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认识生命现象第一节:生物的基本特征1.自然界中的生物通常分为植物、动物和微生物。
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病毒。
(病毒无细胞结构,但是是生物,因为可以繁殖后代)2.生物的基本特征:(1)生物体都有新陈代谢现象;新陈代谢包括三方面:摄取营养物质、呼吸、排汗。
(2)生物体都有生长发育现象;(3)生物体都有应激性;(4)生物体都能繁殖后代;(5)生物体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征;(6)生物体都能适应一定的环境,并能影响环境;(7)除病毒外,几乎所有生物均由细胞构成。
第二节:生物的生活环境1.生物圈生物生存的圈层。
包括大气圈下层、整个水圈和岩2.石圈上层。
生物圈的范围:海平面以下10千米、海平面以下10 千米。
而绝大多数生物生活在陆地以上和海洋表面以下各约100米的范围内。
3.大多数生物生存的基本条件:阳光、水分、空气、适宜温度、稳定的营养供给。
4.栖息地:生物生存居住的场所。
不同栖息地的影响因素:土壤类型、温度和湿度。
5.威胁生物生存的关键因素:栖息地的破坏或丧失。
生物栖息地遭破坏的重要因素:全球人口数量剧增,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式开发和不合理利用。
第三节:生物学的探究方法1.生物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和表达交流。
其中,探究成功的前提:提出问题和做出假设。
探究成功的关键制定计划。
2.探究的常用方法:观察法、实验法、测量法、调查法。
实际工作中,往往多种探究方法并用。
3.设计对照实验的原则控制单一变量。
4.巴斯德的实验中,提出了怎样的问题?使肉汤变质的微生物来自于空气么。
做出了怎样的假设?使肉汤变质的微生物来自于空气。
实验的妙处在于用了曲颈瓶,曲颈瓶的妙处在于:空气可以进入,微生物不能进入。
实验的变量是微生物。
第四节:生物学的研究工具3. 显微镜的使用(1)显微镜的取拿和安放:一手握镜臂,一手托镜座。
将显微镜放在实验台偏左的地方。
距离实验台边缘7cm 。
(2)对光(三转)一转: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上升;二转: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三转:转动遮光器使较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
(对光过程中,左眼注视目镜,右眼睁开,勿将直射的阳光作为光源)(3)安放装片用压片夹夹住装片,使字符正对通光孔中心。
观察材料的特点薄而透明。
(4)观察镜筒下降,眼睛注视物镜,镜头距离装片最短 2 毫米,原因防止压碎装片和损伤镜头。
镜筒上升,眼睛注视目镜,如果想让物像更加清晰,要转动细准焦螺旋。
(5)整理和存放上升镜筒,取下装片。
用纱布擦拭显微镜,用擦镜纸擦镜头。
转动转换器,使物镜偏向两旁,镜筒降到最低,树立反光镜。
4. 显微镜的构造(1) 放大物像:物镜和目镜有无螺纹镜头越长,放大倍数越目镜无小物镜有大(2)升降镜筒:准焦螺旋粗准焦螺旋:调节范围大,用于寻找物像;细准焦螺旋:调节范围小,用于使物像清晰。
(3)反射光线:反光镜外界光线强,用平面镜;外界光线弱,用凹面镜。
(4)遮光器外界光线强,用小光圈;外界光线弱,用大光圈。
5. 高、低倍物镜的比较:镜头长短视野亮暗视野范围大细胞数目多小少高倍镜长暗小少低倍镜短亮大多6. 显微镜的光线通路:光→反光镜→光圈→通光孔→玻片→物镜→镜筒→目镜→眼睛7. 区分细胞和气泡(1)镊子挤压下,气泡变形,细胞不变形;(2)有黑边的是气泡,没有黑边的是细胞;8.低倍物镜换高倍物镜的步骤:找→移→换→调(1)找:找到观察的物像(2)移:将观察的物像移到视野中央(3)换:转动转换器,换用高倍物镜(4)调: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物像更加清晰(过程中不动粗准焦螺旋,如果视野变暗,可以调节大光圈和凹面镜)9.偏哪移哪P在显微镜下成像 d ;如果物像偏左下方,装片应该往左下方移动;如果显微镜下生物呈顺时针运动,则生物真实是顺时针方向运动。
10.污点可能存在的位置目镜、物镜和装片。
11.放大倍数光学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物镜放大倍数×目镜放大倍数。
第一单元第二章:观察生物结构第一节:细胞的结构和功能6.单细胞生物:衣藻、变形虫、酵母菌、眼虫和草履虫;多细胞生物:(病毒无细胞结构)7.观察细胞结构(1)植物(洋葱鳞片叶内表皮):擦(用纱布擦载玻片和盖玻片)→滴(清水)取→放→盖(用镊子夹取盖玻片使其一侧先接触载玻片上的液滴,然后放平,以免产生气泡)→染(一侧滴加碘液)→吸(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2)动物(口腔上皮细胞):擦(用纱布擦载玻片和盖玻片)→滴(浓度为0.9% 的生理盐水)取→放→盖(用镊子夹取盖玻片使其一侧接触载玻片上的液滴,后放平,以免产生气泡)→染(一侧滴加碘液)→吸(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3)0.9%的生理盐水的作用:维持细胞的正常形态。
(4)凉开水的作用:去除食物残渣。
8.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的比较共同结构特殊结构动物细胞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植物细胞细胞壁,液泡,叶绿体9.根据细胞核外有无核膜包被,即有无成形的细胞核,将细胞分为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
原核生物:细菌、蓝藻和放线菌。
10.无叶绿体的植物细胞:根尖细胞、表皮细胞;不是植物细胞才有液泡,例如:酵母菌。
11.细胞壁作用:支持和保护细胞;细胞膜:保护和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细胞核:含有遗传物质。
细胞质:加快细胞和外界的物质交换;叶绿体:光合作用的场所;线粒体:呼吸作用的场所;液泡:含色素和糖分。
12.绿色植物的能量转换器:线粒体和叶绿体;动物的能量转换器:线粒体。
13.细胞学说:施莱登和施旺提出。
14.西瓜汁液流出,汁液来自于液泡,汁液能流出来说明细胞膜被破坏。
15.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第二节:细胞的分裂与分化12.细胞分裂就是一个细胞分成两个细胞的过程。
13.细胞分裂过程中,细胞核内的遗传物质先复制,再平均分配到两个新细胞中。
细胞分裂,使细胞数目增多,细胞生长,使细胞体积增大。
植物细胞分裂最后形成新的细胞壁和细胞膜,动物细胞形成新的细胞膜。
细胞分裂产生的新细胞,除个体变小,其他和母细胞均相同。
14.细胞分化:经过细胞分裂产生的新细胞,在遗传物质的作用下,形态、结构和功能出现差异。
15.细胞分化的结果:形成细胞群,即组织。
细胞分化后,遗传物质没有(填是否)发生变化。
16.植物的主要组织:分生组织、保护组织、输导组织、营养组织。
17.动物的主要组织: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营养组织、肌肉组织。
血液、软骨属于结缔组织。
18.癌细胞的特点:只分裂不分化。
19.细胞的分裂和分化是生物体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基础。
第三节:多细胞生物体的结构层次5.植物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
和动物相比,植物体没有的结构层次是:系统。
生殖器官:花、果实、种子;营养器官:根、茎、叶。
6.动物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动物体。
7.哺乳动物八大系统:呼吸、运动、消化、循环、泌尿、神经、内分泌、生殖。
第二单元第一章: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第一节:绿色植物的主要类群1.孢子植物和种子植物植物类群生活环境结构特点生殖方式作用藻类植物一般水中,少多为单细胞,无根孢子提供90%氧数阴暗潮湿茎叶分化,无输导气组织苔藓植物阴暗潮湿有茎叶,无根,假孢子检测有毒气根起固着作用,无体输导组织蕨类植物阴暗潮湿有真正的根茎叶,孢子古代蕨类形有输导组织,但不成煤炭发达裸子植物干旱无真正的花、果种子---------------实。
输导组织发达被子植物干旱六大器官,输导组种子----------------织发达16.孢子是生殖细胞,种子是生殖器官。
17.苔藓植物没有真正的根,其假根的作用是固着;蕨类植物有了真正的根、茎、叶,分化出了输导组织,但不发达。
种子植物有了发达的输导组织;根据种子外有无果皮包被将种子植物划分为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被子植物又称为绿色开花植物,裸子植物无真正的花和果实。
(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都有种皮)18.裸子植物一般是松、杉、柏、银杏和苏铁(卷柏是蕨类植物)第二节: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20.水分以气体状态从植物体内散失到体外的过程;植物进行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是叶,幼嫩的茎也可以进行蒸腾作用。
21.影响蒸腾作用的环境因素:光照强度、环境温度、空气流动状况和大气湿度。
22.叶片的结构(1)制作叶片的切片时,刀片和叶脉的方向垂直;不(需不需要)染色。
(2)叶片的基本结构包括表皮、叶肉和叶脉。
(3)表皮又分为上表皮和下表皮,无叶绿体,属于保护组织;表皮上有气孔,气孔由 2 个半月形的保卫细胞组成。
陆生植物的气孔多分布于下表皮,水生植物的气孔多分布于上表皮;气孔的张开和闭合受保卫细胞控制,植物吸水,气孔张开,植物失水,气孔闭合;气孔的功能:蒸腾失水门户、气体交换通道。
气孔可以出入三种气体水蒸气、二氧化碳和氧气。
(4)叶肉分为致密的栅栏组织和疏松的海绵组织,有大量叶绿体,属于营养组织。
落叶一般背面朝上。
(5)叶脉是输导组织,导管自下而上(方向)运输水和无机盐;筛管自上而下(方向)运输有机物。
(6)保卫细胞有叶绿体,表皮无叶绿体,叶肉有叶绿体。
(填有→无)(7)蒸腾作用的意义:①促进水的吸收,②促进水和无机盐的运输,③使植物散热,④增加大气湿度,增加降水。
第三节: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19.光合作用的实质原料:二氧化碳和水;产物:有机物和氧气。
条件光。
场所叶绿体。
施加气肥的气肥是指二氧化碳。
光能 2. 反应式:→二氧化碳+水有机物(贮存能量)+氧气。
叶绿体23.光合作用的物质转化: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能量转化: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
24.光合作用的应用:合理密植和间作套种。
25.验证光合作用制造淀粉:(1)暗处理(黑暗处一昼夜):运走、耗尽叶片内的原有淀粉(原因):(2)遮光对照:黑纸片将一片叶片的上下面遮盖起来。
目的对照,变量:光。
(3)隔水加热:大烧杯放清水,小烧杯放酒精,酒精的作用溶解叶绿素,加热到叶片变成黄白色,此时酒精呈淡绿色。
(4)染色:清水漂洗,洗掉酒精;滴加碘液,清水漂洗,洗掉碘液。
(5)现象:叶片见光部分变蓝,不见光部分不变蓝。
(6)结论: 淀粉是光合作用的产物、光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
26.验证光合作用产生氧气:氧气难溶于水,能助燃。
收集氧气的方法排水集气,验证氧气产生的方法:使待熄灭的细木条复燃。
第四节: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20.观察种子的呼吸现象呼吸作用的原料:有机物和氧气;产物:二氧化碳和水。
同时释放出能量。
能量一部分以热能散失,其余部分用于各项生命活动。
条件光。
场所叶绿体。
21.反应式:有机物(贮存能量)+氧气→二氧化碳+水+能量。
22.呼吸作用的物质转化:有机物转化为无机物;实质: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
23.促进呼吸作用:田间松土、及时排涝。
抑制呼吸作用:晾晒粮食(低温干燥)、保鲜水果(低温低氧)。
24.蒸腾作用、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中。
白天进行的是蒸腾作用、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