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07年我国货币政策分析

2007年我国货币政策分析


7
2007年03月 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 18日 0.27%
2006年08月 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均上调 19日 0.27% 2006年04月 金融机构贷款利率上调0.27%,到 28日 5.85%
3月19日,开盘:2864.26 报 收3014.442 涨幅2.87%
8月21日,沪指开盘1565.46, 收盘上涨0.20% 沪指低开14点,最高1445,收 盘1440,涨23点,涨幅1.66%

20
当前货币政策对山东经济的影响 1.对第一产业、第三产业产生冲击。 2.对第二产业会营造良好的环境。
21
央行历次加息及对股市影响
次 数
10
调整时间
调整内容
公布第一、二交易日股市 表现(沪指)
8月22日开盘:4876.35点,收 盘:4980.08点,涨0.5% 7月23日 开盘:4091.24点, 收盘:4213.36点,涨3.81% 5月21日 开盘:3902.35低开 127.91 报收4072.22 涨幅 1.04%
10 2007.8.22
央行2007年内六次提高法定存款准备率
2006年7 月5 日
2006年8月15日 2006年11月15 2007年1月15日 2007年2月25日 2007年4月16日 2007年5月15日 2007年6月 5日 2007年8月15日
上调0.5%至8%
上调0.5%至8.5% 上调0.5%至9% 上调0.5%至9.5% 上调0.5%至10% 上调0.5%至10.5% 上调0.5%至11% 上调0.5%至11.5% 上调0.5%至12%
3
我国当前的货币政策分析
一、货币政策的含义及工具 1.货币政策的含义 2.货币政策的类型 3.货币政策工具 二、我国当前的货币政策分析 1.我国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 2.我国当前的货币政策 3.我国货币政策的紧缩效果不明显的原因
4
从“又快又好”迈向“又好又快”
06年12月5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07年经济工作任务: 一、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保持和扩大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 1.保持宏观经济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确保经济平稳较快发 展。 2.正确处理好投资和消费、内需和外需的关系,最根本的是 扩大国内消费需求。坚持以增加居民消费尤其是农民消费 为重点,加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提高农民和城镇低 收入者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 3.当前工作着力点合理控制投资增长,努力优化投资结构。 4.在保持出口和利用外资合理增长的同时,积极扩大进口。 5.继续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综合运用多种货币 政策工具,合理控制信贷投放和优化信贷结构。
1至7月份我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6.6%,比1至6 月份降低0.1个百分点。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仍然高于平均 增幅,一些“高污染、高能耗”行业投资增幅仍然过快。
股市火热
8月9日两市总市值达到了21.15万亿元,超过了06年我国 21.09万亿元的国内生产总值。这意味着我国的证券化率正 式超过了100%。8月23日上证指数突破5000点。当前,居 民购买股票和基金的意愿空前高涨,并首次超过储蓄存款 成为首选,而储蓄和消费的意愿则连续走低。
国际收支顺差继续扩大
上半年我国贸易顺差累计高达1125亿美元,同比增长83.1%。 比上年同期增加511亿美元。上半年,外商直接投资实际使 用金额319亿美元,同比增长12.2%。
14
股市火热的原因之一——负利率问题
实际利率=名义利率— 通货膨胀率 2007.8.22 一年期存款利率上调0.27个百分 点,由3.33%提高到3.60%; 一年期贷款利率上调0.18个百分点,由6.84%提高 到7.02%。 7月份消费物价指数(CPI)增幅攀升5.6%, 实际利率:名义利率—通货膨胀率 < 0
17
中国人民银行公开市场业务交易公告
公开市场业务交易公告 公开市场业务交易公告 公开市场业务交易公告 公开市场业务交易公告 公开市场业务交易公告 公开市场业务交易公告 公开市场业务交易公告 公开市场业务交易公告 公开市场业务交易公告 公开市场业务交易公告 [2007]第69号 [2007]第68号 [2007]第67号 [2007]第66号 [2007]第65号 [2007]第64号 [2007]第63号 [2007]第62号 [2007]第61号 [2007]第60号 2007-8-30 2007-8-29 2007-8-28 2007-8-23 2007-8-21 2007-8-17 2007-8-16 2007-8-14 2007-8-9 2007-8-7
11
货币政策三大工具总结
扩张性货币政策,经济萧条时采用, 降低贴现率, 降低法定存款准备率, 降低利率 央行买进政府债券。
பைடு நூலகம்
刺激投资 和消费
紧缩性货币政策,经济通胀时采用, 提高贴现率, 提高法定存款准备率, 提高利率 央行卖出政府债券。
抑制投资 和消费
12
二、我国当前的货币政策评析 1.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 经济增长偏快
流动性过剩问题突出,货币信贷增长较快
长期高储蓄、国际收支顺差、人民币升值是导致流动性过剩的 内外原因。 6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同比增长17.06%,高于年初确定的16% 的预期目标;上半年人民币贷款新增2.5万亿元,接近去年全年新 13 增贷款的80%。
二、我国当前的货币政策评析
1.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 投资增长过快
(3)评价 不具主动性,效果有限,不经常使用。
8
例:美国降低再贴现率
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2007年8月17日宣布,将再 贴现率下调0.5个百分点,即从6.25%降到5.75 %,以帮助金融市场恢复稳定。 起因:美国次级债危机引发全球股市震荡。
9
3.货币政策工具 2)调整法定存款准备率——“巨斧”
(1)法定存款准备率的定义 是指央行规定的商行的存款准备金在活期存款中 起码应占的比率。 (2)实施 ①经济萧条时,降低存款准备率,增加商行准备金, 增加货币供给量。 ②经济高涨时,提高存款准备率,减少商行准备金, 减少货币供给量。 (3)评价: 10 作用十分猛烈,视为“巨斧”。一般几年变一次。
7
3.货币政策工具
1)调整再贴现率—央行最早运用的货币政策工具
(1)再贴现率(贴现率)的定义 再贴现率指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贷款利率。 (2)实施
① 萧条时,央行降低贴现率,商行从央行借款会 增加,货币供给增加,利率降低,投资需求增加。 ② 通胀时,央行提高贴现率,商行从央行借款会 减少,货币供给减少,利率上升,抑制投资需求。
18
公开市场业务交易公告 2007年第69号
人民银行于2007年8月30日以利率招标方式发行了2007年第九 十五期央行票据,并以价格招标方式发行了2007年第九十六 期央行票据。 具体情况如下:
第九十五期央行票据发行情况
名称 2007年第九十五期 央行票据 发行量 100亿元 期限 3年 中标利率 3.81%
我国当前的货币政策分析
1
央行2007年四次加息
1 2 3 4 5 6 7 8 9 1993.5.15 1993.7.11 各档次定期存款利率平均提高2.18%, 贷款利率平均提高0.82% 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9.18%上调到10.98%。
2004.10.29 一年期存、贷款利率均上调 0.27%。 2005.3.17 2006.4.28 2006.8.19 2007.3.18 2007.5.19 2007.7.21 提高了住房贷款利率。 金融机构贷款利率上调 0.27%,提高到 5.85%。 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均上调 0.27%。 金融机构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上调 0.27个百分点 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0.27%,调至3.06% ; 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18%,调至6.57%。 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0.27%,调至333% ; 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18%,调至6.84%。 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由3.33%提高到3.60% 2 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18个百分点,由6.84%提到7.02%。
3)公开市场业务——最重要最常用的货币工具 (1)定义: 公开市场业务是指央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政 府债券,以控制货币供应量和利率的政策。
(2)实施 ① 经济萧条时,央行在公开市场上买进政府债券, 货币供给量增加,利率下降,促进投资和消费扩张, 刺激经济复苏。 ② 经济高涨时,央行在公开市场上卖出政府债券, 货币供给量减少,利率上升,抑制投资和消费,抑 制通货膨胀。 (3)评价:方便灵活,主动性,容易逆转。
目的:合理调控货币信贷投放,抑制流动性过剩,控 制投资增幅,稳定通货膨胀预期,防止经济由偏快走 16 向过热。
央行利率、汇率和法定准备金率三箭齐发
央行2007年5月18日宣布: ●从2007年6月5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 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从2007年5月19日起,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 准利率。一年期存款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贷款利率 上调0.18个百分点。 ●从2007年5月21日起人民币汇率波动幅度扩大至 0.5%,即每日人民币兑美元的交易价可在中间价上下 0.5%的幅度内浮动。
第九十六期央行票据发行情况
名称 发行量 期限 价格 参考收益 率 2.8275 %
19
2007年第九十 六期央行票据
200亿元
3个月 (91天)
99.30
8月29日央行买入特别国债。
财政部8月29日向境内商业银行发行了2007年 第一期特别国债6000亿元,期限为10年,票面利 率为4.3%。 人民银行于8月29日进行了公开市场操作,从 商业银行买入特别国债6000亿元,这样增加了债 券持有规模,有利于增强公开市场操作的灵活性 和有效性。
15
二、我国当前的货币政策评析
2.我国当前的货币政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