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大报告中指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实现工业化仍然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艰巨的历史性任务。
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基本内容分析]1.什么是新型工业化道路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体现时代特点、符合我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
就是要充分运用最新科学技术和依靠科技进步的工业化,是提高经济效益和竞争力的工业化,是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工业化,是能够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的工业化。
2.新型工业化道路“新”在哪与传统工业化道路相比,新型工业化道路主要“新”在以下三个方面:(1)“新”在充分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重要作用,注重依靠信息技术和科技进步提高经济效益。
(在完成工业化任务的过程中,推进信息化,而不是把信息化的任务推向未来。
)(2)“新”在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控制和资源、环境保护的关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把实现工业化纳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而不是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建设。
大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根本性要求,也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长远大计。
西方发达国家在加速工业化发展的时期,往往以牺牲环境为代价,造成严重的污染,以后为治理环境付出的代价太大。
)(3)“新”在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我国人口多,就业压力大,绝不能像发达国家那样,以牺牲就业为代价来实现工业化。
我们既要注重发展资本技术密集型的产业,也要注重发展劳动密集型的产业。
不断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使人力资源在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得到充分发挥。
)3.怎样走新型工业化道路(1)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把工业化与信息化结合起来。
(2)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大力发展信息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3)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必须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重要作用,大力推进科技的进步和创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改善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
(4)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还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计划生育、保护环境和保护资源的基本国策。
合理处理好工业化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学科主干知识归纳]政治学科经济常识1.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重视科技创新和推广,坚持可持续发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这不仅有利于发展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也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质量,这与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是一致的。
2.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我国的科技水平、经济实力与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差距,要缩短与它们的距离,必须大力发展科技。
这是科教兴国战略的要求,也是实现我国新型工业化的需要,同时,也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保护和合理利用资源的有力支撑。
3.科技进步和创新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我国工业技术装备水平低,经济效益不高。
为此,我们必须大力发展高新科技和信息产业,努力提高企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效益;同时,也必须注意经济活动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
4.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的关系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要大力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但同时也要充分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
政府要加大对科技进步与创新的调控力度,给予必要的支持;政府也要制定政策,统筹规划,合理引导,积极促进经济与人口、资源和环境协调发展,实现新型工业化的发展要求。
5.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作用。
第三产业的地位、作用实现工业化仍然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艰巨的历史性任务。
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
哲学常识1.物质和意识的关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在总结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和我国工业化的阶段性特点基础上提出的,它充分考虑了我国的国情,符合物质决定意识,客观决定主观的道理。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这一观点的提出,对于促进我国科技进步与创新,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完成我国工业化的历史任务,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这正体现了正确的意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具有重大的指导和促进作用。
2.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这要求人们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和社会经济规律,把生态建设与经济建设结合起来,促进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这正是充分尊重客观规律的表现。
3.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科技进步和创新是经济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要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经济建设与人口、资源和环境之间是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关系。
显然,要实现我国的工业化,必须坚持联系的观点,注意处理好以上种种关系,这才符合新型工业化的发展要求。
4.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工业化的进程,经济的发展,必然要看到它的当前,也要考虑它的未来,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5.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在工业化的不同阶段,可以有不同的发展道路和模式。
6.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提出,说明人的认识在不断深化、扩展和向前推移7.树立科学的生态价值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注意保护生态环境,坚持可持续发展,这实质上是要求人们树立科学的生态价值观,把经济发展与保护环境、控制人口、节约资源结合起来。
政治常识1.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党的十六大提出要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这对于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这充分体现了党真正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说明了党的性质的先进性。
2.国家性质决定国家职能大力发展科技,进行科技创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这离不开政府的管理引导和支持。
同样,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注意环境保护,也要求政府统筹规划,合理引导,这正是国家实施组织和领导经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公共服务国家职能的具体体现。
3.对人民负责原则和依法治国原则我国政府带领人民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可以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这体现了对人民负责的原则的要求。
而科技的进步和创新、环境保护力度的加大,都要求政府制定相应的法律和法规予以规范,加大依法监督、依法行政的力度,这正是依法治国原则的体现和要求。
4.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需要当今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可以极大地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
历史学科1.洋务运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工业的兴起2.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和“一五”计划的完成3.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成就地理学科工业区位因素,工业发展与区位的关系,不同类型工业区的特点,中国是主要基地和工业中心.[命题焦点]工业化不仅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中心大事,也是高考十分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
主要围绕工业结构的调整、工业化进程中的相关历史知识、三个产业的产值与就业分析、科技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及工业与能源、工业与环境、工业化与城市化等相关问题考查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新表述的背景和原因分析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确立实现经济增长方式根本性转变的方针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我国经济的强劲发展是依靠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高资本积累所带动的经济增长。
目前这种经济增长,已经引发一系列经济和社会问题,并且给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带来威胁。
(一)经济社会情况1、能源消耗过高,资源效率低下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的资源配置的不合理,使得我国的稀缺资源极不经济地被耗费。
根据新公布的普查结果,我国经济增长能源消耗略有下降,但这并未改变当前我国能耗过高、资源效率低的总体现状。
我国2004年调整后的GDP占世界的份额只有4.4%,而当年我国消费的原油、原煤、铁矿石、钢材、氧化铝、水泥,却分别占全世界消费总量的7.4%、31%、30%、27%、25%、40%。
〔5〕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一轮增长周期的上升期,资源约束矛盾将更加突出,人口、资源、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
2、环境污染严重,生态恶化加速在我国推进工业化的过程中,环境破坏日益严重。
据有关方面报告,我国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已超过环境自净能力。
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由1990年的5.8亿吨上升到2000年的8.16亿吨;日污水排放量在1.3亿吨左右,七大水系近一半河段严重污染。
许多城市空气污染严重,酸雨面积已占全国面积的1/3;全国水土流失面积达3.6亿公顷,约占国土面积的38%,每年新增1.5万平方公里;沙漠化面积达174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8.2%,每年新增3436平方公里。
90%以上的天然草场退化,每年增加退化草原2.5万公顷;北方河流资源开发利用率大大超过了国际警戒线(30%—40%),其中黄河、淮河、辽河达60%,海河达90%。
流域生态功能严重失调。
华北平原出现了世界上最大的地下水位下降漏斗〔6〕。
据世界银行1997年统计,我国仅空气和水污染造成的损失,就相当于GDP的3%—8%。
〔7〕3、重化工业发展,就业难度加大我国农村有超过1.5亿的富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到城镇非农业中就业,城镇每年还有1500万以上的新增劳动力需要就业。
因此,增加就业是关系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一项重要任务。
近年来由于集中力量发展资本密集的重化工业大企业,城市建设和工业建设大量占用耕地,每年增加成千上万失地农民。
“近几年我国每年建设占用耕地250万亩到300万亩,如果按人均一亩地摊算,就意味着每年大致有250万到300万的农民失去土地。
”〔8〕所谓“失地农民”有相当数量的增加,这对于缩小城乡和贫富差别、提高我国经济的整体效率产生了消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