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常用操作规范目录一、静脉穿刺术 (3)二、头皮静脉穿刺术 (5)三、鼻胃插管术 (6)四、肛门直肠插管术 (8)五、心肺脑复苏抢救常规 (9)六、新生儿窒息复苏 (19)七、判断小儿体格生长的主要指标 (29)八、小儿心律失常 (34)九、儿科病史采集及相关知识 (35)十、儿童体格检查 (36)一、静脉穿刺术【适应证】1.需要长期维持静脉通路。
2.低出生体重儿,在短期内不能达到足够的肠内营养时,需经中心静脉置管输注静脉营养液。
【禁忌证】静脉条件差,穿刺部位有感染或损伤。
【操作前准备】无菌帽子和口罩,无菌手套,隔离衣,无菌孔巾,无菌镊,无菌剪和剪割器。
新生儿经皮插管装置可用两种装置:硅胶导管,通畅无引导丝;聚氨酯导管,有引导丝。
一般使用前者。
多种型号可供使用,直径1.9-2.0Fr。
透明贴膜(固定导管用),无菌盘,安尔典液,10ml 注射器 2 个,无菌止血带,生理盐水、肝素盐水冲洗液,T 型管和无菌胶布。
【操作方法及程序】下面操作针对于有导丝的导管。
1.用无菌技术准备所需的器械。
2.在上臂选择适当的静脉(贵要静脉和正中静脉),或选择下肢大隐静脉。
3.测量导管插入深度。
上肢血管测量到上腔静脉或右心房的长度;下肢导管从穿刺点测量到左侧胸锁关节,再量至第三肋间。
一般导管上每 5cm 有一刻度以便测量。
4.戴帽子和口罩,洗手,穿无菌隔离衣,戴无菌手套。
5.首先用 75%酒精消毒穿刺部位 3 次,再用安尔碘在插管的部位消毒 3 次,待消毒液干燥。
6.由助手系好止血带后铺无菌巾,并检查确认导管在套管针内。
7.将套管针刺入静脉,一旦见到套管针内有回血即停止进针。
松开止血带,握住套管针保持其在静脉内的位置,用镊子将导管通过套管针缓慢送入静脉。
8.当导管达到预定位置时,用手稳住已经进入的导管,小心撤出引导针并用纱布压迫局部止血。
9.去掉套管针针尖部的卡子后掰开引导针,小心撕开,直到引导针完全裂开。
在撤出引导针时如果有部分导管被拉出,需要再送入到预定的部位。
10.将引导丝从导管中缓慢撤出。
在撤出导管丝时可见导管内出血,此时可将 T 型管连接到导管并固定,随后可用肝素生理盐水冲洗导管。
注意冲洗时力量不要太大,以免引起导管破裂、断裂和形成栓塞。
11.用无菌胶带在插入部位将导管固定于肢体,将留在外面的导管卷起成圆形并用无菌透明贴固定在皮肤上。
链接静脉液体。
12.用X 线证实导管尖端的位置。
理想的导管尖端位置应该位于中心静脉。
如果导管有回血并且畅通,即使不能进入到中心位置,仍然可以作为周围静脉通路使用。
在这种情况下要慎重输注高渗溶液。
【并发症及处理】渗液:引起局部水肿。
导管阻塞:避免新生儿肢体弯曲和扭转导管一面引起导管阻塞。
如果在冲洗导管时遇到阻力,不要继续用力冲洗,否则导管破裂可以起栓塞。
感染或败血症: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空气栓塞:避免空气进入导管。
导管栓子:不要通过套管针向回拉导管。
插管注意事项和导管的维护:放置导管前不要修剪导管以免增加血栓形成的危险;不要使用止血钳或有菌镊子送入导管以免损伤导管;当用引导针插入导管时不要反向后拉导管以免导管与导管针脱离;不要缝合导管或用导管输血或粘稠的液体,这样会造成导管的阻塞;冲洗导管时应避免压力过大造成导管破裂。
二、头皮静脉穿刺术【适应证】输液、输血和静脉给药。
新生儿及婴儿选用头皮静脉,易于穿刺、固定和观察,这些静脉包括额上静脉、颞浅静脉、耳后静脉、眶上静脉等。
【操作前准备】5 号头皮静脉针、常规消毒用品。
【操作方法及程序】1.选择好静脉,剃去局部毛发。
常规用安尔典消毒,以穿刺点为中心,范围超过 5cm。
2.待消毒晾干后,用左手食指按压住穿刺静脉的前端,拇指按于穿刺点后方静脉旁,固定好皮肤,右手持头皮针的针柄沿静脉走向与皮面呈 10 度-15 度角度进针,至皮下后即平行于皮面进入头皮静脉,穿入血管后至有回血,送入套管拔出导引钢丝。
3.松开输液管夹,确定滴注通畅后用胶布固定头皮针。
如有局部肿胀(提示渗漏)或皮肤发白(提示可能进入头皮动脉),应更换穿刺部位。
4.为了减轻穿刺等操作刺激导致小儿疼痛的发生,可采用一些措施予以预防。
【注意事项】1.静脉炎:立即停止该静脉输注,及时进行局部处理,局部可涂抹磺酸粘多糖乳膏。
2.误入动脉:如误入动脉,则回血成冲击状,逆流不进,颜色鲜红。
一旦误入动脉,应立即拔针,停止输液,穿刺点局部按压,防止血肿;3.穿刺部位红肿、感染:停止该静脉输注,局部干燥,可涂莫匹罗星软膏。
三、鼻胃插管术【适应证】 1.胃肠减压。
2.服用药物。
3.胃内容物检查。
4.胃肠道喂养。
【禁忌证】【操作前准备】小儿消毒胃管(体重<1000g 的用 5 号,体重>1000g 的用 8 号)、弯盘、镊子、10ml 注射器、生理盐水、无菌石蜡油、纱布、治疗巾、胶布、听诊器、手套和吸引装置【操作方法及程序】患儿呈仰卧位,抬高床的头部。
测量从鼻尖到耳垂加上耳垂到剑突的距离以决定胃管插入的深度,并在胃管上做好标记。
戴无菌手套,检查胃管是否通畅,用石蜡油湿润胃管的前端。
胃管从鼻孔插入,也可从口插入。
(1)经鼻插入:清洁鼻孔,左手持纱布托住胃管,右手用镊子夹住胃管前段,沿一侧鼻孔缓慢插入,直至预期的深度。
(2)经口插入:用压舌板向下压舌,缓慢插入胃管通过咽部并至预期的深度。
确认胃管的位置可用注射器从胃管内注入少量空气,同时用听诊器在胃部听诊,若插入胃内则可听到气过水声;或用注射器吸出胃内容物测定 PH 值来确定;另外可将胃管末端置于盛水碗内,若插入胃内,则无气体逸出,若有气泡连续逸出并和呼吸时相一致,则提示误入气管内。
用胶布固定胃管于患儿面颊部。
【并发症及处理】1.呼吸暂停和心动过缓:插管过程中刺激迷走神经可引起呼吸暂停和心动过缓,通常不必特殊处理便能消失。
2.食管、咽喉壁、胃及十二指肠穿孔:插管时要动作轻柔缓慢。
3.缺氧:常备 100%氧气和面罩来处理低氧血症。
4.误吸:胃管意外插入气管会发生误吸。
应定期检查胃中的残余量预防胃过度扩张和误吸。
四、肛门直肠插管术【适应证】 1.肛管排气。
2.清洁灌肠。
【操作前准备】12Fr 聚乙烯管或相应大小的软橡皮管(导管的顶端侧面有几个孔),镊子,石蜡油,注射器,玻璃瓶(盛水3/4 瓶)。
【操作方法及程序】患儿仰卧位,双腿向外屈曲,暴露肛门。
以石蜡油润滑导管的前端后,用镊子夹住导管前端轻轻插入肛门。
可轻轻旋转导管以便顺利插入。
将导管的另一端插入床下水瓶中,并调整插管的深度直至有较多气泡排除。
如要进行清洁灌肠,可用注射器抽取温热的生理盐水20-30ml,接上导管后边插边注入。
一般插入 3-4cm 深度即可。
随后吸出注入液体倒入便盆中。
可反复进行,每次可注入和回收液体20-30ml,直到抽出的液体无粪质为止。
术后拔管,清洁臀部。
五、心肺脑复苏抢救常规【概述】心跳呼吸骤停属最危重的临床疾病状态,必须分秒必争进行抢救, 采用急救手段恢复已中断的呼吸循环称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
CPR 最早始于 1958 年,1960 年将其标准化并广泛用于临床,最新的国际《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于 2010 年重新修订。
新指南对复苏程序进行了较大的修改,将成人、儿童和婴儿(不包括新生儿)的基础生命支持程序从 A-B-C(开放气道、人工呼吸、胸外按压)更改为 C-A-B。
有效的 CPR 婴儿排血量可达正常的30-40%,成人可达 15-25%,脑组织只需正常供血的 15%,即可避免永久性损害,只要心脏对各种刺激(包括药物)有反应,CPR 至少应持续1 小时。
心脏停搏 10 秒可出现昏迷,心脏停搏 30 秒可出现瞳孔散大,光反应消失及呼吸停止,心脏停跳 5 分钟即可发生大脑不可逆性损害。
【诊断】一、病因儿童呼吸心跳骤停多由于气道阻塞和缺氧,先引起呼吸骤停,继而心搏骤停,呼吸道感染是儿童最常见疾病,由呼吸道分泌物堵塞而致的窒息成为小儿呼吸心跳骤停的主要因素。
儿童呼吸心跳骤停的病因如下:1.呼吸系统疾病:上气道阻塞(异物、反流、喉痉孪、喉水肿等)、下气道疾病(继发于呼吸衰竭或呼吸停止的疾病)。
2.感染:败血症、脑膜炎。
3.中毒与药物过敏:麻醉性抑制剂、镇静剂、抗心律不齐药中毒、青霉素过敏。
4.循环系统疾病:休克、先天性心脏病、心肌炎、心包炎、心律紊乱。
5.婴儿猝死综合征。
6.中枢神经系统疾病:颅脑外伤、颅内感染、颅内出血、颅内肿瘤、脑疝等。
7.创伤和意外:窒息、溺水。
8.代谢性疾病:酸碱和电解质紊乱。
二、临床表现呼吸心跳骤停常有如下临床表现:1.突然出现昏迷(一般心脏停博10 秒以上出现),部分患儿有一过性抽搐。
2.瞳孔散大(一般心脏停博 30 秒以上出现)。
3.大动脉搏动消失。
4.心音消失及心动过缓(一般新生儿心率小于 80 次/分钟,婴幼儿心率小于60 次/分钟,儿童小于正常心率范围低值的1/2)。
5.呼吸停止(心脏停博 30 秒后出现)或严重呼吸困难。
6.心电图显示等电位线(存活率 2-5%)或极缓慢心率。
如能早期掌握心跳骤停前的先兆,及时判断并尽早实施心肺复苏术常可提高患儿存活率及致残率,临床上迅速而准确的诊断依据是:1.突然出现昏迷。
2.大动脉搏动消失。
3.呼吸停止。
与成人相比,小儿心搏骤停很少原发于心脏疾病,而多为严重疾病的终末结果,在儿科多因呼吸停止造成的严重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所致,先引起呼吸骤停,继而心搏骤停,因此保持呼吸道通畅是复苏成败的关键措施之一。
【治疗】标准心肺复苏程序内容包括 1. 基本生命支持(Basic life support,BLS) 2.进一步生命支持(Advanced life support ,ALS)3.延续生命支持(Prolonged life support,PLS)。
一、基本生命支持(Basic life support,BLS):是心肺复苏的第一阶段,主要目的是建立人工循环,保持呼吸道通畅和人工呼吸,即心肺复苏 CAB。
其中包括胸外按压(circulation,C),开放气道(airway,A),建立人工呼吸(breathing,B)。
1.胸外按压 (circulation,C):在保持呼吸道通畅同时,积极建立循环保证供给重要生命器管的血液,如果未触到脉搏或心率缓慢,即开始胸外按压。
如果无呼吸但脉搏存在,则单作人工呼吸,成人 10-12 次 /min 、儿童 12-20 次/min。
有效的按压可使心输出量达到正常值的 30%,而脑组织只需正常供血量的 15%,即能避免永久性损害。
小儿胸外按压应注意(图 2-1,图 2-2,图 2-3);8 岁以上儿童及成人采用双掌按压法。
(1)用力压:胸骨下陷深度至少为胸部前后径的 1/3 (婴儿约为 4 cm,儿童约为 5 cm,成人至少 5cm)。