠杆的支点不可能精确处在其重心位置,因而杠杆本身的重力会对其平衡产生影响;②使力臂和杠杆重合,直接从杠杆尺上读出力臂的长度、所以,我们要求杠杆处于水平位置平衡.3.平衡条件(即实验结论):1122F L F L = 或 2112F LF L =F 2L 2L 1F 1O知识点四 生活中的杠杆类型省力杠杆费力杠杆 等臂杠杆示意图力臂的大小关系 l 1>l 2 l 1<l 2 l 1=l 2 力的大小关系 F 1<F 2 F 1>F 2 F 1=F 2 力所移动距离 的大小关系 动力移动距离大于 阻力移动距离 动力移动距离小于 阻力移动距离 动力移动距离等于 阻力移动距离 特点 省力但费距离 费力但省距离既不省力也不省距离应用剪铁皮用的剪刀、撬钉子用的羊角锤等缝纫机踏板、钓鱼竿等天平注:(1)既省力又省距离的杠杆是不存在的。
(2)省力杠杆一般在阻力很大的情况下使用;费力杠杆一般用在阻力不大的情况下,是为了省距离,使用起来方便。
例题讲解例题一:力臂力臂:支点.到力作用线.的垂直..距离一、画力臂步骤:找支点的位置,画力的作用线,从支点到力的作用线作垂线 检查:虚线、垂直、大括号1.如图,轻杆OB 在外力作用下保持静止(O 为支点),请在图中画出动力臂和阻力臂.2.请你在图中画出使用剪刀时,杠杆AOB 所受动力F1的示意图及动力臂L 1、阻力臂L 2。
3.如图所示,用夹子夹住物体时,画出动力臂和阻力O F 1F 2l 2l 1OF 1 F 2l 2 l 1O F 1 F 2l 2 l 1F 1 AB F 2 O5.图中ABO可看成杠杆O为支点,请在图中画出该杠杆的动力臂和所受阻力的示意图。
6.如图所示,F1是作用在抽水机手柄A点处的动力,O为支点。
请画出动力F1的力臂L1和阻力F2。
二、已知力臂画力,抓住力、力臂始终垂直步骤:画力的作用线(与力臂垂直),作用线与杠杆的交点为力的作用点,再确定力的方向。
l是力F2的力臂,1.如图,杠杆OA在力F1、F2的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2在图中画出F1的力臂和力F2。
例题二:判断杠杆重新平衡例:如图一均匀杠杆A处挂2个钩码,B处挂1个钩码,杠杆恰好平衡,若钩码质量均为50g,在A、B两处再各加一个钩码,那么()A. 杠杆仍平衡B. 杠杆左边向下倾C. 杠杆右边向下倾D. 无法确定杠杆是否平衡解析:一种方法:3×2<2×4,右边向下倾另一种方法:增加的力×力臂1×2<1×4,右边向下倾例题三:求最小力问题a、明确作用点方法:支点和作用点的连线作为力臂最长b 、不明确作用点例:画出使杠杆AB在图所示位置静止时所用最小力F的作用点和方向。
解析:作用在A点最小力?作用在B点最小力?哪个力更小?要使杠杆平衡,求作最小力,应作用在哪一点?方法:在杠杆上找出离支点最远的点作为作用点例题四:力的变化1、杠杆在某一位置平衡,而力的方向在变例:如图,杠杆在水平方向平衡,若将测力计缓慢地自位置1移到位置2,并保持杠杆始终水平平衡,则测力计的读数变化是()A.不断增大 B.不断减小C.先增大,然后减小 D.先减小,然后增大解析:⑴看力臂变化,根据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力臂先变大后变小,所以F先减小后增大⑵靠近最小力还是远离最小力?靠近最小力,力变小,远离最小力力变大2、如图所示,F 顺时针转时,力如何变化?(F 不可能转到上面去)思路:先作最小力答:顺时针先变小后变大逆时针变大3、如图所示,在杠杆OA上的B点悬挂重物G,A端用细绳吊在小圆环E上,且细绳AE长等于圆弧CED的半径,此时杠杆恰好成水平状态,A点与圆弧CED的圆心重合.E环从C点沿顺时针方向逐渐滑到D点的过程中,吊绳对A端的作用力大小将()A.保持不变B.逐渐变大C.由大变小,再由小变大D.由小变大,再由大变小例题五.张华和爸爸在公园玩跷跷板,张华重250N,爸爸重750N。
当爸爸离跷跷板的转轴0.5m时,张华应该坐在哪里才能使跷跷板平衡?二、定滑轮①定义:中间的轴固定不动的滑轮。
②实质:定滑轮的实质是:等臂杠杆。
③特点:使用定滑轮不能省力但是能改变动力的方向。
④对理想的定滑轮(不计轮轴间摩擦)F=G。
绳子自由端移动距离s F (或速度v F)=重物移动的距离s G (或速度v G)定滑轮在生产、生活中比较常见,比如每周一早上升旗时就要用到滑轮。
目的就是要改变动力的方向,人站在地上就可以把国旗升到旗杆顶。
生活中的定滑轮:旗杆的顶端、起重机、打桩机等。
看上图:为什么会出现这个现象?因为定滑轮的实质是个等臂杠杆,动力=阻力。
胖人受到的重力大于物体受到的重力,所以胖人可以安然地站在地上。
而瘦人受到的重力小于物体受到的重力,所以物体安然地在地上,瘦人却被升到空中。
探究使用定滑轮的特点1.按右图所示方式组装定滑轮。
2.在它的左侧挂钩码,右侧竖直向下拉弹簧测力计,观察比较弹簧测力计示数与钩码所受重力的关系。
(将实验数据记录在表中)3.改变弹簧测力计拉力的方向,再进行观察和比较。
4.改变钩码的个数,重做上述实验。
实验次数钩码所受的重力F2/N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1/N1235.分析表中的数据,得出的结论是:定滑轮实质是一个等臂的杠杆。
定滑轮:①F=G,即不省力,也不费力;②s=h,即不省距离,也不费距离;③作用:改变用力的方向。
二、动滑轮定义:和重物一起移动的滑轮。
(可上下移动,也可左右移动)②实质:动滑轮的实质是:动力臂为阻力臂2倍的省力杠杆。
③特点:使用动滑轮能省一半的力,但不能改变动力的方向。
④理想的动滑轮(不计轴间摩擦和动滑轮重力)则:F=1/2G;只忽略轮轴间的摩擦则:F=1/2(G物+G动)绳子自由端移动距离s F(或v F)=2倍的重物移动的距离s G(或v G)。
生活中的动滑轮:起重机、打桩机等。
探究使用定滑轮的特点1.按右图所示方式组装动滑轮。
2.竖直向上拉弹簧测力计,使钩码保持平衡态,读出弹簧测力计示数,并思考这个示数与钩码所受重力的关系。
(将实验数据记录在表中)3.改变钩码的个数,重做上述实验,进行观察和比较。
实验次数钩码所受的重力F2/N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1/N1234.分析表中的数据,得出的结论是:动滑轮实质上是一个动力臂是阻力臂的二倍的省力的杠杆动滑轮:①F=G/2,即使用动滑轮省一半力;②s=2h,即动力移动的距离是物体移动距离的两倍,动滑轮是一种费距离的机械;③不改变力的方向四、滑轮组研究并讨论:我们已经学过了定滑轮与动滑轮,生活中的吊车(下左图)其实就是由定滑轮和动滑轮组成的滑轮组,其示意图如下右图。
据图,在脑中构思这样的画面:用手拉绳子自由端,物体上升。
使用动滑轮能省一半力。
动滑轮由两根绳子共同承担重物,因此每根绳子各承担物重的一半。
定滑轮的好处是可以改变动力的方向,动滑轮的好处是可以省一半力。
如果既想省力又想改变动力的方向,怎么办呢?把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在一起。
我们把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在一起,称它们为滑轮组。
定义:将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在一起的组合装置称为滑轮组。
特点:使用滑轮组既能省力又能改变动力的方向。
1.确定承担物重的绳子的段数n 的方法在动滑轮与定滑轮之间画一条虚线,将它们隔离开,只计算绕在动滑轮上的绳子段数。
理想的滑轮组(不计轮轴间的摩擦和动滑轮的重力)拉力F =1/nG 。
只忽略轮轴间的摩擦,则拉力F =1/n (G 物+G 动)。
2.拉力通过的距离s 与物体移动高度h 的关系利用滑轮组提起物体时,动力F 通过的距离s 与物体被提高的高度h 的关系是s=nh (n 表示承担物重的绳子股数)绳子自由端移动速度v F =n 倍的重物移动的速度v G 。
3.省力情况的确定方法1)滑轮竖放时,在不考虑摩擦及动滑轮受到的重力的情况下,使用滑轮组时,滑轮组用几根绳子吊着物体,提起物体所用的力就是重物的几分之一。
2)滑轮组横放时,滑轮组用几段绳子拉着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拉力大小就是物体所受摩擦力的几分之一。
不计绳与滑轮之间的摩擦时,F=n 1f 物,此时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s 与物体移动的距离s 物的关系为:s=ns物4.组装和设计滑轮组由省力情况判定绳的固定端位置1. 利用F=n 1G 总,求出承担总重的绳子股数n ,然后根据“奇动偶定”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