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职务犯罪的主体包括什么

职务犯罪的主体包括什么

职务犯罪的主体包括什么
一般来说,已经成为一种比较严重的犯罪行为,有人利用职务
的便利为自己牟利引发犯罪行为的,也会有法律进行惩罚。

还影响自己的职业生涯,那么职务犯罪的主体包括什么呢?下面的为大家解疑答惑。

一、职务犯罪的主体包括什么
职务犯罪的主体是国家工作人员。

根据法律规定,国家工作人员是指国家机关中从事公务的人员。

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和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委派到非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从事公务的人员,以及其他依照法律从事公务的人员,以国家工作人员论。

国家机关,是指国家的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以及军事机
关。

从事公务的人员,是指在上述国家机关中行使一定职权、履行一
定职务的人员,即国家干部。

但是在国家机关中从事劳务性工作的人员不属于国家工作人员范畴。

以国家工作人员论,包括三方面内容:
1、在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即在公司、企业等单位中具有经营、管理职责,或履行一定职务的人员;
2、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委派到非国有公司、
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从事公务的人员,即在一些具有国有资产成分的中外合资企业、合作企业、股份制企业当中,国有公司、企业或其他有关国有单位为了行使对所参与的国有资产的管理权,而派驻的管理人员:
3、其他依照法律从事公务的人员。

的主体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单位。

自然人作为犯罪主体,可以是一般主体,也可以是特殊主体。

特殊主体必须是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工作人
员。

单位作为犯罪主体,也可以是一般主体或特殊主休。

特殊主体是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
隐蔽化、智能化、期权化现象突出,通过收受交易差价、股份分红、收益等形式收受贿赂较为普遍,增加查办惩处难度。

二、职务犯罪的概念
在这个名词里面我们必须了解什么是职务。

职务在我国是一个内涵丰富的,内容复杂的组合性概念。

目前在我国的职务分类中主要有:法定职务、事定职务、职务、管理职务、决策职务、临时职务、固定职务、领导职务、非领导职务等等,我国的职务分类大典中记载有:8大类,66个中类,413个小类,1838个职业。

在职务这个名词中,所谓的职:就是职责、职权、职掌、这个职业就是掌管的意思。

务呢,就是由职而产生的,所应承担的
任务、事务、也就是具有一定的职,就要承担一定的事物,同时,根据职务的不同,相应地承担的责任也不同。

职务犯罪的概念就是:指国家工作人员、企业工作人员或者其他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进行非法活动或者对工作严重不负责任,不履行或者不正确,破坏国家对职务的管理职能,依照应当受到处罚的行为的总称。

三、职务犯罪的特点
一般犯罪都有四个特征,也叫构成犯罪的四个要件主体、客体、主观方面和客观方面。

职务犯罪的主体离不开职务二字,如前所述,我国目前职务犯罪的主体,主要是界定在从事公务的国家工作人员范围之内,在主体上便于区
分,明确了范围为打击与预防职务犯罪提供了准确的法律依据。

职务犯罪的行为特征:
其犯罪行为与职务是相联系的,而且法律规定这种联系还应有必然的并且有因果关系,否则,即便是执行公务实施的犯罪行为,也不能构成职务犯罪。

从理论上说,职务行为具有相统一的性质。

没有权利的义务,不是职务行为,不进义务去权利,造成职务行为失衡,就构成职务上的违法与犯
罪。

所谓身份犯是指,我国刑法所规定的,对定罪量刑有影响的,一定的个人要素地位和状态。

不具有法律规定的特殊身份不能成为职务犯罪主体。

在这个特征里面的论述主要强调:一个是,犯罪行为要和职务有联系,否则就不是职务犯罪。

另外呢,犯罪的主体必须是特殊主体,也就是要求主体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才能构成职务犯罪。

我国刑法第九十三条对特殊主体进行了详细的规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