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论
Kohlberg's stage theory of moral development
科尔伯格用例子来解释这个理论:代表性的道德两难故事是“海因茨偷药的故事”。
这个故事的大意是:欧洲有一位妇女患了癌症,生命危在旦夕。
医生告诉她的丈夫海因茨,只有本城一个药剂师最近发明的一种药可以救他的妻子。
但该药价钱十分昂贵,要卖到成本价的十倍。
海因茨四处求人,尽全力也只借到了购药所需钱数的一半。
万般无奈之下,海因茨只得请求药剂师便宜一点儿卖给他,或允许他赊账。
但药剂师坚决不答应他的请求,并说他发明这种药就是为了赚钱。
海因茨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为了挽救妻子的生命,在夜间闯入药店偷了药,治好了妻子的病。
但海因茨因此被警察抓了起来。
科尔伯格围绕这个故事提出了一系列问题,让被试参加讨论,如:海因茨该不该偷药?为什么该?为什么不该?海因茨犯了法,从道义上看,这种行为好不好?为什么?
科尔伯格对儿童的道德判断问题进行了大量的追踪研究(每隔三年重复一次,追踪到22、23岁)和跨文化研究,扩展了皮亚杰的理论,对儿童道德判断的研究更加具体、精细和系统。
科尔伯格于五十年代末提出了“道德发展阶段论”。
更确切的说,是道德判断的发展理论。
发现道德判断的发展分为三个水平,每一个水平内包含两个阶段,六个阶段依照由低到高的层次发展,其层次不能紊乱或倒置。
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论(Kohlbe rg’s stage th eory of moral development) 美国著名认知派心理学家科尔伯格所提出的关于儿童道德判断发展阶段的理论。
科尔伯格认为,品德的发展依赖于认知能力的发展、道德判断的成熟,道德教育的任务就在于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的水平。
他采用道德两难故事法,对儿童道德判断的发展进行了探究和分析,提出了三个水平、六个阶段的发展模式。
每一水平包括两个阶段。
(l)前习俗水平。
出生至9 岁。
道德价值来自权威要求或自身利害。
第一阶段为惩罚与服从的定向阶段。
处于这一阶段的儿童怕受惩罚,为了不受惩罚,会屈从权威或准则的要求。
因此,他们都是把是否受到惩罚或服从权力作为道德判断的根据。
第二阶段为功利与相对的定向阶段。
处于这一阶段的儿童评价行为的是非,首先看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偶尔也考虑到是否满足他人的需要。
他们往往以自己的利益为根据来判断好与坏,带有功利性,所以这一阶段又称为朴素的利己主义的定向阶段。
他们在人际关系上讲求相对的相互满足。
(2)习俗水平。
9一15岁。
道德价值来自传统上为多数人或社会舆论认可的是非标准。
第三阶段为人际协调的定向阶段。
在处于这一阶段的儿童看来,只有做好事而且使他人满意,才是合乎道德的,才会成为好孩子。
第四阶段为尊重权威一与维护社会秩序的定向阶段。
处一于这一阶段的儿童认识到,社会秩序依赖于个人履行应尽的义务和尊重已建立的权威。
他们以是否维护社会秩序、是否尊重权威、是否遵守不变的规则,作为道德判断的依据。
(3)后习俗水平。
16岁以上。
道德价值来自普遍的原则与个人内在的良知,主要特点是履行自己选择的道德标准。
第五阶段为社会契约的定向阶段。
处于这一阶段的人们,认识到法律或习俗的道德准则是一种由大家商定的、可以改变的社会契约。
他们一般不违反多数人的意愿和幸福,
重视社会所公认的行为标准,但不同意用单一的规则去衡量行为的是非善恶,能够从法律上、道义上比较辨证地进行判断。
第六阶段为普遍的道德原则的定向阶段。
处于这一阶段的人们判断道德行为时,不仅考虑适合法律的道德准则,而且会考虑到不成文的带有普遍意义的道德准则。
科尔伯格发现,儿童道德判断能力发展的总趋势是如上所述的水平和阶段,但其发展速度则存在着个别差异,有快慢之别,而且不是所有的儿童都能达到最高的阶段。
他强调,学校和社会应积极创设良好的环境,采用各种方式、方法的道德教育,来促进儿童道德判断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