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赏析
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赏析
“此去经年”以下四句虚写想象别后的情景。作者由“今宵”想到“经年”, 由“千里烟波”想到“千种风情”,由“无语凝咽”想到“更与何人说”。作者 离开情人,寂寞凄凉,孤独万分,从此后即使有良辰美景,也只形同虚设,然而 越是有良辰美景,就越发使人念情伤神。恐怕别后只能在“冷冷清清,凄凄惨惨 戚戚”中虚度余日了。最后两句中,一“便”一“更”,表明念之心切,爱之情 深。
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赏析
柳永多作慢词,长于铺叙,《雨霖铃·寒蝉凄切》这一首词表现作者离京南 下时长亭送别的情景。下面是小编搜集的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赏析,仅供 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雨霖铃·寒蝉凄切
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 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译文
耆卿词长于铺叙,有些作品失之于平直浅俗,然而这一首词却能做到“曲处 能直,密处能疏,鼻处能平,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而出之以自然”(冯煦 《六十一家词选例言》论柳永词)。像“兰舟催发”一语,可谓兀傲排鼻,但其 前后两句,却于沉郁之中自饶和婉。“今宵”三句,寄情于景,可称曲笔,然其 前后诸句,却似直抒胸臆。前片自第四句起,写情至为缜密,换头却用提空之笔, 从远处写来,便显得疏朗清远。词人在章法上不拘一格,变化多端,因而全词起 伏跌宕,声情双绘,付之歌喉,亦能奕奕动人。
“此去经年”四句,构成另一种情境。因为上面是用景语,此处则改用情语。 他们相聚之日,每逢良辰好景,总感到欢娱;可是别后非止一日,年复一年,纵 有良辰好景,也引不起欣赏的兴致,只能徒增帐触而已。“此去”二字,遥应上 阕“念去去”;“经年”二字,近应“今宵”,在时间与思绪上均是环环相扣, 步步推进,可见结构之严密。“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益见钟情之殷, 离愁之深。而归纳全词,犹如奔马收缰,有住而不住之势;又如众流归海,有尽 而未尽之致。其以问句作结,更留有无穷意味,耐人寻绎。
赏析二
词是文学
史上一种特殊的诗体,最早源于古乐府,兴起于唐代,经过晚唐五代的发展, 至宋代已极为繁荣。“宋词”已成为我国文学史上的专用名词。宋代不仅词家众 多,且风格亦多样。词本以婉约风格为主,到北宋苏轼才始创豪放一派。柳永是 宋代婉约词派的代表词人,他继承发展了突出男欢女爱,别恨离愁的婉约词风, 剪红刻翠的“艳科”,旖旎温柔的“情语”,成了柳词的主题。《雨霖铃·寒蝉 凄切》便是柳词中最能体现这种风格的杰作。
两句,为近景远景相连,虚景实景交融。烟波千里,楚天广阔,茫茫天涯,何处 是归程?离愁别绪都几许?风吹浪涌融暮霭。这不仅衬写了别后怅然空虚的心情, 同时也暗示了作者在政治上失意后迷茫的前程。
《雨霖铃·寒蝉凄切》词下阕主要写别后的痛苦。伤情离别,自古皆然,可 万不该在这冷落清秋的时节,这叫人怎能忍受?第二句照应首句,“清秋”应 “寒蝉”,衬托出自己的离情比古人更深,意义翻新,不入俗结。“今宵”二句 为千古传诵名句。“酒醒”遥接上阕“帐饮”,可见当时虽然情“无绪”,然借 酒浇愁,还是沉醉了。扁舟夜发,愁醉迷蒙,忽然醒来,想必已是拂晓。惊起忙 寻觅,情人在何处?所见者唯杨柳岸上晓风残月也。清秋的晓风是凉的,“月” 前着一“残”字,而境界全出矣。更衬托了词人当时凄清悲凉冷落的心境。此刻 的离愁别绪如风卷浪拥,不可遏止。真是“离愁波涌杨柳岸,别绪风连残月边”。
这就是发生在近一千年前的北宋词人柳永与情人话别的场面,也就是《雨霖 铃·寒蝉凄切》上阕所写的内容。首句“寒蝉凄切”,点明节令——深秋,“蝉” 而“寒”,鸣音“凄切”,渲染了悲凉的环境气氛,为下文伤别张本,也为全文 奠定了感情基调。“对长亭晚”,交代时间、地点,“骤雨”,描写天气。天下 雨,正好停留;时将晚,停留时间有限,他们多么希望雨不停,天不晚啊!“都 门帐饮”,可知写京都之事,言别离之情。一桌好酒好菜,怎奈二情伤别,满腹 离愁,何来心思。实在是食之不香,饮而不畅,是谓“无绪”。乘船的“留恋” 情人不忍别,撑船的眼看天将晚不得不割断他们的情丝而“催发”,这种主观意 愿与客观形势之矛盾,使别情达到高潮。“执手”二句,生动细腻,描情绘意, 绝妙无比。仿佛在舞台上看到的那生旦主角,两手相拥,两肩上耸,诉无语,泣 无声,比千言万语,嚎啕大哭,悲之更切。表面写两人分手之情状,实际暗写了 他们极其复杂微妙的内心活动。柔情蜜意千千万,唯在泪花闪烁间。“念去去”
《雨霖铃·寒蝉凄切》这一首词主要以冷落凄凉的秋景来衬托情人难以割舍 的离情,可以看出,作者当时在仕途上失意,不得已离京远行,这种抑郁的心情 和失去爱情慰藉的痛苦交织在一起,便谱成了这首词的主旋律。其成功之处在于 写出了他的真情实感,但格调较低沉,情调未免太伤感了些。另外在表现手法上, 这首词以铺叙为主,白描见长,勾勒环境,描摹情态,惟妙惟肖。写景则近景远 景相连,虚景实景结合;写情则极尽渲染衬托,层层推进。情随景生,景随情移, 情景交融,感人至深。
这一首词当为词人从汴京南下时与一位恋人的惜别之作。柳永因作词忤仁宗, 遂“失意无俚,流连坊曲”,为歌伶乐伎撰写曲子词。由于得到艺人们的密切合 作,他能变旧声为新声,在唐五代小令的基础上,创制了大量的慢词,使宋词开 始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首词调名《雨霖铃·寒蝉凄切》,盖取唐时旧曲翻制。 据《明皇杂录》云,安史之乱时,唐玄宗避地蜀中,于栈道雨中闻铃音,起悼念 杨贵妃之思,“采其声为《雨霖铃·寒蝉凄切》曲,以寄恨焉”。王灼《碧鸡漫 志》卷五云:“今双调《雨霖铃慢》,颇极哀怨,真本曲遗声。”在词史上,双 调慢词《雨霖铃·寒蝉凄切》最早的作品,当推此首。柳永充分利用这一词调声 情哀怨、篇幅较长的特点,写委婉凄侧的离情,可谓尽情尽致,读之令人於悒。
2、凄切:凄凉急促。 3、骤雨:急猛的阵雨。 4、都门:国都之门。这里代指北宋的首都汴京(今河南开封)。 5、帐饮:在郊外设帐饯行。 6、无绪:没有情绪。 7、兰舟:古代传说鲁班曾刻木兰树为舟(南朝梁任昉《述异记》。这里用 做对船的美称。 8、凝噎:喉咙哽塞,欲语不出的样子。
9、去去:重复“去”字,表示行程遥远。 10、暮霭:傍晚的云雾。沈沈:即“沉沉”,深厚的样子。楚天:指南方楚 地的天空。 11、暮霭沈沈(沉沉)楚天阔:傍晚的云雾笼罩着南天,深厚广阔,不知尽 头。 12、今宵:今夜。 13、经年:年复一年。 14、纵:即使。风情:情意。男女相爱之情,深情蜜意。情:一作“流”。 15、更:一作“待”。 赏析一
秋后的蝉叫得是那样地凄凉而急促,面对着长亭,正是傍晚时分,一阵急雨 刚停住。在京都城外设帐饯别,却没有畅饮的心绪,正在依依不舍的时候,船上 的人已催着出发。握着手互相瞧着,满眼泪花,直到最后也无言相对,千言万语 都噎在喉间说不出来。想到这回去南方,这一程又一程,千里迢迢,一片烟波, 那夜雾沉沉的楚地天空竟是一望无边。
却不如柳词凝炼有力。那么词人凝噎在喉的是什么话呢?“念去去”二句便是他 的内心独白。词是一种依附于音乐的抒情诗
体,必须讲究每一个字的平仄阴阳,而去声字尤居关键地位。这里的去声“念” 字用得特别好。清人万树《词律发凡》云:“名词转折跌荡处,多用去声,何也? 三声之中,上、入二者可以作平,去则独异。……当用去者,非去则激不起。” 这一首词以去声“念”字作为领格,上承“凝噎”而自然一转,下启“千里”以 下而一气流贯。“念”字后“去去”二字连用,则愈益显示出激越的声情,读时 一字一顿,遂觉去路茫茫,道里修远。“千里”以下,声调和谐,景色如绘。既 日“烟波”,又日“暮霭”,更曰“沉沉”,着色可谓浓矣;既曰“千里”,又 曰“阔”,空间可谓广矣。在如此广阔辽远的空间里,充满了如此浓密深沉的烟 霭,其离愁之深,令人可以想见。
《雨霖铃·寒蝉凄切》这首词是作者离开汴京(当时为北宋首都),与情人 话别之作。从上阕的描写,读者可以这样想象:一个深秋的傍晚,北宋京都汴梁 (今河南开封)郊外,一个临时搭起的帐篷内,一对男女饮酒话别。帐外,寒蝉 凄惨地哀鸣,好像在为他俩伤别而哭泣。那不远处的长亭,已经隐隐约约,可见 天色将晚,一场大雨也刚刚停歇。天将晚,雨已停,河边不时传来艄公的喊声: “快上船吧,要开船了!”两人不得已徐徐站起,移步出帐外,万般依恋之际, 此刻可真的要分手了。你看他们双手相拥,泪眼相看,竟然一句话也说不出。船 开了,人去了,渐行渐远。情人岸边伫立,含着泪,举着手,一直目送那兰舟消 失在无边无际的暮霭里。
词的上阕写一对恋人饯行时难分难舍的别情。起首三句写别时之景,点明了 地点和节序。《礼记·月令》云:“孟秋之月,寒蝉鸣。”可见时间大约在农历 七月。然而词人并没有纯客观地铺叙自然景物,而是通过景物的描写,氛围的渲 染,融情入景,暗寓别意。时当秋季,景已萧瑟;且值天晚,暮色阴沉;而骤雨 滂沱之后,继之以寒蝉凄切:词人所见所闻,无处不凄凉。加之当中“对长亭晚” 一句,句法结构是一、二、一,极顿挫吞咽之致,更准确地传达了这种凄凉况味。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更何况又逢这萧瑟冷落的秋季,这离愁 哪能经受得了!谁知我今夜酒醒时身在何处?怕是只有杨柳岸边,面对凄厉的晨 风和黎明的 气、好风景,也如同虚设。即使有满腹的情意,又能和谁一同欣赏呢?
注释
1、长亭:古代在交通要道边每隔十里修建一座长亭供行人休息,又称“十 里长亭”。靠近城市的长亭往往是古人送别的地方。
词的上阕正面话别,到此结束;词的下阕则宕开一笔,先作泛论,从个别说 到一般,得出一条人生哲理:“多情自古伤离别”。意谓伤离惜别,并不自我始, 自古皆然。接以“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一句,则为层层加码,极言时当冷落凄凉 的秋季,离情更甚于常时。“清秋节”一辞,映射起首三句,前后照应,针线极 为绵密;而冠以“更那堪”三个虚字,则加强了感情色彩,比起首三句的以景寓 情更为明显、深刻。“今宵”三句蝉联上句而来,是全篇之警策,后来竟成为苏 轼相与争胜的对象。据俞文豹《吹剑录》云:“东坡在玉堂日,有幕士善歌,因 问:‘我词何如柳七?’对日:‘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 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这三句本是想象今宵旅途中的况味:一舟临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 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杨柳梢头。整个画面充满了凄清的气氛,客情之冷落, 风景之清幽,离愁之绵邈,完全凝聚在这画面之中。比之上阕结尾二句,虽同样 是写景,写离愁,但前者仿佛是泼墨山水,一片苍茫;这里却似工笔小帧,无比 清丽。词人描绘这清丽小帧,主要采用了画家所常用的点染笔法。清人刘熙载在 《艺概》中说:“‘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 岸、晓风残月。’上二句点出离别冷落,‘今宵’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点染 之间,不得有他语相隔,隔则警句亦成死灰矣。”也就是说,这四句密不可分, 相互烘托,相互陪衬,中间若插上另外一句,就破坏了意境的完整性,形象的统 一性,而后面这两个警句,就将失去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