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正能量》读后感800字

《正能量》读后感800字

《正能量》读后感800字《正能量》读后感经常在电视杂志中见到”正能量“这个词,最初给我的印象大概也就是积极向上之类的。

但当我读完这本书后,我的感觉却大不一样—之前的理解略显肤浅。

《正能量》有“英国大众心理学传播第一教授”理查德?怀斯曼所著。

书中的内容深入浅出,通过一系列古往今来的有趣的心理学实验揭示了积极情绪对人的影响作用,并对“幸福指数””身体与情绪之间的关系”等多项课题做出了深入的研究。

所以在我看来,不同于社会中流行的精神层面上的“正能量”,书中的“正能量”更显科学性和人类身体的奇趣性。

贯彻全书的一个科学原理曰“表现“原理,即一个人的情绪的产生是由之前的行为决定的,而不是平时说的“情绪主导行为”。

这大大颠覆的我的世界观,整个人的逻辑也全乱了,但通读完一本书,作者详尽的例举了一系列实验证明并将此原理应用在日常生活中。

“这一简单的理念激发产生了一系列快速简单有效的方法,帮助人们变得更快乐,摆脱焦虑和抑郁,坠入爱河,并且永远的生活在一起,打败拖延症,延缓衰老。

这些所有的方法都不需要改变人的思维方式。

正如威廉?詹姆斯一个世纪前所说的一样:‘如果你想拥有一种品质,那就表现得仿佛你已经拥有了他一样。

’他们都需要你突破旧的条条框框,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最终激发出内心的正能量。

书中最给我启示的是“别做习惯的俘虏”一章。

我自以为自己的自控力不强,但看完这章,我懂得了:人们在生活中面对的很多难题可以归因于他们非常不灵活,不变通,被某些习惯束缚了手脚。

坏的习惯,阻挡了生活原本为你准备的一切美好的事物。

《正能量》这本书具有极强的科学性,不是为了培养文学素养而读,而是为了了解自己,改变自己,塑造一个更好的自己而读。

正能量读后感计科12102班刘璐璐“正能量”,这一词,我忘了首先是从哪听到的,我一向不是一个跟得上潮流的人,各种知识了解的也不多,我只记得那段时间”正能量”这词很红很热,周围的同学说话也不时用上“正能量”这词,我一听就喜欢上了这词,也常把这词挂在嘴边,比如我有个朋友名字中有个曼字,我们平常都叫她奥特曼,在遇到挫败的事时,我总说:奥特曼,世界又出现灾难了,该你出马了,请你给我正能量吧!虽然事情结果没有得到丝毫改变,但心情却得到安慰,对自己更有信心。

我相信“正能量”不只是带给我安慰,它之所以那么热火,必有它的道理,这几天我接受了朋友的推荐,看了《正能量》这本书,才发现这里有那么多有趣而深刻的东西,有些遗憾没能早点了解,不然我大一就不会那么迷茫了。

"正能量”本是物理学名词,而“正能量”的流行源于英国心理学家理查德·怀斯曼的专著《正能量》,其中将人体比作一个能量场,通过激发内在潜能,可以使人表现出一个新的自我,从而更加自信、更加充满活力。

“正能量”指的是一种健康乐观、积极向上的动力和情感。

当下,中国人为所有积极的、健康的、催人奋进的、给人力量的、充满希望的人和事,贴上“正能量”标签。

它已经上升成为一个充满象征意义的符号,与我们的情感深深相系,表达着我们的渴望,我们的期待。

其实,“正能量”在中国迅速走红,也离不开网络的力量,据说,在奥运火炬传递期间,很多博主在微博上发表“点燃正能量,引爆小宇宙!”和“点燃正能量,运气挡不住”的博文,之后这两句迅速被网友跟进和模仿,这两句话也成了时下网络最热门的句子。

后来网友把点燃正能量的励志口号与伦敦火炬传递结合起来,伦敦奥运火炬成了正能量的代言物,正能量一词也借此在中国走红。

认真想想,“正能量”一词被人们认可是必然的,因为正能量所赋予的含义是人们内心深处渴望得到的,是无论世界怎么改变,人们都想要追求的,它如酿酒一般,愈久愈醇,况且最近总听到一些让人伤心的事,而这些事的避免,少不了正能量的出现。

《正能量》这本书侧重于从心理学的角度用大量的心理实验验证了心理学家的一些推断,颠覆了以往个体经验冲突过程中所形成的一些观点、态度和思维方式,自己能力有限,没有办法去做这些专家曾进行的各种实验,只能凭借他们的一些观点做些主观的不太负责的判断,重新审视自己的情感、情绪、生活态度、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等,寻找根源,如何激发人的正能量,让人能健康快乐地面对生活、工作、人际交往等,也让读者更容易接受作者的观点。

书中,作者首先从威廉·詹姆斯的“表现”原理出发,调整自己的情绪体验,学会让自己真正地快乐起来。

我们习惯于“我们快乐,所以我们会微笑”,微笑表达快乐的逻辑,微笑是人的一种面部表情而已,然而能令人微笑的因素是什么?我们为什么会微笑?人的存在是与人所产生的各种需要同一的,人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一直是衡量人是否快乐的标志,人的需要是多元的,也是多层次的,由此人的快乐也是多变的,人的快乐体验是在需要得到满足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无法断定人最快乐的时候就是需要得到最 __满足的时候,快乐是人生存的出发点,也是归宿,经验的理解,需要得到满足,人就会快乐,快乐人就会微笑。

“表现”原理表述了微笑和快乐的另一种关系,强调人微笑了,心理就快乐了,人的正能量就增加了,所以要想快乐就得面带微笑。

没什么坎坷是过不去的,我现在心情不好的时候,喜欢按作者说的去做,似乎我现在更有信心了,不时地会有正能量围绕着我。

而对于那些需要迅速有效控制怒气的人,深呼吸往往非常有效。

深呼吸法需要你将舌头放在上牙齿后部的口腔顶端,然后心中默数五下、用鼻子慢慢呼吸,然后心中默数七下、屏住呼吸。

然后默数八下、慢慢通过撅起的嘴唇将气呼出。

重复以上过程四遍,你的心情可以 __平复下来。

从书中我也明白了生气会抑制正能量,另外愤怒情绪通过表现得咄咄逼人而将心中的怒气释放,这是不对的,并且可能会使情况变得更糟。

我从书本上还知道了许多有趣的以前不知道事实,例如,着装隐含着神奇的能量;渴望能激发爱的吸引能量;抑制人类的行为或面部表情可以使他们免于感受到某种情绪······由于这本书看得比较匆忙,有许多还未真正领会,但我觉得这是一本好书,一本可以真正解惑的书,我会反复认真地读,相信每次都会有意想不到的感觉,慢慢领会其中的奥妙,把它运用到自身身上来,充分发挥自身的正能量,带给自己和他人快乐,同时,从这次阅读发现,我好久没阅读书籍,我应该坚持阅读,开阔视野。

《正能量》读后感《正能量》读后感论“表现”原理及在监狱警察职业情感培育中的应用——《正能量》读后感摘要:“表现”原理解释了行为与情感关系的心理规律,建立了通过行为管理塑造情绪感受的机制模型。

由此,就可以将“表现”原理的有关理论应用到监狱警察职业情感塑造的管理中,通过规范职业行为强化职业认同、精编团队组织完善科学激励、注重思想引导促进联动升华等措施,有效增强监狱警察的职业情感,激发监狱警察团队的正能量。

关键词:“表现”原理职业情感过去的观点认为“性格决定命运”、“态度决定行为”,但心理学家理查德•怀斯曼出版的畅销书《正能量》,为我们展示了维多利亚时期哲学家威廉•詹姆斯关于“随心所欲培养你的乐观情绪,发现改变一切的能量”的理论,即“表现”原理,启发我们在行为与情绪变换关系之间重新思考职业情感的养成和积极向上的团队文化的建设的有关规律,为如何利用“表现”原理激发民警队伍中的“正能量”,增进监狱警察职业情感提供了很多新思路。

一、何为“表现”原理《正能量》一书用许多有趣的心理学实验来证明威廉•詹姆斯的“表现”原理的正确性和可操作性。

所谓“表现”原理,就是认为行为决定情绪,“人们可以通过对某种情绪的行为表现而获得某种情绪感受”。

比如,我们不是因为快乐而微笑,而是因为微笑所以感到快乐;我们不是因为恐惧或紧张而心跳加快,而是因为我们的心跳在加快,所以我们知道自己害怕或紧张了。

《正能量》作为一本励志畅销书,它所介绍的“行为决定情绪”的理念和它所批判的那些介绍“性格决定命运”、“态度决定行为”等理念的书一样,都部分揭示了人类活动过程中的心理现象。

但对有基本的心理学知识的人来讲,很容易发现他的理论的问题——他所说的都是对的,但不是对的全部。

将人的心理和活动是分为知(认知)、情(情绪)、意(意志)、行(包括生理变化和外显行为)四个部分,是为了使我们更为清晰地认识人的心理现象而进行的人为划分,并不是指人的心理活动是分为四个区域或四个阶段的。

知、情、意、行是同时发生的而不是孤立的,当我们有行为时必然伴随情绪,同时也在认知和意志层面运动,四者之间没有孤立或清晰的由此及彼的线性运动。

《正能量》一书通过反复说明“表现”原理的正确性来提出他的观点——通过积极的行为,可以塑造正能量。

所谓“正能量”,是怀斯曼借用的一种物理学概念,指的是一种健康乐观、积极向上的动力和情感。

他在书中将人体比作一个能量场,通过激发内在潜能,可以使人表现出一个新的自我,从而更加自信、更加充满活力。

也就是说“运用‘表现’原理激发的正能量,可以使我们产生一个新的自我,让我们变得更加自信、充满活力,也更有安全感。

”怀斯曼的理论告诉人们有积极的行动就会有积极的感受,鼓励人们通过多采取向善进取的行为来获取成就感、幸福感、愉悦感。

《正能量》一书的英文原名是“Rip It Up :The radically new approach to changing your life”,直译过来就是:立刻行动(把它撕碎)——改变你的生活的根本新方法。

应该说,这本书的英文书名比中文名字要更直接地表明了怀斯特的观点。

二、基于“表现”原理的新观点《正能量》一书带给人们的冲击,不仅在于它宣扬了一种积极进取的人生观点,更重要的是它通过大量科学实验和论证,修正了我们很多奉为圭臬的旧观点。

1、“奖励是一种负能量”《正能量》一书中引用了艾尔菲•科恩在《奖励的惩罚》一书中的研究、弗吉尼亚理工学院心理学家埃•斯科特•盖勒关于政府鼓励民众系安全带的措施的有效性研究以及布兰斯德大学特丽莎•阿玛比尔关于艺术家创作动机的研究,以此来证明在动物实验中被证明确有效果的“奖励系统或者没有长效,或者在某项情况下甚至会阻碍人们做出值得鼓励的行为。

”这一现象的原因,可以用动机原理的作用机制进行解释。

所谓动机是推动人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一个目标的行为动力。

动机可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内部动机是指行动的动力个体的内在需要,比如好奇、兴趣、积极的认知或愉快的体验的需要等。

外部动机是指外部环境或客观因素刺激而产生的行动动力。

比如,奖励、竞赛、表扬、他人的期待等。

两种动机是密切联系相互作用的,在推动个体的行为中都发挥作用。

但是,外在动机只有在不损坏内在动机的情况下,才是积极有效的。

如果外在动机损害了内在动机,即外在动机的作用大于内在动机的作用,个体的行为活动主要要靠外部奖励推动的情况下,如果个体对外部奖励的水平不满的话,他的行为活动的积极性就会大大降低,结果就会毁掉个体活动的内在动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