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苏州地名典故

苏州地名典故

观前街它就是道观前面的一条街。

想来古代道观前必是终日善男信女不绝,所以道观所在之处自然成为商业的中心。

这个观名为玄妙观,在宋代名天庆观。

因观内遍栽桃树,开花时灿若云锦,所以又名碎锦街。

到元代天庆观改名玄妙观,街名随即改为玄妙观前,后又演化为观前街。

山塘街唐代白居易任苏州刺史时发起开凿山塘,此街濒临于山塘河,故名山塘街。

伦敦路据《吴地记》载,吴王亲征东夷时,曾在此临时停顿憩息,宴赏军士。

后在此置馆建桥均以临顿命名。

路亦以此得名。

苏州人读的是‘伦敦路’,而且并非西凤东渐后崇洋才改读,以前就这样读,据专家考证是古音一直流传下来的原因。

乌鹊桥跨第三横河东段南侧平行分支,北堍连平桥直街,东侧滚绣坊,西侧长洲路,南堍出十全街,正对乌鹊桥路。

古名桥,与阖闾城同建,位于“子城”正门前直街上,建城之初,此处有吴王乌鹊馆,桥因馆得名。

唐白居易有“乌鹊桥红带夕阳”、“乌鹊桥高秋夜凉”“黄鹂巷口莺欲语,乌鹊桥头冰未消”等佳句。

宋扬备《上元诗》有“月满星移水照天,南飞乌鹊影翩翩”之句。

明高启也留下“乌鹊南飞月自明,恨通银汉水盈盈,夜来桥上吴娃过,只道天连织女行”的绝妙意境。

此桥虽历经兴衰,至清末民初犹规模宏伟为城内石拱桥之冠。

据称,桥拱之顶几与玄妙观三清殿等高。

桥纯用武康石构成,至为壮观。

太监弄明代有金玉、如意两太监在此居住,遂名太监弄。

西段曾名青年弄,因基督教青年会得名。

乐桥跨第二横河,贯通人民路中段,与干将路立交。

位于苏城中心,历来作为分界区划标志。

明清时期其东为长洲县、其西为吴县,今则其北为平江区,南属沧浪区。

古时是城内闹市之最,亦曾为戮人刑场,故亦名戮桥。

桥上原建汉肖王庙,以肖何制律,特于刑场祀之。

后民讳其名,去凶化吉,改作乐桥。

人民路宋代称大街。

后因形如卧龙遂称卧龙街,后改护龙街。

抗战胜利后,一度改为中正街,解放后更名为人民路,几经扩建,为南北向交通主干道之一。

为清末洋务派盛宣怀所辟,以石子铺路而名,是金阊区商业云集的一条步行街。

盛家带盛家是住在那条路上的大户人家,而门前的路按照河流势蜿蜒如带,故名盛家带了。

善家巷西出凤凰街,东接东小桥下塘。

善家当指行善之家,非“善”姓。

巷西段南侧有陆姓大宅(南墙抵孔副司巷,大门为凤凰街66号),据称“乐善好施”。

巷由此得名。

百口桥据《平江城防考》载:东汉顾训五世同堂,家有百口,衣食均等,长幼有序,因以所居名为百口桥,巷亦因此得名。

百花洲介于胥门至盘门的城墙和第一直河之间,为一狭长地带。

南于新市路西端连幸福村,北与学士街南口直线相连。

沿用南宋时旧名。

本为接待外国使臣与高官显宦的姑苏驿的精致花园,享有盛名。

元代仍保持豪华面貌,明代湮没,诗人高启有“歌吹无闻洲寂寞”之句。

南宋淳佑年间(1241-1252年)创建的百花庵在街南端,盛时室宇人称“一千九百九十九间半”,农历二月十二“百花生日”则为一年一度庙会,香火鼎盛。

十全街名十泉街,始称于宋,因旧有十口井得名,后改十全街。

也有一说,自号“十全老人”的乾隆下江南曾来过这里,遂易名为“十全”十梓街梓为百木之王,街名源自古诗”太守署前树十梓”街北有子城遗址,明代之前即为苏州府署。

五卅路南起十梓街,北出言桥至干将东路。

元末张士诚兵败,建筑尽毁,土丘乱岗,俗称“王废基”。

民国14年(1925年)上海发生“五卅惨案”,苏州各界发起募捐,后以退回,所捐一万元,在体育场东侧决筑“五卅路”以志纪念。

于第二年“五卅”一周年时举行奠基典礼,立两方石质路碑,直行刻“苏州各界联合会-五卅路-中华民国十五年五月卅竖立”五龙潭五龙堂建于唐贞元间,宋淳熙间香火大盛,又名灵济庙,旧有龙潭。

弄名即以此命名三香路东以姑胥桥为界与道前街相接,西至狮山大桥为界通新区,是苏州市东西向主要干道之一。

三香之名,源于三乡庙。

按《吴门表隐》:“孝子顾凤山墓在胥门外三乡庙侧,”相传,其庙系三乡土地庙,解放前香火极盛,庙旁有三乡村,后衍“乡”为“香”。

三山街起大石头巷,北边至憩桥巷,1995年延伸至干将西路。

古称海上有蓬莱、瀛洲、方丈三座仙山,官绅富户在营宅园定居,自比神仙,遂以“三山”作街名。

南宋时称黛眉桥巷,清人称峨眉桥巷,桥原在巷北口。

1989年改弹石路面为水泥六角道板路面。

长100米,宽3米。

二郎巷北起十全街,东傍内城河,向南折西至相王路。

巷内原有二郎庙,故名。

音近,群众亦呼宜兰巷。

东美巷南起道前街(巷口原有桥名西馆桥),北至大石头巷(巷口原有马禅寺桥)。

古称馆娃坊,吴王离宫别馆所在。

宋代为果子行集中地,故亦称果子巷。

明代始称东米巷,是与西米巷对称。

清代转音称东美巷,以古为馆娃坊,义亦可通。

12号南部原是大隆公所(有说系木业同业组织),内设义塾授童启蒙,每冬设施粥场。

12号北部系菜馆业同业组织,内供关帝,西美巷南起道前街,北接新春巷(金阊区)。

东侧本有河,与东美巷-牛车弄夹河平行,北口原有自新桥,南口原有西馆桥,河于抗战时填没。

宋代名和丰坊。

明代是米行集中地,称西米巷,清代转音讹为西美巷。

巷多大宅院。

南石皮弄一长一短两条平行,皆北出十全街,东弄南至西烧香桥,西弄,南端不通。

50年代毛巾厂扩建,将横向一段划入厂区,遂成现状。

原巷内多为小手工业及小贩聚居的茅棚陋舍,与外口十全街显贵宅院相比益显破败不堪,人称“破弄”,因“破”字弄名不雅,以拆字法称“石皮弄”。

1980年调整重名,此处冠以“南”字。

东弄长639米,宽3-5米,西弄长34米,宽约1米,东弄于1980年拓宽改弹石路面为枕石和沥青路面,西弄仍为弹石路面。

府东巷南在旧道署东侧出道前街,北口在东支家巷,中段东向一折接织里弄。

历代称施巷,吴音施、舒不分,民国后遂讹为舒巷。

1980年定为今名。

司前街南以三多桥为界与东大街相连,北以吉利桥为界,过桥出道前街与养育巷相对。

宋前名织里桥南街,明清两代在此设司狱司衙,遂称司前街。

此地成传统性的监狱、看守所所在地。

解放后为市公安局看守所、拘留所。

苏州俚语“司前街”成监狱的代词。

1997年看守所、拘留所迁至陆墓。

东善长巷东起金狮河沿,西至司前街与西善长巷隔街相对。

古时是修理打造船只集中地,精初尚称船场巷,后演变成今名。

天线弄东接地方弄,西出司前街。

旧时亦称西采莲巷。

据老人云:本弄自古即名天线弄。

光绪末年有人在此设家庵,以弄名谐音称天仙庵。

中军弄位于东大街北段东侧,西出东大街,东端不通。

古代有中军衙门在此,按清制,督抚以下凡有兵权者,其标下之首领官统称中军。

因地近书院巷,是巡抚所属的中军。

申衙弄东出学士街,西至印铁制罐厂。

明代显宦申时行有宅于此,故名。

1966年曾改称铁局二弄。

弄长40米,宽2-4米,弹石路面。

铁局弄东出学士街,西至印铁制罐厂。

元代至正年间(1341-1367)设铁匠局于此,故名。

财帛司弄东出学士街,西至苏州锁厂。

财帛司庙故址在此,故名。

财帛司庙古为东汉高士梁鸿祠。

招财弄在小太平弄北侧,东出学士街,西至苏州锁厂。

其旁有财帛司庙,庙之主神旁有小财神“招财”、“利市”,故名。

醋库巷平行于十梓街中段南侧,东起凤凰街,西至平桥直街。

宋时在此设监酒厅,筑醋库,为储醋之所,因以名巷。

后醋库另设别处,巷名保留。

牛车弄南起大石头巷,北至干将西路。

宋时为出售牛拉水车之处,故名。

养育巷南起道前街,对吉利桥司前街,中段跨太平桥,北至景德路与中街路相对。

太平桥以南属沧浪区所辖,桥北为金阊区。

宋以前称永安巷。

南宋淳熙六年(1179)在砌街时发现砖刻铭文,记载修筑永安巷自吉利桥至板寮巷(今瓣莲巷)一段路面,《宋平江城坊考》载,此巷名中街巷,明代始俗呼羊肉巷,民国初订路牌时书作养育巷。

安利桥路同桥名。

路以桥为中心,西向止于葑门桥与十全街相连,东向接葑门路,折南止于徐公桥与葑门西街相连。

自古为葑门内外之咽喉,是“保境安里”的关隘段,安里桥(路)名始称于宋代前。

现误为称“安利桥”(路)。

瓣莲巷东出养育巷,西出剪金桥巷。

明代称板寮巷(版寮巷),清初已演变成今名。

4号系清代名医曹沦洲祠。

玉巷清乾隆时称钩玉巷,俗讹狗肉巷。

清再讹作今名,原巷名来历有二说:一为张士诚葬宫妃于此,古时宫女葬地称玉钩斜,故名;另一说为巷形斜若玉钩。

锦帆路原为河,即古子城城壕,吴王为讨好西施,以五彩的锦缎制成船帆荡漾河上,故名锦帆泾,又名锦泛泾,以两岸桃杨春日花开倒影水中如泛锦而得名。

后来锦帆泾的河道被填,锦帆泾即易名为锦帆路了剪金桥巷相传是因吴王与西施出游,见桥头有一卖花女叫卖鲜花,吴王从头上取下一只价值连城的金簪,命宫女剪下一截,把所有的鲜花统统买了下来,供西施晓妆之用。

此处即曰剪金桥。

专诸巷于阊门旁的一条小巷。

春秋战国时,吴国公子光为了谋夺吴王僚的王位,派壮士专诸藏短剑于鱼腹中,用鱼肠剑刺死了王僚。

当时壮士专诸就住在这条小巷中,“专诸巷”的声名也由此而流传千古。

南园北路位于竹辉路中段南侧,据《吴郡志》载:“南园,吴越广陵王元璙之旧圃也。

老木皆有抱,流水奇石,参差其间。

王禹偁为长洲县令,尝携客醉饮,有诗曰:‘天子优贤是有唐,镜湖恩赐贺知章。

他年我若功成后,乞与南园作醉乡。

’”又云:“府学,在南园之隅。

”据此说,南园之地约在今文庙、文化宫之南一带,后因兵火而毁。

明清以来,南园河之南部城内地区,皆称南园。

憩桥巷乐桥南堍西侧,东起人民路,西在三山街北口处连幽兰巷。

古时东口有桥,春秋时吴王率军出征曾在此憩息,故名“憩桥”,巷以桥名。

金圣叹宅在巷内,5号门前原有“乐善好施”额石牌坊,1972年第二横河西段筑防空洞时移用。

燕家巷北出十全街,南接燕家浜。

三国时孙权乳母陈夫人在东侧建有“燕国夫人庙”,故名。

南宋时庙尚存。

幽兰巷东口北接鹰扬巷,南接三山街,东出憩桥巷,西口北接双成巷,南接牛车弄,西通花街巷。

宋时称勾栏巷(勾栏为*院之别称),清同治时改称今名。

与附近的花街巷、柳巷皆旧时官绅权势人物冶游之区。

4号为已故旧律师叶正甲宅。

5号为著名西医内科、解放初任卫生局局长余志华寓。

大石头巷东起人民路,西至东美巷,正对柳巷。

宋代巷东口立有坊,称平权坊。

明代平权巷、大石头巷并称。

清代忌谈“平权”,单称大石头巷。

所谓大石头,即陨石,在巷东段北侧市公安局院内。

类似花岗石质,黄褐色,作方台体,高0.3米,径0.5米,刻“古坠陨石”四大字,上款“大石之重名因之,下款“大明崇桢□□地主□□□□”。

24号秦宅系古建筑。

35、36、37号一统大宅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建于清代,后门在仓米巷,相传乾隆时沈三白故居,后归吴氏,现较完整。

36号有砖刻门楼两座;39号大宅后两进各有井一口。

莲花巷东起人民路,原西至金狮河沿。

相传晋代高僧支遁饮马于桥(今饮马桥)下,至本巷口马溲,溲处忽生莲花,故巷名称莲花巷。

甲辰巷南出市桥头,北至干将东路。

宋代名夹城巷,后讹为“甲辰”。

旧时手工纺织业集中,故有“机房祖师殿”建筑。

巷底有古砖幢一座。

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