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央视《新闻1+1》盘点
镜头1:某少女全身赤裸,背对镜头,面朝战士相互敬礼致意
镜头2:一位抗日英雄竟将日本兵撕成两半,鬼子血肉横飞,英雄凛然一笑
镜头3:手榴弹炸掉天上飞机,飞刀消灭地面重炮,还有鹰爪功、铁砂掌、绣花针、弓箭……抗日奇侠们可以凭借功夫和冷兵器与敌人的机枪、大炮相抗衡,再低劣的武器
“神剧”绝非爱国主义
2、如果一部抗日剧出现了雷人剧情,可能是编剧、导演出了问题,但如果一部接一部的抗日剧是比着看谁俗,争着看谁二,然后去看谁更雷的话,在这些抗日剧中,历史真相与当下真实被娱乐得无影无踪,这绝非爱国主义,而是愚民主义
抗日剧底线应该在哪里
3、“抗日神剧”拍摄剧组多,是因为有电视台愿意播。
业内人士认为,雷剧的收视率有时并不差,尤其成为话题之后,反而会有不少人想看,虽然边看边骂,总好过没人看。
“就是因为收视率不差,投资商能迅速收回成本,摆明了要赚快钱,那就不会给编剧、导演留时间好好写好好拍,于是就会越来越幼稚,越来越荒诞。
”某卫视电视剧采购部门负责人邵先生说。
中央戏剧学院影视系副教授倪骏认为,抗日剧应该有底线的,就是其情节不能超越观众作为普通人的一种认知。
4、文艺创作讲究一个“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然而,纵观国内外经典战争题材影片,包括近年来热播的《亮剑》《历史的天空》,其中真正吸引并打动观众的,是对美好人性的传达,是对和平生活的向往,是对自强不息的颂扬,是对民族精神的讴歌。
从而让观众们能在战火与硝烟中,体会英雄们血染的风采,并珍惜当下来之不易的和平。
而不是雷人的、夸张化的镜头!
5、抗日剧的过度播放,正面效应是不忘国耻,反日。
但是正如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抗日剧的负面效应没有人真正的去考量一下,负面作用大于正面
抗日剧宣传的思想是什么?
抗日剧多表现我党英勇,以一当十,一个人挡一排鬼子,最后因鬼子狡诈壮烈牺牲。
给人一种印象就是敌人过于脆弱,实际上在太平洋战争中鬼子铁骨铮铮,和美军相比,被俘与战死比是1比7,而美军是1比就是说美军战死四个就有一个被俘,而日本是七个。
同时期我党的战斗力,非常低下
6、反复宣传日本人统治,是对民族意识的奴化
世界上最大的日剧播放国,不是日本,不是哈日的台湾,是中国。
因为这里将近40个地方台,每天每个地方都在抗日,都在播放和日本人有关的日剧。
那么中国人了解日本人吗?不了解,完全是丑化,那么这种剧,还有什么意义?
一传媒企业负责人说:“其实观众也知道是娱乐,谁还会当真呢?”从某种程度上讲,“雷人剧情”已经成为吸引观众、
7、避免对观众的欣赏情趣和历史认知产生误导。
须知,你能看到多远的过去,就能看到多远的未来,抗战历史岂能笑谈?
抗战剧所要求的历史真实、现实主义所具有的审美追求是这类剧目的根基,过度的传奇化、浪漫化与游戏化的创作倾向,降低了抗战题材电视剧应有的精神品质与艺术格调。
“武侠化偶像化鬼子脸谱化”的实质是消费主义文化逻辑影响和侵袭的结果,是商业和利益至上的结果。
日本大使和政府官员提出;“要中国减少播出抗日剧,树立日本正面形象,这样可减少中国下一代仇日情绪,利于中日友好”。
抗日剧是资本追逐的产物,但背后是民间特殊的审美志趣和有“病”的历史观
有人评价的好,我们可以藐视对手,但不应该轻视对手、无视对手。
那样不仅是对敌人的蓄意贬低,同样也是对英烈的贬低。
试问,你打败猪一样的敌人,你又能比诸强多少?
诚然,这不是我们在缅怀先烈英勇奋战的影视作品中,所应该看到的。
两会上,作为政协委员的陈道明,针对抗日影视剧娱乐化的现象发声:“目前部分抗日剧为了“养眼”,对历史肆意修改,这是在胡闹!我们可以演绎历史,但不能扭曲历史,这是价值导向问题。
”确实,今日荧屏上的抗战作品,不严肃的历史建构以及为追求眼球而牺牲严谨细节的表现,传达出了一种古怪的历史观。
在粗制滥造的抗战剧中浸淫久了,难免会受到它们构筑的那个“拟态环境”的影响。
青少年本身对历史了解得就有限,又缺乏相应的判断,打开电视,每天看到的都是仇恨情绪,他会觉得,那就是真实的历史,日本人都是“坏蛋”和“草包”...这才是创作者最大的失职。
文艺作品除了娱乐化,还应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
当正面人物被神化,反面人物被丑化时,娱乐效果便出来了。
对于这种“笑果”,广州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田秋生认为负面影响很大,“一方面,观众对抗战那段历史的的悲剧感、庄严感开始消减;另外一方面,娱乐化的抗战剧满足了大家一种瞬时的快感,这背后深层面的东西就不管了”。
编剧余飞也感叹,这会颠覆大家的历史观:“它导致的结果就是让我们现在的年轻人根本不知道当时的抗战是怎么回事儿,也不知道当时的日本和我们的力量如何悬殊,以为我们很容易就打败了日本人。
”除此之外,不少专家认为,雷人抗战剧还会让观众的审美力甚至智力下降。
田秋生说得很直接:“我自己是不看这种剧的,不是说我就特别有精英情结,我只是觉得,这种剧是不是会降低我们的审美力呢?”
“勿忘国耻!爱我中华
陈道明认为,“这是价值导向的问题”,大量与历史不符的抗日剧的泛滥,将对青少年产生错误的引导。
陈道明表示,一些古装剧由于年代久远,可以用具有弹性的方式进行演绎,但对于沉重屈辱的中国近代史,“不可以这样!”(
如此缺少文化属性的电视领域究竟电视剧的价值是什么?如此发展下去,有朝一日娱乐化模式覆盖到整个文化领域之后,我们的国民还有什么?
当时日本是强国,军事力量是远远超过当时的中国的,日本是用了近百年时间来准备对中国的侵略战争的(包括西进国策\国民教育\经济体制\军事部署\情报收集\代理人的准备等),而当时中国是弱国,农业不发达,工业多是轻工业且多被列强控制,军阀分裂割据,军事力量弱,武器装备差,抗击日本的准备基本没有,当时的中央政府亲日派很多,没有形成统一的卫国思想和战略,不敢真正全力抗日,.在这种情况下,只能以空间换时间,赢得战争的退却相持和反攻的时间和战略安排.战争的难度是非常巨大的,过程也是长期的和惨烈的.
但是,在中国战场上,中国军民面对80%以上的日军,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抗战,消灭了大量的日军,使中国战场的战争逐步走向相持和返攻,在二战战场上,为同盟国战胜协约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是整个二战战场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胜利了,虽然是惨胜,是付出几千万中国人民宝贵生命得来的胜利.创造了一个弱国战胜强国的奇迹,创造了人民战争的光辉典范,创造了革命统一战线(包括国内和国际的统一战线)的成功范例!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伟大而悲壮的民族史诗,面对这段逐渐远去却从未淡出的历史,我们应当在敬仰中追寻一份勇气、一种激情,从而支撑起每个人心中的梦,也支撑起属于整个民族的“中国梦”。
唯有如此,才是对抗日历史最好的追怀,对抗日英雄最好的告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