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糖(BS)测定及临床意义
血糖是指血中的葡萄糖,血糖是临床上的习惯简称。
血糖测定对糖尿病的诊断,疗效观察等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其测定方法主要有邻甲苯胺法、葡萄糖氧化酶法、已糖激酶法、葡萄糖脱氢酶法等。
—、正常参考值:3.88〜5.99mmol/L。
二、临床意义
血糖浓度受神经系统和激素的调节而保持相对稳定,当这些调节失去原有的相对平衡时,则出现高血糖或低血糖。
1.生理性血糖升高
饭后1〜2 小时,摄入高糖食物、紧张训练、剧烈运动和情绪紧张,肾上腺分泌增
加。
2.血糖升高
(1)糖尿病,一般分两型,一是I 型,即胰岛素依赖型,可能与遗传因素或自身免疫有
关,多发生于青年时期。
另一型为n型,即非胰岛素依赖型。
胰岛素细胞功能低下,
胰岛素分泌不足或可能与遗传因素亦有一定关系。
此型多见于40 岁以上成人,多数见于肥胖患者,胰岛素分泌相对减少,或组织对胰岛素的感应性低下,或胰岛素受体减少。
此型临床症状较前者轻。
(2)慢性胰腺炎,由于炎症胰岛组织被破坏,使胰岛素分泌功能缺陷,而致血糖升高。
(3)内分泌腺疾病,例如肢端肥大症或巨人症,由于生长激素分泌亢进,拮抗胰岛素的作用使血
糖升高。
肾上腺皮质机能亢进,如柯兴综合征,因皮质醇分泌增多,促进糖原异生,并可对抗胰岛素作用而使血糖升高。
又如嗜铬细胞瘤,肾上腺素分泌增多,促使肝糖原转变成葡萄
糖,并抑制胰岛素分泌,使血糖增高。
长期应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治疗,亦可使血糖升高,甚至发生
“药物性”糖尿病。
3.血糖降低
(1)内分泌腺病变血糖降低见于胰岛素瘤(胰岛3细胞瘤),因胰岛素分泌过量,使血糖分解加
强。
亦见于拮抗胰岛素类激素分泌不足,如阿迪生病(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衰竭) 、席汉综
(2)肝脏病变,急性肝炎、肝硬化等严重肝功能损害,使肝糖原分解障碍亦可有发生低糖血症的
可能。
低血糖亦见于糖原累积症。
(3)某些肿瘤,如巨大纤维瘤或纤维肉瘤,可能分泌量胰岛素样物质,而致血糖降低。
(4)胰岛素分泌功能紊乱,如单纯性肥胖症、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常可发生胰岛素分泌过多,而
致血糖降低。
(5)血糖降低亦见于胰岛素自身免疫性低血糖、胰岛素受体异常症(B 型)等,这可能由
于胰岛素抗体、受体结合的胰岛素急骤解离,致使血糖分解加强。
(6)暂时性低血糖亦可见于胃次全切除后所发生的颠倒综合征,这是由于进食后糖迅速
吸收,促进胰岛素急速分泌,引起暂时性低血糖。
(7)营养不良、吸收不良综合征或重症肾性糖尿病等都可出现血糖降低趋势。
(8)药物,如应用胰岛素、口服降糖药等由于用量不当可引起低血糖。
三、采集标本的注意事项
1.标本置室温中,全血中葡萄糖将会分解代谢,大约每小时降低5%。
因此采血后应立即分离血浆或血清,置2〜8摄氏度冰箱保存,可至少稳定3天。
分离血清或血浆的时间,最好不晚于血液标本采集后的1 小时.
2.如果采血后不能迅速分离出血浆或血清,则必须使用含氟化物或碘乙酸盐的抗凝管,抑制血细胞对葡萄糖的降解,稳定全血中的葡萄糖。
若用抗凝血浆标本,推荐用草酸钾- 氟化钠作抗凝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