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英语教学的特点于原则

小学英语教学的特点于原则


按强化物的性质
正强化(积极强化):指由于一刺激物在个 体做出某种反应(行为)后出现从而增强了 该行为(反应)发生的概率,该刺激物称为 积极强化物。(小红花、表扬和鼓励) 负强化(消极强化):指由于一刺激物在个 体作出某种反应(行为)后予以排除从而增 强了该行为发生的概率,该刺激物称为消极 强化物。(惩罚是消极强化吗?)

强化理论具体应用的一些行为原则
1 经过强化的行为趋向于重复发生。 2 要依照强化对象的不同采用不同的强化措 施。 3 小步子前进,分阶段设立目标,并对目标 予以明确规定和表述。 4 及时反馈 5 正强化比负强化更有效

2 强化在反射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应答性条件反射中,重视的反应前的刺激而 不是反应后的结果,强化在这类反射行为中 没有任何意义。 操作性条件反射行为中,强化是最重要的。

强化理论也叫做行为修正理论,是以学习的 强化原则为基础的关于理解和修正人的行为 的一种学说。 所谓强化,从最基本的形式来讲,指的是对 一种行为的肯定或否定的后果(报酬或惩 罚),它至少在一定程度上会决定在今后是 否会重复发生。
强化说
强化理论源于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和两种信 号系统的理论,认为语言的发展是一系列刺 激反应的连锁和结合。(S--R) 条件反射: 无条件反射:食物反射、防御反射—无条件 刺激 条件反射:铃声—信号刺激或条件刺激

根据信号刺激的特点: 第一信号系统:凡是作用于各种感觉器官的 具体刺激为信号刺激而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

根据行为和强化间间隔时间
连续式强化(即时强化):只对每一次或每 一阶段的正确反应予以强化,就是说当个体 作出一次或一段时间的正确反应后,强化物 即时到来或撤去。(孩子扫地) 间隔式强化(延缓强化):指行为发生与强 化物的出现或撤去之间有一定的时间间隔或 按比率出现或撤去。(更高要求,有规律)

操作性条件反射与应答性条件反射的 区别
1 刺激在反射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应答性条件反射:S—R 条件刺激(铃声)、非条件刺激(食物)、 反射行为(唾液) T :What’s this?(苹果图片) Ss: It’s an apple.

操作性条件反射:R-R(反应-强化) 在行为形成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不是反应 前出现何种刺激,而是反应后得到何种强化。

模仿说

美国心理学家阿尔波特于1924年首先提出, 在20世纪二十年代到五十年代流行。 模仿说认为儿童学语言是对成人语言的临摹。 机械模仿说 选择模仿说


机械模仿说

儿童学习语言是对成人语言的临摹,儿童的 语言只是成人语言的简单翻版。
选择模仿说

儿童学习语言并非对成人语言的机械模仿, 而是由选择性的。
儿童的思维特征要求在教学中呈现的知识应 以第一信号刺激为主。 颜色、水果、运动

斯金纳的强化理论
斯金纳(教育就是塑造行为) (Bun-hus Frederic Skinner, 1904-1990) 心理学家、行为学家 现代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

对动物进行操作条件反射的实验
由于白鼠是把压操纵杆作为取得的食物的手 段或工具,所以,这种行为又被称为操作性 条件反射或工具性条件反射。
食物—强化物 强化在学习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动物或人类的学习行为之所以会发生乃至变 化,就是因为强化作用在变化。

人类习得的行为分为两种: 应答性条件反射:经由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 过程建立起来的,服从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 理论,是对一定的刺激的应答反应。 操作性条件反射:这一类习得的行为最初出 现的时候并没有明显的刺激出现,也许有刺 激(但不明显),也许纯粹是一种自发的行 为。

第二信号系统:由词语作为信号刺激而建立 的条件反射的系统。

作为第二信号系统刺激物的词语,是对现实 具体事物的抽象和概括,具有一定的涵义, 人的第二信号系统是以词语的意义,而不是 以它的物理性质(说话的声音和文字的形象) 作为刺激而引起的信号活动,这是人类与动 物的条件反射活动的根本区别。
对教学的启示
程序教学的基本原则

1 积极反应的原则:一个程序教学的过程, 必须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学习的状态。 2 小步子原则:程序教学所呈示的教材是被 分解成一步一步的,前一步的学习为后一步 的学习作铺垫,后一步学习在前一步学习后 进行。

3 即时反己的答案正确,这 是树立信心、保持行为的有效措施。 4 自定步调原则:程序教学允许学习者按个 人自己的情况来确定掌握材料的速度。

惩罚与消极强化都是根据其结果来判断的, 惩罚是抑制反应发生的概率,而消极强化则 是增加反应概率。 处罚—惩罚 解除处罚– 消极强化

根据人类行为受强化影响的程度
原始强化(一级强化):指能满足人和动物 的基本生理需要,引起人或动物的生理反应 的刺激,比如:水,食物,安全,温暖等 条件强化(二级强化):指原本并不具有强 化作用的中性刺激与具有强化作用的刺激反 复结合,这样,久而久之,这个中性刺激也 就具有了强化的作用。(金钱、学历、关注)
第二章
小学英语教学的特点和 原则
1 儿童母语习得理论 2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 3 迁移理论 4 儿童学习语言的优势 5 小学英语教学的基本原则 6 小学英语教学的目标与要求

儿童母语习得理论
环境论 先天决定论 认识相互作用论 社会相互作用论

环境论

环境论强调环境和学习对语言获得的决定性 影响。 环境论:模仿说 强化说

程序教学理论(procedural teaching)
将知识学习细分为一系列过程,每下一个过程的复杂 程度都比上一个过程深,每一次学习的知识量都是 比较合适的。 依据这种安排,学生每次学习的量不大,学习由易到 难,学习内容环环相扣,这样循序渐进使得学生学 习起来不会出现过多的困惑,对于和学习材料对应 的各种问题,学生作出正确反应的比率也会比较高, 这样下去就可以逐步强化复杂的反应。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