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观摘自《教学技术与媒体》第八版P6—111.1学习学习是个体与环境和信息交互的过程中,新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发展。
学习环境包括物理设施、心理氛围、教学技术、媒体和方法。
学习随时随地都在发生。
我们在走路的时候学习,看电视的时候学习,网上冲浪的时候、与他人谈话的时候、都在学习。
通过观察周围事物的变化,我们不断地学习。
作为专业教师,这些随意性的学习不是我们关注的重点。
我们更为关注的是那些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努力而发生的学习。
因此,学习涉及如何在适当的环境中选择、安排和传递教学信息,涉及学习者与信息交互的方式。
1.1.1学习的心理学观点教师如何看待技术和媒体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取决于他们对人类学习的认知。
过去的半个世纪以来,人们形成了几种主要的学习理论。
每一种观点都影响着教学过程,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我们简单回顾一些几种主要的理论,分析它们的影响。
对于这些学习理论的详细论述,读者可以参阅德里斯科尔(Driscoll,2000)的论述。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20世纪50年代,哈佛大学心理学家斯金纳对可观察的行为进行了科学研究,他是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
斯金纳感兴趣的是自主性行为,例如学习新技能等,这一点与巴普洛夫研究的“狗听到铃声分泌唾液”的经典条件反射不同。
他的研究表明,通过强化或奖励动物对环境的某种反应,可以引导它们形成特定的行为模式。
在用鸽子完成了一系列的实验以后,斯金纳建立了自己的学习理论,即著名的强化理论。
他推理说,这套理论也同样适用于人类。
强化教学理论催生了程序化教学技术,这种技术通过引导学习者完成一系列的教学活动,以获得预期的技能。
与早期的学习研究不同,斯金纳的工作设计严谨、合乎逻辑,对教学设计有直接的促进作用。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拒绝对学习者过程进行推测,他们只研究外显的、可以观察到的行为。
结果,他们只适合解释相对简单的学习活动。
也正因为如此,在高级技能的教学设计活动中,行为主义的作用有限。
例如,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很难推断学习者是如何处理信息的,而这一点对于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恰恰是非常重要的。
今天,在基于计算机的教学和基于网络课程设计中广泛采用了行为主义的设计原则。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20世纪后半叶,认知主义者对学习理论和教学设计作出了新的贡献,他们提出了一个学习者接受、处理和加工信息的模型。
认知主义理论是基于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1977)的研究提出的。
认知心理学探讨个体在适应环境过程中的思维过程。
认知主义探讨人们如何思考、解决问题和做决定。
例如,行为主义只简单地指出练习能够强化对刺激的反应。
认知主义建构了一个包括短时记忆(Short-Term Memory)和长时记忆(Long-Term Memory)的思维模型。
新信息首先保存在短时记忆中,在那里短时记忆被不断重复,直到被存储到长时记忆。
短时记忆中的信息如果得不到重复,慢慢地就会从短时记忆中消失。
学习者把长时记忆中的信息和技能联结起来形成认知策略,或者形成处理很复杂任务的技能。
与行为主义相比,认知主义对“学”的理解更全面。
认知主义认为:学生很少依赖教师的帮助,他们更多的是利用各种学习资源,依靠自己的认知策略进行学习。
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建构主义是一场完全超出了认知主义范畴的运动。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的本质是学生积极投入到有意义的学习过程中。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被动地传递信息,而是一个积极地解决问题和发现的过程。
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自己建立对世界的解释。
建构主义者把自己的观点与行为主义和认知主义做了对比,后者认为学生的知识可以是教师知识的“映射”(Map)。
建构主义则认为,学生的学习是发生在个人经验的情境之中的,教育的目的不是教授信息,而是创建情景,让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来解释信息。
教学的目的不是提供事实,而是为学生提供一种组织知识的方法。
建构主义认为,当学生投入到相关的真实任务中时,学习最有效,也就是在做中学。
因此,对学习结果的最终测量是看学生是否能够利用学会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社会心理学理论社会心理学是教与学研究中另外一个非常有解释力的理论流派。
社会心理学家研究课堂中的组织结构对教学的影响。
班级教学采用什么样的组织结构,是独立学习,小组学习还是全班一起学习?采取什么样的权利结构,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活动有多大的控制权?采取什么样的奖励机制,鼓励合作还是鼓励竞争?罗伯特·斯莱文(Robert Slavin,1990)等研究者认为,与竞争学习模式和独立学习模式相比,合作学习模式能够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和社会效益。
斯莱文提出了小组协作原则、学习者控制教学原则和以小组成绩为基础的奖励原则。
基于这些原则,他设计了一系列的协作学习技术。
1.1.2走进教学教学就是安排信息和学习环境,促进学习。
学习环境可以由学习者设计也可以由教师来安排。
加涅把学习看做是一系列安排好的教学事件,这些事件支持学习者内在的学习过程(Gagne,1985)。
这里的环境,不仅指学习发生的场所,还包括为了传递信息、指导学生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教学媒体和技术。
由于教学目标的不同,信息和环境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行为主义强调对外部行为的控制,而认知主义更看重对思维过程的内在控制。
理论观点上的差异将影响媒体的设计和使用。
行为主义者详细描述了教学的行为(绩效)目标,教学活动限于是否有助于实现该行为目标。
引入程序化教学技术以后,与目标无关的教学资料被小心的剔除。
教学设计和教学媒体高度结构化。
这种方法在讲授基本概念和基本技能的时候,非常成功。
与行为主义教学设计相比,认知心理学取向的教学设计结构要松散一些。
在教学过程中,允许学生使用自己的认知策略,鼓励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
解决问题、创造性行为和合作活动等学习任务,比较适合采用认知主义的教学方法。
与行为主义不同,认知心理学认为,学习的定义不限于可观察的行为。
他们认为学习者习得的知识和技能远远超过了直接的行为。
学习任务完成后的一段时间,他们可以利用先前习得的知识(而不是表述的行为目标)构建自己的思维图式(Schemata)。
建构主义为学习者提供了一种丰富的学习环境,让学习者自己创建意义和解释。
利用多种多样的媒体和技术可以创造一个丰富的学习环境。
这种学习方法的结构化程度最低。
面对不同的学习理论,教师和教学设计专家需要采取一种折中的态度。
我们不需要宣誓效忠某一种学习理论,我们只选择能够起作用的方法。
如果我们发现在一个特定的学习环境中,适合采用行为主义的方法,我们就是用行为主义的技术。
相反,如果学习环境适合认知主义或者建构主义,我们就应当采用认知主义或建构主义的教学技术。
1.1.3折中主义的立场收到各种心理学观点的启发,教学设计者已经为教学设计了很多强大的框架。
实际上,成功的教学实践往往具有一些共同特点:(学习者)积极参与。
当学生积极投入到教学任务中,思维与教学内容之间积极互动的时候,有效的学习发生。
练习。
新知识或技能的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
练习,尤其是在不同的情景下反复练习,可以提高记忆率,提高学生运用新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能力。
(关注)个体差异。
学生在个性、基本能力、背景知识和其他很多因素方面存在差异。
有效的教学方法通常允许学生具有不同的学习进度,为他们提供不同的教学资料,在教学过程中,按照学生不同的特点组织不同的教学活动。
(积极的)反馈。
学生需要知道他们的想法是否正确。
反馈可以由多种方式,如教师批改作业,计算机提供的电子信息,游戏中的打分系统等。
真实的学习环境。
我们最可能记住和运用的是那些我们从实践活动中学会的知识。
死记硬背得到的是“没有活力的知识”——我们知道它,但是永远不会把它运用到实际的生活中。
社会交互。
由同伴担任辅导者或者小组成员互相辅导,一方面,可以提供教学方面的帮助;另一方面,可以锻炼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
所有的教学模式都强调学习者积极参与和交互的重要性,也鼓励学习者经常做各种各样的练习,促进他们运用新知识、技能和态度。
但是,在对其他特征的重视程度上,这些教学模式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在选择和设计教学媒体的时候,对于各种学习理论,教师要站在折中主义的立场,哪种理论有指导意义,就采用哪一种理论。
对数教师比较支持认知主义的观点,强调使用刺激丰富教学资料,他们相信,在特定的时间内,学生通过录像能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技能。
例如,中学生在观看化学实验的录像带时,可以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虽然科学方法并不是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在举一个例子,管理学受训者在参与教学游戏的过程中,可能习得大量有关个性差异的知识,尽管这个游戏是为讲授另一种技能而设计的。
然而,在讲授基本知识(如乘法运算表)和基本技能(如打字技能)的时候,教师就提倡采用严格控制的行为主义教学方法。
1.1.4关于学习的哲学观点不少观察家认为,目前在课堂教学中广泛使用的教学技术,倾向于把学生当作机器而不是人来对待。
就是说,技术使教与学的过程失去了人性化。
然而,如果使用得合理,现代教学技术也可以使教学更加个性化,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具有人性色彩。
如果教师把学生当作具有权利、身份和动机的人,那么无论是否依赖教学技术和媒体的帮助,他们都会把学生看做是从事学习活动的人。
换句话说,是人类使用技术和媒体,而不是技术和媒体本身把人机械化。
也就是说,重要的不是在教室中摆放了哪些技术设备,而是教师如何知道学生使用这些技术。
高焦虑型的学生在巨大的压力下,会犯错误,学习效率下降。
通常,高焦虑的学生在压力大的学习环境中很难取得成功。
加入同样的教学过程采用技术为中介,教学内容按照学生的指令呈现,就可能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使学习的过程更加人性化。
与一些教育家们的观点相反,有的教育家认为技术和人性化或者共存,或者呈现不同的组合方式。
A:大学中的大班教学,教师与学生之间没有或者很少交互——低技术、低人性化的教学方式。
B:一门课程中包含一系列的计算机辅助课,每一节课中都包含教学目标、学习资料和自测题——高技术、低人性化的教学方式。
C:D:一个学习小组的成员定期聚会,讨论共同的阅读作业——低技术、高人性化的教学方式。
上面列举的这些例子,是经过简化的,目的是为了描述技术与人性化的组合方式。
虽然简化,它还是为我们提供了分析技术和人性化相互关系的基础。
以上四个例子表明,教学方式可能在技术和人性化两方面都处于低水平,相反,也可以在两方面都是高水平。
使用教学技术与人性化的教学环境不是相互对立的。
相反,教学媒体和学习技术可以帮助我们营造一种学生积极参与的学习氛围。
如果在课堂教学总,我们能够创造性地、适当地使用教学媒体和技术,那时,被随意地开关的是机器,而不是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