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陶瓷艺术——南京博物馆青花瓷调研报告

陶瓷艺术——南京博物馆青花瓷调研报告

南京博物馆调研报告
摘要:青花瓷是中国的代表形象之一,尤其是明清时期的青花瓷更是到达了制造艺术工艺的顶峰。

明代青花瓷造型轻巧秀丽、古朴典雅、线条柔和、圆润,有质朴、庄重的美感。

清代青花瓷的造型前期古拙、丰满、敦厚;中期精巧、秀丽、端正;晚期呆板、稚拙、笨重。

官窑器制作严谨、精致;民窑器则随意、洒脱,画面写意性强。

其中南京博物馆中萧何月下追韩信青花梅瓶更是珍品中的珍品。

关键词:青花瓷萧何月下追韩信青花梅瓶青花把莲纹瓷盘图案纹样
正文:为了更好的了解明清青花瓷的花纹图案材料的选用等特征。

于2012年5月2号,实地南京博物馆瓷器馆考察明清青花瓷。

青花瓷,又称白地青花瓷,是中国瓷器的主流品种之一,属釉下彩瓷。

青花瓷是用含氧化钴的钴矿为原料,在陶瓷坯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

钴料具有着色力强、发色鲜艳、烧成率高、呈色稳定的特点。

明代青花成为瓷器的主流。

清康熙时发展到了顶峰。

明朝时期的青花瓷器反映了与外域、外族的文化交流与融合。

纹饰多见各种缠枝或折枝花果、龙凤、海水等。

胎质较以前细腻致密。

釉质肥润,多见橘皮纹。

明初的青花器所用青料以国产料为主,也不排除有少量进口料。

青花发色有的淡蓝,有的泛灰。

前者有一部分有晕散现象。

纹饰布局仍有元代多层装饰的遗风,题材也变化不大,但许多细节已有变化。

明代青花瓷造型轻巧秀丽、古朴典雅、线条柔和、圆润,有质朴、庄重的美感。

清代青花瓷的造型前期古拙、丰满、敦厚;中期精巧、秀丽、端正;晚期呆板、稚拙、笨重。

顺治青花瓷器胎体厚重,胎色较白,釉厚而不匀,缩釉普遍。

釉色微青,器物口沿喜饰一圈酱釉,造型古朴。


南京博物馆中藏有清代青花缠枝花卉纹香炉,青花把莲纹瓷盘. 青花四季花卉纹瓷碗,青花山水人物纹笔筒,青花龙纹瓜棱形瓷盖罐,青花山水人物纹敞口尊和明朝青花把莲纹瓷盘,青花婴戏纹瓷碗,宣德缠枝莲纹盘,永乐一束莲等精美的青花瓷。

其中不得不提的是南京博物馆的镇馆之宝--青花萧何追韩信梅瓶②:器高48cm、口径5.5cm、腹径28.5cm、底径16.5cm。

,元末明初文物。

由江西景德镇窑烧造。

胎质洁白细密,青花呈色稳定,腹部以较大的篇幅描绘了“萧何月下追韩信”的中国历史故事。

萧何月下追韩信青花梅瓶,整器瓷胎质地洁白细密,青花呈色稳定,白釉纯净,青花系用进口苏泥勃青料。

无盖,小口,口沿平厚,颈短而细,平肩,肩以下收敛,胫部瘦长,近底部外撇,平底。

整器造型端庄挺秀,腹部绘制“萧何月下追韩信”历史故事。

并以松、竹、梅、芭蕉、山石为背景,形象生动地展开了一幅历史画卷。

画面之外配有五组纹饰带,整个梅瓶装饰繁缛,布局疏密有致,是元末明初青花瓷器中的精粹之作。

萧何月下追韩信青花梅瓶,通体所绘青花纹饰层次多样,其中上、下分别绘饰西番莲、杂宝、变形莲瓣纹、垂珠纹等很好地为腹部主体纹饰---萧何月下追韩信而服务,使整个器物浑然一体而主题鲜明突出。

瓶中所绘人物生动的神情尤其精彩:萧何策马狂奔时的焦虑、韩信河边观望的踌躇不定、老艄公持浆而立的期待,都被表现的淋漓尽致。

在空白处则衬以苍松、梅竹、芭蕉、山石等补充显得错落有致。

整件器物造型端庄、稳重、纹饰宜人漂亮,胎质洁白致密,青花发色苍翠浓艳,用料浓淡相宜,发色明丽,富有层次感,加之遒劲的拓抹绘瓷笔法,使画面有丹青之妙,给人以爱不失手之感。

堪称元末明初青花瓷中的绝品佳作。

纵观整器的文化内涵,梅瓶的主体内容定格在“韩信”和“萧何”的形象上。

韩信头束发髻、身着长袍、手持马缰,徘徊在河岸边,望着波涛滚滚的河水思绪万千、犹豫不决,若登船渡河,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也将随波而去;若勒马回头,虽有大将之才也无施展之处,是
去是留,难做决定。

他的马似乎也明白了主人的心意,低着头,无精打采地溜达着。

再看河中,一叶轻舟缓缓飘来,向岸边靠拢,船头伫立着一位艄公,他手持木桨,在月光下打量着岸上的渡客,心里可能正在嘀咕着:“都三更半夜了,这位客官到底过不过河呢?”画面的另一边,萧何头戴的冠冕因急行而略显歪斜,须髯逆风飞扬。

他深知,在楚汉战争的重要关头,只有留住韩信这位足智多谋的贤才,才能完成兴邦大业。

整幅画面将萧何求贤若渴、策马狂奔、心急如焚的焦虑;韩信壮志未酬、犹豫不决的愁凝;艄公疑惑不解又满怀期望的神态刻画得淋漓尽致、惟妙惟肖。

另外我个人比较喜欢清代青花把莲纹瓷盘③。

盘口外撇圆唇,平底矮圈足,通体施白釉,釉色白中泛青。

口沿内外双线青花弦纹,盘内青花双圈饰缠枝西番莲纹,外壁四周饰缠枝西番纹。

足部削足露胎。

有淡黄色护胎釉。

足内籇书“大清道光年制”,青花发色淡雅,有层次。

“一把莲”因寓意清廉、高洁成为明青花瓷的主流纹饰,深受人们的喜爱。

盘芯的把莲束越来越粗、越来越密,多了几分写实,少了几分飘逸;外壁也不再绘缠枝莲纹,代之以圆点纹和枝豆纹,而且盘芯和盘壁的留白面积也较元明时期大为减少。

总而言之,明清时期是青花瓷器达到鼎盛又走向衰落的时期。

明永乐、宣德时期是青花瓷器发展的一个高峰,以制作精美著称;从明晚期开始,青花绘画逐步吸收了一些中国画绘画技法的元素。

清康熙时以“五彩青花”使青花瓷发展到了巅峰;清乾隆以后因粉彩瓷的发展而逐渐走向衰退,虽在清末(光绪)时一度中兴,最终无法延续康熙朝的盛势。

总的说来,这一时期的官窑器制作严谨、精致;民窑器则随意、洒脱,画面写意性强;用料烧纸讲究,可以说代表着这一时期中国的光辉形象。

①《现代快报》 2010年03月26日作者:程晓中(南京博物院瓷器专家)
②《国宝档案》2011年0906期
③《常德日报》2012年04月28日作者:王家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