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区域生态环境敏感性分析方法-2011

区域生态环境敏感性分析方法-2011

(三)生态环境敏感区(ecologically sensitive area)
环境敏感区——指人类生存环境中容易因人类开发行为而造
成环境资源耗损和自然生态平衡破坏,且难以断时期恢复的
区域。
《美国华盛顿州环境政策法》对环境敏感区(也称关键区
critical area)的定义——那些对包括以下、但不局限于以下列
1、敏感性——是指影响因素(自变量)的变动对被影响因
素(因变量)变动的影响程度大小。如果影响因素较小的变 动引起被影响因素较大的变动,称之为被影响因素对该影响 因素的敏感性强。
2、敏感性——是指同某项目或某系统相关联的一组因素中,
某一因素发生变动后对该系统的预期结果所产生的影响性质 及影响程度。
18
§13.3 生态环境敏感性的主要类型
(三)乔治∙纽曼的分类体系
4大类简要解释。
1、生态关键区:在无控制或不合理的开发下将导致一个或多个重要
自然要素或资源退化或消失的区域。所谓重要要素是指那些对维持现 有环境的基本特征和完整性都十分必要的要素,它们取决于该要素在 生态系统中的质量、稀有程度或者是其地位高低。
环境敏感区(Environmentally sensitive areas)
目前,学者对生态环境敏感区的涵义还存在不同的认识,还
缺乏统一的标准,在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中给生态环境敏感 区概念的应用带来了一些不便。
生态环境敏感区——一个内涵以及外延较广的概念,根据其
包含的主要内容,可以将其分为狭义的生态敏感区和广义的 生态敏感区。
区域生态环境敏感性分析
主要内容
§13.1
§13.2 §13.3 §13.4 §13.5
相关概念
生态环境敏感性提出的背景 生态环境敏感性的主要类型 生态环境敏感性分析的步骤 案例分析
§13.6
§13.7 §13.8
小结
重要术语 思考与练习题
2
§13.1 相关概念
(一)敏感性(sensitivity)
要素或实体,而且包括用来分割城市组团,防止城市无序蔓 延的地带以及作为城市可持续发展资源储备的用地区域。
生态敏感区——也称生态敏感地带,是指对区域总体生态环
境起决定作用的生态要素和生态实体,这些实体和要素对内 外干扰具有较强的恢复功能,其保护、生长、发育等程度决
定了区域生态环境的状况。
6
§13.1 相关概念
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生态环境的可持续,而生态环境敏
感性区划是制定生态环境规划的前提和基础。
11
§13.2 生态环境敏感性提出的背景
(一)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矛盾日益凸显
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矛盾与冲突是目前全世界面临的共同挑战,
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各国和地区日益重视的重大问
发展潜力,统筹考虑未来我国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 和城镇化格局,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
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并“按照主体功能定位调
整完善区域政策和绩效评价,规范空间开发秩序,形成合理的 空间开发结构”。
14
§13.3 生态环境敏感性的主要类型
(一)我国城市规划编制办法中规定的类型
3
§13.1 相关概念
(二)生态敏感性(ecological sensitivity)
1、生态敏感性——指生态系统对人类活动干扰和自然环境变化的
反映程度,说明发生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难易程度和可能性大小。
通常,生态环境敏感性的关键是生态群落的特征。具体来说,如果
在同样的人类活动强度影响或外力作用下,各生态系统出现区域生 态环境问题(如沙漠化、盐渍化、水土流失和酸雨)的概率大小。
而房庆方等(1997)、李耀松(1997)等认为除了上述的主
要类型外,将用来阻隔城市无序蔓延、防止城市居住环境恶 化的城郊大片农田、果园、鱼塘、山丘保护区以及城市片区 之间的长期性控制用地,重要交通干线两侧的控制性长期非
建设用地也纳入了生态敏感区类型之中。
10
§13.1 相关概念
(三)生态环境敏感区(ecologically sensitive area)
生态敏感区界定的目的是对某一区域进行控制性保护,以避
免建设活动对之产生无法挽回的损失。
5
§13.1 相关概念
(三)生态环境敏感区(ecologically sensitive area)
狭义——主要包括自然生态类型的生态要素与生态实体;
广义——不仅包括对城市区域具有重要生态意义的自然生态
点,使社会经济发展逐渐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这就要求对生态环境敏感区加以更加严格的保护,特别是湿地
资源。
13
§13.2 生态环境敏感性提出的背景
(三)我国主体功能区划的逐步推进
主体功能区的概念是在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中首次明确提
出的。
《纲要》指出:应“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
的问题。
12
§13.2 生态环境敏感性提出的背景
(二)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关于从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到集
约型经济增长方式的一贯要求是:经济增长从主要依靠增加投
入、追求数量,转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
转到注重质量和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
转变我国经济增长方式是“十一五”规划关注的一大主题。 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将促使我国生态环境总体状况跨过拐
题。
当前,伴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区域土地利用方式的无序化与粗
放性、盲目性日益明显,自然生态系统失衡和区域生态环境恶化在不 少地区已经成为阻碍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子。
因此,如何高效合理地利用区域有限地土地资源,充分发挥自然生态
系统的服务功能、维持区域生态系统健康、保护区域生物多样性,就 成为当前快速城市化发展地区在国土规划和资源开发过程中必须解决
1980年代,英国为了保护具有重要生态环境意义的景观、野生生物栖息地
和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人文景观,开始实施生态敏感区计划(The Environmentally Sensitive Area (ESA) scheme)。
该计划将生态敏感区定义为那些对本地生境或区域环境的生物多样性、土
壤、水体或其他自然资源的长期维持具有重要作用的景观要素或区域,包 括野生生物栖息地(wildlife habitat areas)、湿地(wetlands)、坡地(steep slopes)以及重要的农业用地(prime agricultural lands)等(Foster Ndubishi, 1995)。
8
§13.1 相关概念
(三)生态环境敏感区(ecologically sensitive area)
国内不少学者认为生态敏感区(也称生态敏感地带)对区域
具有生态保护意义,一旦受到人为破坏很难短时间内恢复, 也是规划用来控制与阻隔城市无序蔓延,防止城市居住环境 恶化的非城市化地区,主要包括河流水系、滨水地区、野生 生物栖息地、山地丘陵、植被、自然保护区、滩涂湿地、水
包括滑坡、洪水、地震、雪崩或火灾等灾害易发区。
20
§13.3 生态环境敏感性的主要类型
(三)乔治∙纽曼的分类体系
13亚类简要解释。 1)野生动物栖息地:为野生动物提供食物、庇护和繁殖空间的区域。
其根本目的是保护稀有与濒危物种。通常应足够大,以满足生物种群
的需求。
2)自然生态区:拥有一些生态系统单元,这些单元或者是所属种类
4大类13亚类。 类别 生态关键区 项目 1、野生动物栖息地 2、自然生态区 3、科研区 4、景观区 5、野趣区 6、历史、考古与文化区 7、农业用地 8、水质保持区 9、矿产采掘区 10、洪涝易发区 11、火灾易发区 12、地质灾害易发区 13、空气污染区
文化感知关键区
资源生产关键区
自然灾害关键区
2、文化感知关键区:包括一个或多个重要景观、游憩、考古、历史
或文化资源的区域。在无控制或不合理的开发下,这些资源将会退化 甚至消失。这类关键区是接近或濒临水体、特殊的游憩资源,或有重 要的历史或考古价值的建筑物。
19
§13.3 生态环境敏感性的主要类型
(三)乔治∙纽曼的分类体系
4大类简要解释。
我国城市规划编制办法中明确提出“第三十二条
城市总体规
划的强制性内容包括:(二)市域内应当控制开发的地域,包
括:基本农田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湿地、水源保护区等生态
敏感区,地下矿产资源分布地区”。
由此可见,我国对生态环境敏感区的类型尚未进行系统分类,
仍采用较为笼统的概念表述。
15
§13.3 生态环境敏感性的主要类型
源涵养区等(李团胜等,1999;王效科等,2001;杨培峰,
2005)。
9
§13.1 相关概念
(三)生态环境敏感区(ecologically sensitive area)
国内也有学者认为生态敏感区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生态
系统的结合部,是生态环境条件变化最剧烈和最易出现生态 问题的地区,也是区域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以及进行生态环 境综合整治的关键地区(徐福留等,2000)。

什么是生态环境敏感性?为什么要进行生态环境敏感性分析?如何通 过GIS空间分析功能来进行敏感性的定量分析与评价?

根据新城市规划编制办法,需科学划定四区(禁建区、限建区、适建 区和已建区);按照目前正在推进的全国各省市主体功能区划,也需 划定四区(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 基于GIS空间分析的生态环境敏感性分析可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因此,进行生态敏感性分析、生态敏感区(ecological
sensitive area)规划,制定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指导区域社会 经济建设是目前世界各国和地区普遍采用的战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