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三年级上册20.军神一、教学目标:1、学会10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邮局、职员、苍白、损伤”等词语,能联系上下文理解“一声不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描写人物神态、语言的句子,体会刘伯承的坚强和伟大。
3、体会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感悟刘伯承的坚强和伟大。
2.理解表现刘伯承成为“军神”的重点语句,体会刘伯承坚强的意志。
教学难点: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分角色朗读课文。
2、理解描写人物神态、情绪变化的词句,感悟刘伯承坚韧不拔的钢铁意志,学习他做一个意志坚强的人。
三、教学评价设计:1.在检查预习环节,通过查看预习单,分段轮读课文,默写生字等多种方式了解学生识字、写字及正确、流利读书情况。
2.在初读感知环节,通过轻声读等方式,结合文章的特点,指导学生给课文分段,了解文章的结构,理清文章脉络。
3.在精读感悟环节,采用默读、标划批注、感情朗读等方式推进学生读懂“军神”的含义。
四、教与学的准备:学生:完成预习单。
(见附件一)教师:1.教学课件。
2.查看学生预习单,了解学情,使教学更有针对性、实效性。
五、教学时间:两课时六、教学设计:第一课时环节一、整体感知——初读感知,整体把握(一)导入新课1、开门见山,直接板书课题。
2、读课题,读出韵味。
看到这题目,你头脑中想到了什么?(题为文眼,读题要出味,让学生有“未成曲调先有情”之感,激发学习的兴趣,初步体验文本所蕴含的情感。
)3、借助预习单检查预习(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扣住中心句1、军神指的是谁?又是谁对他的称赞?板书“刘伯承”。
2、读课文,找出沃克医生称赞刘伯承为军神的句子。
(1)画出中心句“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你堪称军神!”读一读。
(2)质疑。
(为什么说他是真正的男子汉?会说话的钢板?为什么称他为军神?)(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要训练学生“长文读短”,将内容集中一个重点上,即本课的中心句上,然后扣住这个“点”再将“短文读长”,走到字里行间,品味文字中的情感。
)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三)细读课文,层层深入,感受军神内涵品读“手术前”,初感军神的坚强1、大家就着你们的疑问到课文描写手术的前前后后中去体会吧!既然是动手术,那得先了解伤势情况,请大家读课文,看看从哪些地方体会到伤势情况如何?2、学生自由读课文,勾画品味,教师巡视指导。
3、交流、指导朗读。
⑵出示句子“我当过军医这么重的伤势,只有军人才能如此镇定!”扣住“只有……才……,镇定,军人”来体会(指导朗读)4、出示补充材料,加深体验①出示资料:快速阅读“1916年,24岁的刘伯承在一次战斗中,敌人的炮火、子弹疯狂地轰射过来,为了救一位战士,刘伯承猛扑过去,敌人的一颗飞弹射中了他,从颅顶穿过,又从右眼眶飞出,刘伯承当即昏倒地,血流如注。
当他苏醒过来,用手摸摸伤口,黏糊糊的都是血块,在那血块中,他又摸到了一个圆球,啊?眼珠!原来他的右眼被打坏,眼珠掉出了眼窝!为了让战士们安心作战,他一狠心抓起了身边的一把大刀,把牵连着那已掉出的眼珠经络割断,紧紧的抓住那颗眼珠,又昏了过去!”(通过读书,体会伤势重,再加上资料补充阅读,并与刘伯承的从容镇定进行对比,学生在心里暗生佩服之情,所到再适时朗读中心句,来抒发敬佩之情,使学生初步受到了震憾。
)(三)课堂作业:1.抄写课后题中的词语2.完成《新课堂》练功房部分基础练习第二课时(四)复习巩固1、听写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担心、职员、损伤、邮局”2、同位互改,正确美观的得颗星星,不正确的及时改正写两遍。
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五)品读“手术中”的表现,再感军神的坚强1、坚决不愿意使用麻醉药⑴要动手术了,然而面对如此严重的伤势,刘伯承却拒绝使用麻醉药,读到这儿,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不可思议,难以相信,担心他承受不了……)⑵指导朗读沃克的表现。
你们觉得他的行为不可思议,替他担心,十分惊讶,就连沃克这位专业的医生也跟你们一样,请大家看课文,试着练习读读,读出沃克医生的感受。
(担心、惊讶、劝说)2、医生担心、劝说都没有用,刘伯承还是拒绝使用麻醉药,手术中又怎样呢?从中你读出了什么?A:沃克的表现:①读出紧张、担心、一反常态,扣住“一向、颤抖、又、忍不住”等关键词进行体会,指导朗读。
②同学们,这表面上是写沃克医生的紧张,其实我们更是感受到了什么?(病人的痛苦、坚定)然后,引入学习“刘伯承”的表现。
B:刘伯承的表现③读出了他的痛苦、坚强、扣住关键词“一声不吭,紧紧,竟”。
④出示句子:病人一声不吭,他的双手紧紧抓住身下的白色床单,汗如雨下。
手术结束,崭新的床单竟被抓破了。
⑤引导走入文本,扣住“一声不吭”,感受他的坚强。
A这是疼痛难忍,这更是痛不——“欲生”(生接),这还是痛得撕心——“裂肺”,那谁来再读读他的这份痛?B对比体验如果躺在手术台上的是你们,你们会怎样?(大叫、大哭、跑下来、昏过去……)那刘伯承大叫了吗?他大哭了吗?他跑下手术台了吗?他昏过去了吗?他有的只是一直保持着——(一声不吭)哪怕痛得他双手只好紧紧抓住身下的白色床单,他还是没有呻吟,做到——()哪怕痛得他汗如雨下,他还是没有呻吟,做到——()哪怕痛得令沃克医生都看不过去忍不住说“你要是挺不住,可以叫出声来。
”他还是没有呻吟,做到——()4、出示中心句,第三次读读句子,抒发情感师:多么不可思议的壮举呀!多么令人佩服的毅力,所以我情不自禁地称赞道——(齐读中心句)(通过对比体验,层层深入,进行渲染、铺垫、学生情感也随着升华了。
)(六)品读手术后,感悟军神的坚强1、自由读5.6自然段,在手术后看看又是什么令沃克医生惊呆了。
2、自读后交流,扣住“七十二刀”进行体会。
(1)随生回答中扣住“七十二刀”来体会。
“七十二刀”,四个字,一组简单的数据,但在简单的背后却不简单,你从“七十二刀”中体会到了什么?(2)出示:“关羽刮骨疗伤资料”进行阅读比较三国时,关羽右臂受毒箭所伤,毒入骨头,名医华陀为他医治。
他不用麻药,一边与大将马良下棋,一边伸出右臂让华陀为他刮骨疗伤,术后华陀称他为“天神”。
①引导体验:平时脚磕破了,如果你在高兴地玩着,没觉得有多痛,如果你发现流血了,关注到伤口了,就觉得痛得很厉害了,那读了这份资料,你们来对比关羽与刘伯承的疗伤过程,你们发现了什么?A关羽与马良下棋转移注意力,会减轻疼痛,而刘伯承却一直在数着自己被割的刀数,时时刻刻关注的伤口,更是疼痛难忍。
B借此机会再引读:是呀,就这样一刀使他疼得双手紧紧——生接“紧紧抓住身下的白色床单”,第二刀使他痛得——生接“汗如雨下”,三刀使他痛得——生接“崭新的床单竟被抓破了”,就这样四刀、五刀、六刀……直到七十二刀,每刀都是钻心般的疼痛,他却无时不刻地关注着,这更需要惊人的毅力,真是“七十二刀生死痛,胜过昔日刮骨人”所以沃克被征服了,他大声嚷道——出示中心句朗读该句,我们被征服了,大声嚷道——齐读。
(利用生活体验来对比,利用课外相关资料来类比,加深了对文本的体会和感悟。
)(七)回溯原因,感受军神的伟大1、同学们,刘伯承能拒绝使用麻醉药动手术,承受着难以想象的痛苦,这是为了什么呢?2、生自由读第2自然段后交流汇报。
为了保持清醒的大脑,为今后革命事业做贡献……3、出示补充资料,体会他的伟大刘伯承文武双全,戎马一生。
长征路上,他率领大军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为红军的长征立下了不朽的功绩;他领导野战军,用小米加步枪,战胜了美械装备的国民党军队;千里跃进大别山,令蒋介石惊慌失措,心惊胆寒;与华东野战军合作,导演了百万雄狮下江南的一幕。
他创办的国防大学是中国的最高军事学府,被誉为“将军的摇篮”。
他为祖国的解放和建设事业,献出了毕生的心血,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1)生快速浏览后,师:同学们,如果用了麻醉药,刘伯承动手术就不疼了,但就没有了清醒的大脑,就没有了。
(2)此时此刻,你除了体会到他惊人的毅力外,还进一步感受到他的什么?由此再引导朗读中心句。
(利用课外资料,与文本阅读进行有效链接,能创造性地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促进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自我提升和建构。
)四、拓展、抒发感想1此时此刻,学了这篇课文,你又想对他说些什么呢?2、学生思考讨论后,汇报自己的心里话,相机让学生板书经典的话。
3、再次升华情感,朗读课题。
这千言,这万语,都凝成了这响亮的二个字,(指着课题)那就是——“军神”。
(齐读)最后让我们在头脑中永远烙下这光辉的形象,永远记住这伟大的名字——“刘伯承”。
七、板书设计20、军神.意志如钢手术前镇定、平静手术中抓破床单手术后七十二刀附件一《军神》预习单:认真完成预习任务,并自我评价。
完成以后,可以在相应的评价栏里打“√”。
一、识字、写字练习。
1.借助拼音正确识读课后的生字、词语并与同位互相检查。
成功之处:创设情境,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
将“读”的训练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在尊重学生感悟个性的基础上,开展研究性阅读。
引导学生通过听、说、读、议、写等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培养自主探究精神,训练阅读速度,丰富语言积累,提升情感的价值。
不足之处:在拓展阅读方面,如果布置学生读一读更多关于写人物的文章,就更好了。
教学建议:在教学中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结合文本抓住关键词语,链接生活实际去感受、去体会,领悟其中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