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汉末和三国时的官职与爵位(九)

汉末和三国时的官职与爵位(九)

汉末和三国时的官职与爵位(九)前、后、左、右将军:前后左右将军各一人,官秩中两千石,位在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之下。

前后左右将军皆为战国末年所置,秦朝也有前后左右将军,位列上卿。

置前后左右将军的初衷可能是为了征讨和镇抚四方的蛮夷。

所以分别以方位为将军号,各自镇守一方。

【《太平御览》引《汉书》:“左、右、前、后将军,皆周官也,秦汉因置以征四夷。

后虽不征伐,其官常存。

”】前后左右将军后来逐渐演变成单纯的军职,而非镇守一方的守将。

汉朝的前后左右将军在三公(上卿)之下,九卿之上。

九卿为银印青绶,前后左右将军为金印紫绶。

【《汉官典仪》:“汉兴,置大将军、骠骑,位次丞相,车骑、卫将军、左、右、前、后,皆金紫,位次上卿。

典京师兵卫,四夷屯警。

”《通典·职官十一》:“前后左右将军皆周末官,秦因之,位上卿,金印紫绶。

汉不常置,或有前后,或有左右,皆掌兵及四夷。

”《宋书·百官上》:“左将军、右将军、前将军、后将军。

左将军以下,周末官,秦、汉并因之,光武建武七年省,魏以来复置。

”】宋书中的说法不尽准确,东汉的左右将军是废置于光武帝建武十三年(三十七年)。

【《后汉书卷十七·冯岑贾列传》:“明年(建武三年,二十七年)春,(贾复)迁左将军,别击赤眉于新城、渑池闲,连破之。

……十三年,(贾)复知帝欲偃干戈,修文德,不欲功臣拥众京师,乃与高密侯邓禹并剽甲兵,敦儒学。

帝深然之,遂罢左右将军。

复以列侯就第,加位特进。

”】前后将军大概也在这些年间被废置。

而东汉前后左右将军的再次出现是要早于曹操当权之时,可以参见下文所列的任职者名单。

前将军:一八八年,灵帝拜董卓为前将军,让董卓和左将军皇甫嵩一起讨伐王国、韩遂等人。

《后汉书卷七十二·董卓列传》:“五年(一八八年),围陈仓。

乃拜(董)卓前将军,与左将军皇甫嵩击破之。

韩遂等复共废王国,而劫故信都令汉阳阎忠,使督统诸部。

”《三国志·魏书六》:“时(一八五年)六军上陇西,五军败绩,卓独全众而还,屯住扶风。

拜前将军,封斄乡侯,徵为并州牧。

”三国志中并未写明董卓拜前将军的时间,而“六军上陇西”和“拜前将军”不一定发生在同时,三国志在描述人物生平的时候多有这样省去时间的简笔,和后汉书中的记载并没有冲突。

一九二年左右,赵谦为前将军。

《后汉书卷九·孝献帝纪第九》:“李傕杀司隶校尉黄琬,甲子,杀司徒王允,皆灭其族。

丙子,前将军赵谦为司徒。

”一九三年,公孙瓒灭刘虞之后,献帝(李傕、郭汜等)的使者到幽州蓟县拜公孙瓒为前将军,并让公孙瓒假节督(监管)幽、青、并、冀四州。

《后汉书卷七十三·刘虞公孙瓒陶谦列传》:“(一九三年),(公孙)瓒追攻之(刘虞),三日城陷,遂执虞并妻子还蓟,犹使领州文书。

会天子遣使者段训增虞封邑,督六州事;拜瓒前将军,封易侯,假节督幽、并、青、冀。

”二零八年,曹操拜马腾为前将军,以安抚关中各军。

《三国志·蜀书六·关张马黄赵传第六》:“建安之初,国家纲纪殆弛,乃使司隶校尉锺繇、凉州牧韦端和解之。

徵(马)腾还屯槐里,转拜为前将军(二零八年),假节,封槐里侯。

”夏侯惇和张辽的前将军为魏国(汉朝诸侯王国,曹丕称帝前)的前将军而非汉朝的前将军。

《三国志·魏书九·诸夏侯曹传第九》:“(二一九年),拜(夏侯惇)前将军,【魏书曰:时诸将皆受魏官号,敦独汉官,乃上疏自陈不当不臣之礼。

太祖曰:“吾闻太上师臣,其次友臣。

夫臣者,贵德之人也,区区之魏,而臣足以屈君乎?”敦固请,乃拜为前将军。

】”张辽的前将军则是继任夏侯惇的,夏侯惇于二二零年由前将军转为魏国的大将军。

《三国志·魏书十七·张乐于张徐传第十七》:“文帝即王位(二二零年),(张辽)转前将军。

”此外,还有关羽的前将军为汉中王刘备的前将军,非汉朝军职。

《三国志·蜀书六·关张马黄赵传第六》:“(建安)二十四年(二一九年),先主为汉中王,拜羽为前将军,假节钺。

”后将军:一八九年四月,少帝以后将军袁隗为太傅。

袁隗是袁绍、袁术的叔父。

《后汉书卷八·孝灵帝纪第八》:“(四月)丙辰,(灵)帝崩于南宫嘉德殿,年三十四。

戊午,皇子辩即皇帝位,年十七。

尊皇后曰皇太后,太后临朝。

大赦天下,改元为光熹。

封皇弟协为渤海王。

后将军袁隗为太傅,与大将军何进参录尚书事。

”一八九年,董卓入洛阳后(八月),废汉少帝之前(九月),以袁术为后将军。

之后不久,袁术因畏惧董卓而出逃南阳郡。

《三国志·魏书六·董二袁刘传第六》:“董卓之将废帝(一八九年),以(袁)术为后将军;术亦畏卓之祸,出奔南阳。

”一九二年九月,李傕、郭汜攻入长安后,郭汜自任后将军。

《三国志·魏书六·董二袁刘传第六》:“(一九二年),(李)傕为车骑将军、池阳侯,领司隶校尉、假节。

(郭)汜为后将军、美阳侯。

”《后汉书卷九·孝献帝纪第九》:“九月,李傕自为车骑将军,郭汜后将军,樊稠右将军,张济镇东将军。

济出屯弘农。

”一九五年七月,献帝从长安东归洛阳,后将军郭汜自任车骑将军,而杨定为后将军。

《后汉书卷九·孝献帝纪第九》:“(兴平二年,一九五年)秋七月甲子,车驾东归。

郭汜自为车骑将军,杨定为后将军,杨奉为兴义将军,董承为安集将军,并侍送乘舆。

”另,黄忠的后将军为汉中王刘备的后将军,非汉朝的后将军。

左将军:一八八年,灵帝以皇甫嵩为左将军,让皇甫嵩统领前将军董卓部讨伐王国、韩遂等人。

《后汉书卷七十一·皇甫嵩朱儁列传》:“(中平)五年(一八八年),凉州贼王国围陈仓,复拜(皇甫)嵩为左将军,督前将军董卓,各率二万人拒之。

”一九零年,董卓以自己的弟弟董旻为左将军。

董旻在董卓死后被董卓原部所杀。

《三国志·魏书六·董二袁刘传第六》:“(董)卓至西京(一九零年),为太师,号曰尚父。

乘青盖金华车,爪画两轓,时人号曰竿摩车。

卓弟旻为左将军,封鄠侯;兄子璜为侍中中军校尉典兵;宗族内外并列朝廷。

”一九二年,李傕进入长安并掌权后,为笼络袁术,以袁术为左将军。

《三国志·魏书六·董二袁刘传第六》:“李傕入长安(一九二年),欲结术为援,以术为左将军,封阳翟侯,假节,遣太傅马日磾因循行拜授。

”一九六年,曹操进入洛阳并掌权后,为笼络吕布,以吕布为左将军。

《三国志·魏书七·吕布臧洪传第七》:“(一九六年),(陈)珪欲使子登诣太祖,布不肯遣。

会(朝廷)使者至,拜布左将军。

布大喜,即听登往,并令奉章谢恩。

”一九九年,刘备和曹操一起讨平吕布后,跟随曹操回到许县,曹操表封刘备为左将军。

《三国志·蜀书二·先主传第二》:“(一九八年),曹公自出东征,助先主围布於下邳,生禽布。

先主复得妻子,从曹公还许(一九九年)。

表先主为左将军,礼之愈重,出则同舆,坐则同席。

”二一九年,刘备自封为汉中王后,上还了左将军的印绶。

也就是说,在一九九到二一九年之间,左将军一直都是刘备的官位。

其区别只在于是否被曹操所承认,其后,二零七年,曹操封公孙康为左将军,证明当时刘备的左将军不被曹操所承认,而非汉朝同时存在两个左将军。

二零七年,袁绍的第三子袁尚被曹操击败后投奔辽东公孙康,公孙康砍下了袁尚的首级送给曹操,曹操于是以公孙康为左将军。

《三国志·魏书八·二公孙陶四张传第八》:“十二年(二零七年),太祖征三郡乌丸,屠柳城。

袁尚等奔辽东,(公孙)康斩送尚首。

语在武纪。

封康襄平侯,拜左将军。

”二一零年,孙权封士燮为左将军,这个应给不是汉朝正式册封的官职。

《三国志·吴书四·刘繇太史慈士燮传第四》:“建安十五年(二一零年),孙权遣步骘为交州刺史。

骘到,燮率兄弟奉承节度。

而吴巨怀异心,骘斩之。

权加燮为左将军。

”另,于禁的左将军应为魏国(汉朝诸侯国)的左将军。

《三国志·魏书十七·张乐于张徐传第十七》:“(于禁)迁左将军(二一六?),假节钺,分邑五百户,封一子列侯。

”张郃的左将军也是魏国(汉朝诸侯王国)的左将军。

于禁在二一九年襄樊之战中向关羽投降,此后作为俘虏又被孙吴所得,故张郃是接任于禁为左将军。

《三国志·魏书十七·张乐于张徐传第十七》:“文帝即王位(二二零年正月),以(张)郃为左将军,进爵都乡侯。

”二一九年,马超的左将军为汉中王刘备的左将军,非汉朝的左将军。

《三国志·蜀书六·关张马黄赵传第六》:“先主为汉中王(二一九年),拜超为左将军,假节。

”右将军:一九二年,李傕、郭汜等人掌权后,以樊稠为右将军。

《三国志·魏书六·董二袁刘传第六》:“(一九二年),(李)傕为车骑将军、池阳侯,领司隶校尉、假节。

(郭)汜为后将军、美阳侯。

(樊)稠为右将军、万年侯。

”一九五年,献帝(李傕、郭汜等)拜袁绍为右将军。

《后汉书卷七十四上·袁绍刘表列传》:“兴平二年,拜(袁)绍右将军。

”袁绍此前自号车骑将军,这车骑将军比后将军只大不小,也不知袁绍是否接受了朝廷的任命。

另,徐晃的右将军为魏国(汉朝诸侯王国)的右将军。

《三国志·魏书十七·张乐于张徐传第十七》:“文帝即王位,以(徐)晃为右将军,进封逯乡侯。

”张飞的右将军为汉中王刘备的右将军。

《三国志·蜀书六·关张马黄赵传第六》:“先主为汉中王(二一九年),拜飞为右将军、假节。

”偏、裨将军:偏、裨将军官秩两千石,无定员,东汉时位同杂号将军。

偏将军的“偏”字取旁侧之意,裨将军的“裨”字取补助、辅助之意。

偏将军和裨将军应当是西汉末(新朝之后)更始帝时和东汉时所置。

更始帝时刘秀曾任更始帝的太常、偏将军,东汉初“云台二十八将”之中的吴汉、景丹、盖延、朱佑等都曾任偏将军,东汉末有张辽、徐晃等人任裨将军,东汉以前的朝代则无偏裨将军一称。

这里纠正一个常识性错误,偏裨将军不等于偏将、裨将。

偏将、裨将指主将、大将以外的将领,副将。

就如偏师指主力军以外的部队。

如【《后汉书卷一·光武帝纪上》:“时(更始帝二年),王郎大将李育屯柏人,汉兵不知而进,前部偏将朱浮、邓禹为育所破,亡失辎重。

】这里的“前部”偏将只不过是指主将刘秀以外的前军将领,而非偏将军,不可断章取义地认为朱浮、邓禹当时担任的就是偏将军,朱浮或许是任前将军,但至少邓禹传中并没有邓禹担任偏将军一说。

又如【《后汉书卷一·光武帝纪上》:“(更始帝二年)光武乃遣邓禹率六裨将引兵而西,以乘更始、赤眉之乱。

”《后汉书卷十六·邓禹列传》:“(光武)乃拜(邓禹)为前将军持节,中分麾下精兵二万人,遣西入关,令自选偏裨以下可与俱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