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讲社会学研究的主要范式库恩的“范式”概念:科学家集团的基本研究假设、理论视角、概念术语、解题模式、研究方法的综合一、瑞泽对社会学研究范式的划分(70年代)(一).社会事实范式:实证主义方法论。
特点:定量研究、结构功能主义、组织社会学、宏观研究(二)社会行为范式:实证科学方法论。
特点:把人作为动物,运用刺激反应、理性选择模式(扩展到经济学)。
由微观到宏观研究。
(三)社会定义范式:人文社会科学方法论。
特点:关注人的主观意识、行为意义、文化、宗教、价值观念。
从理解个人和集体的文化观念、语言、动机来阐释社会行动和社会现象。
社会事实范式:外因——行为、社会现象社会定义范式:观念——行为、社会现象社会行为范式:社会生物学、经济学的出发点个人本能、需求、利益——行为、社会现象瑞泽的范式只是反映了西方70年代的研究倾向,并且忽视了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指导下的批判性社会研究。
二、佩里90年代对社会研究的五种范式的划分:实证范式、社会定义、社会机制、社会生态、社会创造范式。
前三种与瑞泽的范式类似。
社会生态范式强调在研究中注重社会与环境、社会各组成部分(城乡、区域、男女、种族、群体之间)的协调,结合自然科学、其他学科的方法。
社会创造范式类似社会批判理论的研究假设,强调人的能动性、创造性,认为研究者应当对未来发展提供创造性建议,在研究中结合哲学思辩和人文学科的方法。
三、范式的特点与互补性①影响研究范式的因素:(1)、科学发现。
(2)、社会、政治、经济因素。
(3)、社会结构变迁、如美国40-50年代研究范式发生很大转变:市场舆论调查、抽样调查盛行。
委托人是大企业、政治家、政府部门。
80、90年代世界性的比较研究、文化研究兴起,以及与语言学转向相联系的意义研究、交往研究、网络研究都反应了社会结构的变化。
②多元性并存:社会人文科学中存在着多种范式并存的状态,这与社会科学研究对象的复杂性、研究目的的多重性有很大关系。
哈贝马斯认为,社会科学研究的目的不仅仅是对社会进行技术性控制,而且还包括人与人的相互理解、包括对社会的批判、反思。
研究目的:自然科学:技术控制社会科学:1.技术控制2.相互理解3.批判、反思实证研究有助于技术控制(如:人口.犯罪等客观因素的实证研究)。
社会定义范式有助于理解,但并不排斥实证研究,各种范式是互补关系。
③范式的规范性与科学性:范式应有一定的学术规则和客观标准,如实证研究中的价值中立。
规范是为了保证学术研究的质量规范性-----学术规则科学性----客观标准.阅读:Peile, Colin, 1995, The Creative Paradigm: Insight, Synthesis and Knowledge Development Aldershot: Avebury袁方:《社会研究方法教程》第三章 1997参考书目: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1962瑞泽:《社会学:一门多重范式的学科》,1975邱仁宗编:《科学发展模式》人民出版社。
1987鲁德纳:《社会科学哲学》三联 1983第五讲社会研究范式案例一、《自杀论》(1898)是实证研究范式的典范,是自然科学的因果分析在社会科学中的运用研究步骤:第一步:界定概念、确定问题、提出假设。
第二步:收集资料、对各种解释进行验证。
社会因素个人心理、生理因素自杀行为——各类人的自杀率气候……第三步:运用假设检验法选择符合调查资料的、较好的解释最后上升到理论概念—社会整合(社会支持),一种共性解释。
社会整合低的群体的自杀率高于社会整合高的群体。
二、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是20世纪初社会学研究的典范(理解社会学、社会定义范式)。
韦伯针对当时经济决定论和历史决定论:设想精神因素、价值观念对社会历史现象有很大影响。
韦伯认为17、18世纪,新教观念与资本主义关系密切,他用资料证明了他的观点,用历史文献的方法,从文本中阐释意义、用富兰克林等信笺自传中反映新教观念和资本主义精神。
方法: 投入理解法、理想类型法、历史比较法通过研究结论提出理论观点:扎根理论A.韦伯认为历史发展不是必然的、是偶然与必然相结合的(非线性)。
B.不能用决定论解释,有各种因素相互联系、影响。
有些是共性的关系,有些因素是独特的。
这一研究是社会定义范式的例证:研究者不仅要观察、测量对象,还应理解对象的内在动因。
但社会定义范式并不排斥社会事实范式。
三、社会批判研究:介入、反思、价值评判、批判与改造现实。
例如,马克思的资本主义研究、米尔斯的权力精英研究、以及许多社会工作研究。
社会工作三原则:A、尊重人,B、注重人的个性,C、承认人有自我改进能力。
社工研究的范式是多元的(如80.90年代介入环保研究,目的在于对弱势群体进行救助)。
环境污染对弱势群体造成很大危害,有些学者采用实证方法,调查居民个人意见,并建立一些理论模式。
有些学者采用参与观察的方法,通过投入理解、释义说明不同个人的价值观念。
研究目的:(1)形成系统的理论观点(2)在实践中检验理论、发展理论(3)应用理论观点分析、解释社会现象。
最终解决现实问题、帮助受害者。
社会工作研究不仅针对理论问题,更重要的是应用(干预)、提出改善建议、解决现实问题。
四、社会行动研究: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若勒福(1946年)最早提出的研究模式。
他在人际关系研究中把白人、黑人都吸收到课题组,共同参与到研究中,参与改善行动者自己的问题和现状。
80年代以来,由于后现代主义的兴起,这一研究模式被广泛应用。
(1).合作模式:专家设计方案,行动者参与。
(2).支持模式:行动者设计方案,专家参与。
(3).独立模式:完全由行动者研究。
目的:(1)、了解(与行动者有关的)现状,运用实证方法和理解的方法形成理论观点。
(2)、为解决行动者的实际问题提供政策建议和改进措施。
(3)进行批判、反思、教育、启蒙,推动社会改革。
一方面改善行动者处境,另一方面发展社会行动理论。
参考书目:袁方:《社会学方法教程》第三章迪尔凯姆:《自杀论》浙江人民出版社。
1987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5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26章邱仁宗编:《科学发展模式》人民出版社。
1987鲁德纳:《社会科学哲学》三联 1983约翰.齐曼:《元科学导论》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8阮新邦:《批判诠释与知识重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第六讲社会科学的方法论问题1、知识的真理性与客观性社会层次:(1)、客观自然界:生态、地理、人口(2)、文化自然界:城乡、建筑、道路等人为建构(3)、社会关系:社会群体、阶级、社会分工(4)、社会制度:政治、经济、文化。
知识类型:(1)普遍性知识、特殊知识(人类学、历史学、民族学)(2)客观知识不涉及主观意义。
主观知识个人认知互为主观知识人际互动。
(戴维逊,1985)真理标准:⑴实证检验—自然科学的证实,证伪⑵共同接受(历史、人文、诠释学)—主观、互为主观知识证据充分,符合日常逻辑、合理性、共识性文化主位与文化客位的视角:客位视角:以本土人、本地人的立场、观点、概念、语言来说明本地情况——地方性知识,深度描述法(吉尔茨)。
两种客观性:实证主义与人文主义,后者的内在矛盾。
2、社会研究中的价值中立、价值介入哈贝马斯的沟通理论:研究者和行动者多种价值观的沟通和理解,摆脱每个人的局限性,双向理解得到对问题的正确揭示。
真知一方面取决于对现象的准确描述,另一方面取决于对社会问题的正确揭示和批判,这样才是合理的真知。
3、科学解释、主观理解、社会批判的方法论科学解释理解性解释(又译演绎)诠释(释义、阐释)explanation intepretation hermeneutics因果、共性解释个性解释、具体说明对文本的理解、说明、解释参考书目:丹西《当代认识论导论》1990 人民大学出版社蒯因《从逻辑的观点看》1985 上海译文出版社沃特金斯《科学与怀疑论》1991 上海译文出版社王锐生《社会哲学导论》1994 人民出版社研讨课:主题1、社会科学研究中检验知识真理性的标准是什么?2、科学知识与地方性知识(本土知识)的区别与联系。
3、价值介入是否会影响研究结论的客观性。
第七讲社会研究的科学方法一、理论构成理论类型1、形而上学理论——思辨式理论:如“人是自私的”、“资本主义是共产主义社会的必经阶段”。
2、经验概括:如“有其父必有其子”、分类理论3、科学理论由一套公理、定理、命题(假设)组成的理论体系:以抽象的概念(变量)、术语陈述。
(1)、公理式理论:物理、数学等组织化——科层化(2)、形式化理论:由基本命题可以推演科层化——效率(3)、模型理论:多种因素之间关系的分析模型假设是未经证实的命题,经“证实”后就可成为理论命题。
科学研究是用科学方法(如实验法)“证实”假设(假说)。
二、概念的操作化:现象用抽象概念概括,概念用各种经验指标来观察、测量。
抽象——经验的往返语言学革命:概念的能指与所指、经验证实的局限(奎因)社会人文现象的抽象概括:“家族相似”(维特根斯坦)抽象方法:“理想类型法”(韦伯)三、观察与调查实证方法:以观察和调查的经验资料、数据来发现“真理”、检验各种理论(1)、统计调查(survey)抽样、问卷调查、统计分析大样本(一般100或50以上)用调查表(问卷)、量表、结构式观察、访问(2)、参与观察(field work):田野调查、采访、实地研究扎根于经验观察说明客观事实、提出理论观点:文化主位(emic)——客位。
文化客位观察(etic):以研究人员的文化观念为主,以研究者的视角、概念、术语、进行客观观察。
民族志方法、社区研究。
(3)、个案研究、文献研究、历史研究等经验“证实”的方法。
人文方法:以观察、感知、理解、领悟、洞察、思辩等方式来说明、揭示“真相”、来叙述“故事”、阐释现象或“文本”。
文化主位的观察或交往理性(主体间性)。
(1)理解的方法、(2)释义学方法、(3)深(度)描(述)法-吉尔茨(4)常人方法学、(5)口述史方法阅读:袁方主编,1997,《社会研究方法教程》,第二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陈向明,2000,《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
第八讲社会研究的科学逻辑一、演绎法与归纳法:假设检验(或假设演绎)方法——实证研究的逻辑:探求普遍性的知识、规律、得出共性解释。
演绎逻辑+归纳逻辑=假设检验逻辑假设演绎法可用“科学环”说明(《社会研究方法教程》第四章)实证主义与波普的“证伪主义”都依据假设检验逻辑:认识论的一致论、相符论。
相符论:认为有一个独立于人之外的客观现实,理论认识与经验事实可以相符。
假设检验逻辑的局限:(1).只涉及假设(真理、知识)的证明逻辑,忽视科学发现的逻辑(想像.直觉.洞察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