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四年级下册《道德与法制》全册教案

小学四年级下册《道德与法制》全册教案

1、在公共汽车上教材学情分析:公共秩序是社会生活正常进行的重要保证。

自觉遵守公共秩序是现代人应具有的基本素质。

小学生年龄小,虽然有一些纪律意识,能够遵守学校纪律,但是学生遵守公共秩序的意识还比较单薄。

所以应对学生进行此方面的教育,使学生现在和将来能够顺利地走上社会,并且最终成为一个适应现代社会要求的公民。

本课侧重对学生进行在公共汽车上的行为教育,从而升华到公共场所要遵守秩序的教育。

教育时应注意与交通行为有所区别。

教学目标:1.知道在公共汽车上要尊老爱幼,遵守公共秩序。

2. 以遵守公共规则为荣,愿意自觉遵守公共规则。

3.自觉遵守公共规则,文明小乘客、文明小观众、文明小游客。

4.见到同学有不遵守公共规则的行为能批评、劝阻。

教学重点、难点:1、教育学生在公共汽车上要发扬美德、遵守公共汽车上的秩序。

2、教育学生懂得公共规则是正常有序的公共生活的保障,人人都应自觉地遵守公共规则。

教学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1、说一说同学们,你们在乘公共汽车的时候,见到过哪些在公共汽车上发生的事情呢?2、小组交流3、全班交流师述:是呀,在公共汽车上,会发生很多的事情,瞧,有一位同学就遇到了这样一件事情。

二、激情明理1、根据课文提供的故事教师讲一讲。

2、边听边想。

A、如果你是曹阳,你坐在座位上会怎样想呢?B、如果你是那位大哥哥,你又会怎样思考呢?C、如果你是那位站着的老奶奶,你会想些什么呢?3、写一写这时候会出现哪几种可能?请你按你所设想的几种可能编出不同的故事情节。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你最喜欢的是哪一个故事情节?为什么?4、实话实说如果你是曹阳你会怎样做?当你这样做时,你是怎样想的呢?师总结:是呀,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国的传统美德,在乘车的时候,我们时常会遇见一些老人和抱着孩子的妇女,此时我们应该主动的让出我们的座位,这样才算得上是优秀的少先队员。

5、演一演1、过渡:在乘坐公共汽车是时候,我们时常能够看到很多人会主动的让出自己的座位给需要的人坐,那你在坐公共汽车时还看见过以下的场景吗?2、仔细观察p2上的三副图画,小组讨论3、你在等车和上车是还遇到哪些值得赞扬或应当批评的行为,请以表演的形式来交流一下。

三、总结:在公共汽车上,我们能够碰到许许多多的事情,值得称赞的或是应当批评的,在这些事情上的表现,往往反映出了我们所具有的道德品质。

希望我们每一个同学都能从小严格要求自己,文明小乘客。

第二课时一、谈话导入,使学生初步感知遵守公共秩序的重要性。

1.想一想:同学们,你们的爸爸妈妈平时一定经常带你到公园游玩,到商场去购物,到电影院看电影。

公园、商场、电影院等地方是我们大家都可以去的地方,这些大家都可以去的地方叫什么呢?板书:公共场所2.小组交流:假如你在儿童游乐园排队玩电动马,发现有人在前面插队,你有什么感受?假如你看电影时,坐在前面的人不时地站起来挡住你的视线,你又会怎么想?3.小结:在公共场所,如果每个人都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不顾别人的感受,就会使别人不开心,甚至造成矛盾,影响大家。

因此,在公共场所要有行为准则约束人们的行为。

这种行为准则就叫“公共规则”。

板书:公共规则4、同桌讨论。

(1)你知道的公共场所还有哪些?在那里人们所应有的行为准则是?什么?板书:自觉遵守(2)师:有了公共规则,就要求大家去自觉遵守,那怎样遵守公共规则呢?二、激情明理1.阅读P5上的两个短文,选其一谈感受。

2.出示图片P6,小组讨论:这起严重交通事故是怎么发生的?3、小结:公共秩序是人们在公共场所正常活动所需要的。

它是人们活动正常进行的重要保证,它反映了人们的共同要求和愿望,代表了绝大多数人的共同利益,也是社会文明的标志。

三、树立榜样,指导学生行为师:在遵守公共规则方面,周恩来总理为我们做出了好榜样。

1.阅读P4上的《他,冒雨赶来》2.说一说:你觉得小王的做法对不对?周恩来总理为什么要冒雨赶到图书室?3.全班交流4.小结:每个人在公共场所都应该想到公众的利益。

只有大家共同遵守公共秩序,公共场所的活动才能正常进行。

5.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许多自觉遵守公共规则的好榜样。

谁能来夸夸我们身边的好榜样?四、全课总结:1.说说自己以后怎样遵守公共秩序。

2.小结:公共规则对我们每个人、对我们的国家都是非常重要的。

它代表了大家共同要求和愿望、共同利益,是社会文明的标志,是一个人有道德的表现。

只有大家都自觉遵守公共规则,我们才能有一个秩序井然、安定文明的社会环境,才能使我们的生活正常进行。

希望我们每一个同学都能从小严格要求自己,争做文明小顾客、文明小乘客、文明小观众、文明小游客,长大以后成为一个遵纪守法的合格公民。

板书设计:自觉遵守公共规则为他人着想从自己做起2、想想他们的难处教材学情分析本课是依照课程标准中“遵守公德”的有关要求编写的。

本课主要对学生进行同情和帮助残疾人的教育。

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下,残疾人的合法权益受到保护,这是社会文明程度的体现;在学校中对学生进行同情心的培养,也是对学生进行社会公德教育的重要内容。

本课课题为《想想他们的难处》“爱心”就是以同情、理解和尊重的态度对待残疾人,并在生活上关心和帮助他们。

教学要求1.知道残疾人在生活上、学习上有许多困难,需要得到别人的同情和帮助。

知道同情、尊重、帮助残疾人是人人应该遵守的社会公德。

2.体验残疾人的困难,同情残疾人的不幸。

愿意帮助残疾人。

3、遇到残疾人有困难,尽力帮助。

积极参加学校、社区组织的助残活动。

不嘲笑、不戏弄残疾人。

教学重点、难点1、知道残疾人在学习、生活中的困难,能设身处地地为残疾人着想,愿意向残疾人献上自己的一片爱心。

2、残疾人的学习、生活中有困难,需要正常人的帮助,他们在精神上更需要人们的同情和尊重,这一点学生不易理解。

教学准备:图片、名言收集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名画欣赏1.出示图片:(1)仔细观察这幅画,说一说你们看到了什么?(2)从这幅画上你们又感受到了什么呢?二、角色扮演1、同桌一起扮演一下图中的盲女和她的同伴。

思考:扮演盲女的,请设想一下,双目失明的你对大自然的美景有怎样的渴望……扮演她的同伴的,想一想你会对盲女述说什么?2、指名扮演3、通过亲身的扮演体会,同学们有什么感受?(全班交流)3.小结:平时我们正常人的生活,感受不到这样的痛苦和不便。

而在我们身边,还有这样一些人,他们有的是看不到我们生活的美丽的世界,有的不能开口说话,还有的听不到各种美好的声音,还有的有其他方面的残疾,作为一名正常人,我们应该多为他们着想,多想一想他们的难处。

板书课题:想想他们的难处。

三、体验启发1.观察P8上的图片,看一看这位无臂演员是如何生活的。

看过之后有什么感受?2.师书述:是呀,由于某方面的残缺,这些残疾人在生活上会遇到很多我们无法想象的困难,在我们的生活中,你见到过残疾人吗?在生活的周围,有残疾人吗?他们是怎样生活、工作的?3、指名说。

4、小结:我们真不敢想象残疾人会遇到如此多的困难,但是,面对这些困难,他们退缩了吗?他们失去生活的勇气了吗?没有。

不仅没有,甚至于还用他们坚强的毅力谱写出了许许多多让我们这些正常人为之动容的优美篇章。

你们看——5、学习P9-10上的资料,小组讨论:谈感受。

6、说说你都知道哪些身残志不残的残疾人?从他们的身上你都学到了什么?7、师述:桑兰、刘涛、舟舟、霍金,他们这些残疾人,在生活上,也许不能和正常人一样生活,但是他们却创造出了震惊世界的一项又一项奇迹。

他们坚强的毅力、不屈的精神深深地感动着我们每一个人,我们不仅要钦佩他们,更要学习他们的精神。

四、总结残疾人是一个特殊的群体,面对这样一样群体我们应该如何去对待呢?下一节课我们继续要学习。

第二课时一、谈话导入1、师述:上一节课我们走进了残疾人的生活,也看到了许多身残志不残的残疾人,我想到此,同学们心里肯定有很多想法,那面对这么一个群体,我们应该如何去对待呢?学生自由发言2、总结:残疾人在生活中会遇到很多的困难,他们从生理上、心理上都会有一些特殊的情况,因此需要我们去关心、同情和帮助他们。

残疾人是非常不幸的,但是,他们应该享受和正常人一样的待遇,享有人格上的尊严,所以,我们要尊重残疾人。

二、辨一辨1、出示P11图画提问:图片上的两个小朋友谁对谁不对?为什么?(小组讨论交流)2、补充阅读 P11 《小辞典》3、出示P12 《一个残疾儿童的信》想一想,林林最感焦虑的是什么?假如林林来到你们班,你将会怎么办?4:小结:模仿残疾人的样子是不尊重残疾人的表现,这样做是不对的。

主动帮助残疾人,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这是关心残疾人的表现。

三、说一说:1、读一读小故事,思考: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想法?2、我国政府是怎样关心和保护残疾人的?阅读P14教材,班级讨论交流3、师:国家为社会上的弱势群体做了许许多多的益事——组织残疾人乐队、给残疾人捐款、社会办福利工厂、修残疾人坡度通道、开办残疾人学校等等。

那我们能为这些有特殊困难的群体做些什么呢?(学生畅所欲言)四、全课总结:关心、同情和帮助残疾人是社会良好道德风尚的表现,我们从小就要为其努力,做到在生活上同情、关心、帮助残疾人,在精神上鼓励、支持他们,成为文明的好少年。

3.生死不离教学目标:1.了解地震中涌现出的一批英雄少年的感人故事;2.体会并学习他们在灾难面前所表现出的沉着镇定、临危不惧、勇于救人的优秀品质;3.弘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将爱心传递到需要关爱的人身边。

教学重、难点:通过感受同龄孩子在灾难面前的勇敢顽强,对同伴表现出的至真至纯的爱,引导学生理解生死不离的深刻内涵,坚定与同学、亲人和其他需要帮助的人生死不离的信念,学会将爱心传递到需要关爱的人身边。

教学过程:一、感受灾难,感知生死不离1.导入: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三课《生死不离》。

板书课题。

2.美景再现:课件播放地震前美丽的汶川景色。

3.重温惨状:课件播放地震后惨景的图片。

4.谈感受:你从这一张张真实的照片中看到了什么?地震的发生就意味着什么?5. 创设情境,模拟选择:假如你在逃生时遇到需要救助的同学,会怎么做?(课件播放警报声)过渡:在这次汶川大地震中,许多抗震救灾小英雄用自己的行动谱写了一个个生死不离的感人故事。

下面我们先来认识其中的一位。

二、走近英雄,感悟生死不离1.学习小英雄林浩事迹。

⑴出示林浩相片。

师简介林浩。

学生自由读课文提供的资料,在最感动的地方作记号。

⑵汇报林浩在地震中做了什么最让你感动,你想对他说什么。

启发思考他为什么能够这样做。

2.学习其他小英雄事迹。

⑴其实在这场大地震中涌现出来的小英雄还有很多,请大家自由阅读搜集的资料,寻找你心目中的英雄。

学生读资料。

⑵小组内交流,互相说一说小英雄的故事。

⑶汇报。

师评价。

⑷地震过后,许多媒体对他们做了采访,他们是怎么说的呢?出示小英雄相片和语录,学生读语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