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依标托纲: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及其产生的危害,以及有关的治理保护措施知识自查:学会从分析区域环境特征入手,分析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基本方法,其次学会对区域环境问题相关内容的规范描述;紧紧围绕区域生态环境的建设的途径和措施这一主题,按区域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治理措施;同时结合我国不同区域的生态建设。
一、认识荒漠化1.概念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
2.主要成因荒漠化是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与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
3.荒漠化主要表现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碱化。
二、荒漠化的原因1.荒漠化的自然原因(1)气候干旱少雨。
(2)地面疏松,为沙质沉积物。
(3)大风日数多且集中。
(4)气候异常。
2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原因(1)人口激增和人类活动不当。
(2)主要表现: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水资源利用不当;不当的工矿和交通建设。
三、荒漠化防治措施(1)合理利用水资源。
(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4)采取综合措施,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5)控制人口增长。
四、荒漠化在我国主要的表现及分布特点是什么?荒漠化在我国主要表现为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土壤的次生盐碱化三种形式。
土地沙漠化主要分布在我国的“三北”地区(西北、华北北部、东北西部);石质荒漠化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南喀斯特地区;土壤的次生盐碱化主要分布在西北干旱灌溉区和华北半湿润农耕区。
(2)进行荒漠化防治的根本措施是什么?荒漠化防治的根本措施是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大力植树种草,退耕还林、还草,恢复植被,提高植被覆盖率。
五、水土流失的成因与治理1.形成原因(1)自然条件:(主要包括气候、地形、植被、土壤等方面,它是形成水土流失的基本条件。
)降水量大且集中(强度越大且多暴雨);地形坡度越大;植被覆盖率低;土质疏松。
(2)人为因素:不合理的耕作制度、毁林开荒、乱砍滥伐等。
2.主要的治理措施(1)工程措施:采取土石方及混凝土工程等措施将所发生的水土流失状况控制、固定。
(2)生物措施:采取植树种草、封山育林等。
(3)农业技术措施:间作轮作、套种耕作、提高复种指数等。
六、我国南方低山丘陵的水土流失造成的危害为什么比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危害更严重?①单位土地的生物生长量和产值更高,单位面积上水土流失造成的损失更大;②南方低山丘陵地区多为石质山地,土层薄,一旦表土蚀去,容易形成石漠化,而且恢复起来更难;③南方低山丘陵地区人口稠密,并且在江河下游地区多为重要的工农业生产基地和经济中心,水土流失对社会影响更大,造成的损失也更大。
七、热带雨林的全球生态环境效应1)深刻影响着地球上大气中的碳氧平衡:2)具有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全球水平衡的作用:3)热带雨林是世界生物基因宝库八、雨林生态的脆弱性(1)有机质分解和养分再循环旺盛,长期高温多雨的淋洗作用,土壤贫瘠。
(2)雨林生长所需要的养分几乎全部储存在地上的植物体内,地上植被最容易遭到破坏。
九、雨林保护措施(1)鼓励雨林观光等保护性的开发方式。
(2)加强管理,建立自然保护区。
(3)加强环保教育,提高公民的环保意识。
(4)设立国际基金,使当地从管理和保护中获益。
(5)森林选择性采伐与更新造林相结合。
(6)建设雨林缓冲区,减少移民进入雨林区的机会。
十、湿润地区,干旱、半干旱地区,滨海地区,城市等不同区域内的森林建设的生态功能有何差异?①湿润地区: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减少水土流失。
②干旱、半干旱地区:防风固沙、保护农田。
③滨海地区:保护堤岸,防治海风、海浪侵袭。
④城市:调节气候、净化空气、美化环境、吸烟滞尘等。
11、在地球陆地上重要的生态系统中,湿地的生态效益主要是什么?提供水资源、调节气候、涵养水源、调蓄洪水、美化环境、净化水中污染物质、保。
护生物的多样性等,常被人们称为“地球之肾”“天然水库”和“天然物种库”等。
12、对湿地应如何进行保护?一要禁止围垦造田或禁止随意改变湿地的活动,加强对湿地的管理;二要建立湿地保护区,保护好现存的天然湿地;三要对已经围垦的湿地逐步退田;四要对已经退化的湿地采取工程措施恢复答案合作探究1B2C3答案:(1)水稻种植业小农经营;单位面积产量高,但商品率低;机械化水平低;水利工程量大;科技水平低等。
(2)气候因素:受夏季风活动强弱的影响,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大。
夏季风活动较弱的年份,锋面雨带在两河流域滞留时间较长,降水量大,常形成涝灾;夏季风活动较强的年份,锋面雨带在两河流域滞留时间短,降水量小,常出现旱灾。
地形因素:中下游地区地势低平,排水不畅。
(3)地形:丘陵山地地区,地势起伏大。
降水:山地对暖湿气流有抬升作用,降水量和降水强度大且集中。
植被:自然植被遭到破坏(毁林开荒和陡坡种植等),覆盖率降低,地表裸露。
(4)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农、林、牧、渔等多种经营。
山区应按照农作物的生态适应性,发展立体农业。
拓展提升:1.C2.D3.B4.B5.B6.选C a地位于塬面上,地势平坦,适合发展种植业;b地位于缓坡,可以开辟水平梯田,减少水土流失;c地位于沟谷,适合打坝建库;d地坡度较陡,应该植树种草。
7.D8.A9.A10.C反思总结:(规律探讨)措施类设问的答题模板1.题型特点措施类设问常见设问词有“措施”“治理方法”“建议”“发展方向”等2.解答基本思路措施总是针对着存在的问题而言的,是为了解决问题而分析得到的,而问题的产生是有原因的,因此必须针对地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去寻求合理的措施。
3.常见措施类问题的答题要素11.(1)远离海洋,深居内陆;四周有高山阻挡。
(2)绿洲将向河流上游移动。
沙漠侵蚀,寻找新的水源地。
自助餐:1.(1)D(2)B2.(1)D(2)C3.B4.A5.B6.A7.C8.D9.B10.C黄土高原地貌千姿百态,地域文化丰富多彩,生态环境日益改善。
据此回答(1)~(2)题。
1.黄土地貌形态多姿,黄土峁就是其中一种。
黄土峁是指()A.切割较深的黄土沟B.孤立的黄土丘C.长条形的黄土高地D.范围较大的黄土高原残留面2.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合理措施有()①坡面修梯田,减缓坡度②加快林地建设,调节地面径流③保持传统轮荒耕作制度④在低洼处修建淤地坝,贮水拦沙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3.读我国部分地区图及相关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近年来,图示地区甲、乙两河流域“水多、水少、水脏、水浑”四大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制约地区经济发展。
“水多、水少”指旱涝灾害频繁,“水脏、水浑”则与污染和水土流失密切相关。
材料二据统计,图中A省现已有水土流失面积达2.64万平方千米,占该省总面积的19%,主要集中在A省西部和南部地区。
这些地区由于人多地少,毁林开荒和陡坡种植现象普遍。
据不完全统计,A省现有坡耕地814万亩,其中坡度在25°以上的有178万亩。
(1)A省为我国粮食生产大省,其南部地区主要的农业生产地域类型属于__________,简述该农业地域类型的生产特点。
(2)甲、乙两河流域是我国旱涝灾害的多发地区。
试分析甲、乙两河流域易发生旱涝灾害的主要自然原因。
(3)水土流失严重地区现状多是人多地少,生活贫困。
试从地形、降水、植被的角度分析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4)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角度看,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应如何因地制宜,提高经济效益,带动地区脱贫致富?江西素有“白鹤鱼米之国”的美誉,可谁又曾想到,这颗红土地上的绿色明珠,还潜伏着令人触目惊心且危害匪浅的“红色荒漠”。
据此回答1~3题。
1.南方丘陵山区的红色荒漠是指()A.红壤的危害B.荒漠土是红色的C表层土壤被侵蚀,红色石质裸露D雅丹地貌带来的危害2.红色荒漠形成的主要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分别是()A风化作用和过度放牧B风蚀作用和开山取石C沉积作用和环境污染D水蚀作用和滥伐森林3.根据红色荒漠的特点,对其进行治理首先要做的是()A.大力开荒种田,保持植被覆盖率B.恢复植被,合理开发土地C.发展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生产D.彻底退耕还林读下图,完成4~5题。
4.图示区域内,与古代相比,当代()A.河流水量更大B.城镇向河流上游迁移C.交通线离山地更远D.山地森林覆盖率更低5.图示区域城镇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是()A.森林破坏B.土地荒漠化C.水土流失D.地面沉降6.下图为黄土高原上某地等高线地形图。
对图示地区进行小流域综合治理时,在a、b、c、d四地采取了不同的措施,其中正确的是()A.a地-种草护坡B.b地-沟头防护C.c地-打坝建库D.d地-修筑梯田读我国部分省区某外力侵蚀作用统计图,回答7~8题。
7.图示的外力是()A.流水B.海浪C.冰川D.风力8.图中,强度侵蚀面积最大的省区是()A.内蒙古B.甘肃C.青海D.新疆读黄河三角洲造陆速率与年降水量(实线)和植树种草面积(虚线)的关系图,回答9~10题。
9.黄河三角洲侵蚀和堆积平衡的临界值约()A.年降水量约为320~340毫米,植树种草面积约为1 300~1 350平方千米B.年降水量约为430~450毫米,植树种草面积约为550~580平方千米C.年降水量约为550~580毫米,植树种草面积约为430~450平方千米D.无法估量10.黄河三角洲面积的增长主要与下列哪一地区的植树种草的面积有关()A.山东境内B.内蒙古高原C.黄土高原D.太行山区二、综合题11.2012年新疆继续坚持“环保优先,生态立区”的理念,坚持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大力推进生态建设,结合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说明该区域大部分地区气候干旱、沙漠广布的主要原因。
(10分)(2)当沙漠边缘生态失衡时,绿洲分布将出现怎样的变化?为什么?(10分)自助餐:1.读我国林区、非林区年平均降水变化图,回答(1)~(2)题。
1)图中降水量年际变化的特征,说明了我国()A.地形复杂,地势起伏比较大B.受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的影响大C.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明显D.夏季风各年的强弱差异明显(2)若森林大面积遭到破坏,则()A.年降水量增加B.降水量年际变化增大C.蒸腾作用增强D.降水后下渗作用增强2.下图是我国规划的生态功能区分布图。
结合图文材料,回答(1)~(2)题。
(1)对下列各组生态功能区自然环境共同特点的描述,符合实际的是()A.ab—草原广布、温差大B.bf—地表崎岖、降水少C.ce—光照充足、风沙小D.dg—气候湿润、林地多(2)下列生态功能区中,规划目的以保护湿地、涵养水源为主的是()A.c B.d C.e D.f读雨林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示意图,回答3~4题。
3.上图中a、b、c、d表示的地理事物,对应正确的是()A.a—枯枝落B.b—土壤C.c—生物D.d—供给养分4.雨林中土壤贫瘠的原因是()①有机质分解和养分再循环旺盛,土壤缺乏养分积累和补充②气候高温多雨,地表径流和淋溶作用带走养分③雨林植被的光合作用强烈④岩石风化所释放的养分不足A.①②B.③④C.②③D.②④城市湿地是指城市及其周边地区被浅水或暂时性积水所覆盖的低地,有周期性的水生植物生长,基质以排水不良的水成土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