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
摘要:根据生物新课程理念,更新观念,构建一个比较开放的、民主的、务实的学习氛围,提供一种相对个性化的、多渠道得获取知识的机会,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方式,探索在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策略与方法,积极推进素质教育。
关键词:课堂教学生物科学素养新课程目标策略与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4(c)-0143-01
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学生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知识、探究能力以及相关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提高每个高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是新课程标准实施中的核心
任务,课堂教学是提高生物科学素养的中心阵地,我们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探索在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策略。
1 形成科学的态度和科学的世界观
1.1 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可采用以下策略:
1.1.1 脚踏实地、求真务实
我们经常说的实事求是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品质。
在教学中要求学生要真实地报告和记录在实验中观察到的东西,而不是学生想象中应该是的东西,也不是学生认为老师想要的东西。
例如,通过介绍1900年在欧洲三个不同国家的科学家几乎同时
发现了植物遗传定律而当他们准备发表论文,去查阅文献时,又不约而同的发现早在35年前孟德尔就发现这样的定律了,他们三个人在发表论文时,都提到了孟德尔的文章,称自己的工作是证实了孟德尔的定律。
这就是生物史上有名的“孟德尔定律再发现”。
从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谨的科学精神和诚实的做人品质。
1.1.2 团结协作、共同提高
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一个重大科学发明往往需要许多的科研人员共同参与。
因此,团体成员之间的合作意识是科学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例如,高三选修教材第六章的研究性课题:调查、分析和评价一个社区的生态系统,需要同学们之间互相合作,取长补短。
调查小组的同学应当合理分工,分头调查所在社区的自然系统、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进而相互交流,分析总结,共同完成这一课题的研究工作。
1.2 引导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例如,在遗传学定律学习过程中,通过使学生理解表现型和基因型的关系以及基因分离定律实质,对学生进行内因与外因、现象与本质的辩证关系的观点教育。
2 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与技能
2.1 创设探究性实验,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实验是学生进行探究活动的重要方式。
尽量将模拟实验、验证性实验设计为探究性实验,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知识的探究过程。
“生长素的发现过程”就是学习科学探究过程的良好素材。
具体操作如下。
提出问题:激素真的存在吗?激素在幼苗的哪一部分呢?是怎么样引起植物弯向光源生长的?
设计实验:解剖实验即剥去胚芽鞘后,胚芽对单侧光没有反应。
推论:向光性与胚芽鞘关系密切。
提出问题:上面实验剥去的近乎全部胚芽鞘,范围太大了,能否进一步探讨:激素是在胚芽鞘的尖端,还是在尖端的下部?
设计实验:切尖实验即切去胚芽鞘尖端,不生长也不弯曲。
推论:玉米幼苗的向光性与胚芽鞘尖端有关,生长素有可能在尖端产生。
提出问题:通过上述实验可发现胚芽鞘的各个部分的功能是不一样的,那么生长素主要影响的是胚芽鞘的哪一部分生长速度呢?如何利用一种巧妙方法能让大家看清楚胚芽鞘某个部位明显生长了?
设计实验:划线实验即在胚芽鞘上画一个竖线,结果是尖端实线很清楚,尖端以下呈虚线。
推论:尖端没有生长,尖端以下部位明显生长,向光弯曲的部位在尖端下面的一段。
2.2 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
科学思维的方式包括逻辑思维、批判思维和发散性思维等。
思维方式的培养始于问题意识,应让学生自己开动思维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即老师不能将自己设计好的解决问题的思路,通过引导告
诉学生。
如学习植物生长素的生理作用时,把燕麦幼苗胚芽鞘尖端切去,左侧放置已培养过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且左侧单侧光照射,胚芽鞘的长势如何?教师不进行分析,让学生各抒己见。
有的说向左弯曲,因为有单侧光;有的说向右弯曲,因为左侧放有含生长素的琼脂块;有的说是直立生长,因为是上述两种作用的中和。
学生之间的争论再加上教师的及时点拨,使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独立性、敏捷性和批判性得到了很好的训练。
3 获取生物学的基础知识
3.1 掌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念
以酶的概念为例,大多数酶其内涵是活细胞产生的具催化能力的特殊蛋白质。
而其外延就丰富得多了,酶具有多样性,其活性易受理化条件影响。
而之所以具有这样特性,是因为酶是蛋白质,将酶与蛋白质的知识、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结构特点、功能特点、合成过程和合成的场所、分泌的机制等知识联系起来。
然后再让学生从产生的部位、化学成分、以及作用特点等方面来区分酶与激素的异同。
通过这样的训练,不但使学生对概念的内涵能牢固准确地把握,而且提高了学生迁移知识的能力。
3.2 安排活动把学生的目光引向实际生活中去
在教学安排的几个课时中,既要先介绍方法和概念,又要后安排学生复习方法和运用概念的活动,例如,人类相对性状的课外调查等,它可以让学生感到所学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有用、所学的知识
能用,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进一步探求和掌握知识。
4 渗透科学、技术与社会(sts)思想
科学提供知识,技术提供应用这些知识的方法;科学必须转化成技术,技术必须服务于社会。
因此教学中要注重sts教育思维的渗透,培养学生科学献身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例如,让学生关注与生物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树立自然、社会和谐统一的可持续发展观点,以及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社会和环境具有双重性的影响。
如生物工程制品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人类基因组计划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优生优育与人口素质的关系、发展经济与环境恶化的矛盾等等。
在教学中,可有意识地就一些热点问题让学生整理、收集有关资料,并拿到课堂上来与所学知识联系起来进行讨论。
参考文献
[1] 汪忠,王永胜.生物新课程教学设计与案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 刘恩山,汪忠.生物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
[3] 朱正威,肖尧望.课堂教学设计丛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