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环境监测培训教材

环境监测培训教材


子站
我国环境监测的科技发展重点
基础性研究 拓展新领域 环境中有毒有害污染物监测技术
开发实用新技术及新方法
环境污染与人体健康的监测研究
预报、预测、预警监测应用技术研究
全球环境问题的监测研究
环境监测技术经济政策研究
二、环境污染和环境监测的特点

环境污染物 指进入环境后使环境的正常
组成和性质发生变化、直接或间接有害于

物理因素
社会因素
一、环境监测的任务
确定污染物的浓度、分布、变化规律; 确定污染源造成的污染影响; 新污染源的预测预报; 判断环境质量是否合乎环境质量标准; 收集环境本底数据,积累监测资料; 为制定和修订环境法规、标准等提供依据。
二、环境监测的分类
按学科性质
环境监测 环境质量监测 按工作性质 排放污染物监测 化学监测 物理监测 生物监测
污染源的形式
点污染源 线污染源
尾气
面 污 染 源
污染物的化学类别
铅 氰 元素 化 物 四化 乙 基碳 铅 磷酸酯类化合物 铬 四 氯 无机物 一 氧 化 醚 碳 羰 基 镍 镉 烷 烃 烷基硫化物 如 磷 酸 三 甲 酯 脂 氮 氧 肪 化 醇 物 烃 有机烃化合物 二 苯烃 铬 胺 汞 不 饱 和 硫 醇 卤 饱和和不饱和卤化物 磷 酸 三机 乙氢 酯 有化 酸 金属有机和准金属有机化合物 腈 三 丁 基 锡 砷 芳 卤 素 化 合 物 疏 基 甲 烷 酚 类 化 合 物烃 卤 代 烃 含氧有机化合物 磷 磷酸三邻甲苯酯 基胂 酸 硝 基 甲单 甲 烷 次 氯 酸 及 其 盐 环 氧 乙 烷 多 环 芳 烃 ( PA H ) 二 甲 砜 氯 代 苯 酚 有机氮化合物 二 甲 基 酸 硝 焦磷 基 酸 四 乙苯 酯胂 硅的无机化合物 酮 硫酸二甲酯 有机卤化物 多 氯苯 联( 苯 ( P C B基 s) 三 苯 铝 硝基 甲 T N T ) 有 机 磷 农 药 无机磷化 合物 酯 亚氯 代 硝二 恶 胺 有机硫化合物 英 类 硫的无机化合物 有机磷军用毒气 酐 有机磷化合物
环境监测的现状与发展
监测项目
目前的环境质量——未来的环境质量 表观直接毒性——间接潜在毒性
三致物、环境激素(干扰内分泌)、POPS 直接危害因素——全球环境问题
跨国界跨区域及全球范围的联合监测 监测范围 全球环境监测系统 GMES GMES / Air 和 GMES / Water 高度现代化、自动化、连续化 监测方法 移动采样、现场采样 遥感监测技术
分析化学为基础; 污染物的定性或定量
半自动、自动采样器;样品前处理技术; 20世纪 生物监测技术,连续自动监测系统;污 70~80年代 染物的变化规律;多种污染物之间的关 系;多种物理因素。
20世纪 80年代
自动监测 防治监测
遥感、卫星遥感、计算技术。监测有线 和无线传输技术的数据信息的中心控制, 计算机处理成污染势态、污染浓度分布 图。
第十章 自动监测与简易监测技术
环境科学
环境化学 环境物理学 环境地学 环境工程学 环境医学 环境规划和管理学 环境经济学 环境法学
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 生物性质 生态性能 变化趋势
数据基础 变化规律
环境监测
环境监测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环境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 通过测定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 环境质量 确定 污染程度 变化趋势 对象:反映环境质量变化的
环境监测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本课程的用途
1.申请全职的环境监测工作; 2.为污染控制工程服务; 3.为环境科学的研究工作服务; 4.环境执法部门; 5.环境管理部门。
本课程的学习方法及要求
考试
笔试 60% 实验 30% 出勤 10%
本课程的学习方法及要求

掌握常规监测项目的基本原理、方法、技术, 并能在环境工程中应用; 具备制订监测方案的能力,包括污染源调查、 布点和采样、监测方法选择及方案实施;
中国环境监测的现状与发展
已具规模,并朝着组织网络化、技 监测队伍 术规范化、方法标准化、信息处理 计算机化的方向发展。 相对较多,水和废气、气和噪声、 监测领域 降水、固体废弃物、生物、汽车尾 气、放射性物质、土壤等。
监测项目 在不同监测领域,较多种类污染监 测,开始尝试污染物的形态分析。
国家环保总局
国家网
国家环境监测 管理部门 省级管理部门 地市级管理部门 县区级管理部门
国家监测中心 (总站) 省级监测中心站 地市级监测站 县区级监测站
部委监测管理 部门或总站 部门监测中心站 行业地区站 企业、单位站
省级网 市级网 县级网
“管理型”监测网络
子站
自 动 监 测 系 统
子站
子站
子站
中心站
子站
子站 子站
人类生存或造成自然生态环境衰退的物质。

环境污染物是环境监测和研究的对象。
二、环境污染和环境监测的特点
原生环境 问题
天然源
污染源 次生环 境问题 农业污染源 工业污染源 第三产业源 生活污染源 其他污染源
火山爆发 森林火灾 洪涝干旱 地震 流行病 其他
人工源
实际案例
意大利西西里岛 埃特纳火山喷发 (原生环境问题)
河道疯长的水草 (次生环境问题)
我国环境污染现状
大气污染
燃煤、汽车、 扬尘、工业 排气
长江、黄 河、七大 湖泊、部 分江河检 出有机污 染物
城市附近的水体普遍受到污染 城市固体废物污染
农业面源污染加剧
城市生活垃圾 存量达600亿吨
农药、化肥、 农膜、畜禽粪
环境污染的类型
按环境要素分类 大气污染 天然污 源 水染 污 染 按污染源分类 气 态 物理污染 一次污染物 人 为 污 染 土 壤源 污 染 业 工 液 态 按污染物性质分类 化学污染 生 二次污染物 物 污 染 局 部 性污 染 农 业 固 态 按污染物的形态 生物污染 自然生成物 区 域 性 污 染 交通运输 按污染物生成过程分类 人工合成物 全 球 性 污 染 生 活 直 接 污 染 按污染物的分布范围分类 间 接 污 染 按污染方式分类 按人类社会活动的功能分类



懂得监测过程质量保证的内容和方法;
了解新方法、新技术及其发展趋势 对本课程中的概念、名词等的英文要熟悉
目第一章 绪 论录源自第二章 水和废水监测 第三章 空气和废气监测 第四章 固体废物监测 第五章 土壤质量监测


第六章 环境污染生物监测 第七章 噪声监测 第八章 环境中放射性污染监测 第九章 环境监测质量保证
二、环境监测的分类
常规监测
环 境 监 测
按监测目的
特例监测
科研监测
按监测介质
污 染 事故 监源 测 环 仲境 裁质 监量 测 考核验证 水质 咨询服务 空气 土壤 固废 生物 生态 物理
第二节 环境监测特点和监测技术
一、环境监测的发展
阶段名称 时间 特点
被动监测 污染监测
主动监测 目的监测
20世纪 50年代

自然因素 人为因素
污染成分
环境监测的一般工作程序
环境监测
布点 环境信息 技术
采 样
样品前处 理和准备
定性检测 定量检测
数据 处理
综合分 环境质 析评价 量信息
第一章


第一节 环境监测的目的和分类
第二节 环境监测特点和监测技术概述 第三节 环境标准
第一节 环境监测的目的和分类
生物因素
化学因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